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足寒」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足寒
足寒是中醫的一個病症,是指足部發冷的症狀。足寒可以分為虛寒和實寒兩種。虛寒是由於體內陽氣不足,導致足部經脈失溫,而實寒則是由於寒邪侵襲足部,導致足部受寒。
虛寒的患者常常會出現手腳冰涼、怕冷、腰膝酸軟、乏力等症狀。實寒的患者則常常會出現足部冰涼、疼痛、麻木等症狀。
足寒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溫陽散寒:對於虛寒的患者,可以使用溫陽散寒的中藥,如附子、乾薑、肉桂等。
- 補氣養血:對於氣血不足的患者,可以使用補氣養血的中藥,如黃芪、當歸、白朮等。
- 活血化瘀:對於寒凝血瘀的患者,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藥,如丹參、赤芍、桃仁等。
足寒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注意保暖:在寒冷的季節,要注意保暖,避免足部受寒。
- 適當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
- 飲食調理:飲食上要注意多吃溫熱的食物,少吃寒涼的食物。
足寒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症,如果出現足寒的症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類證治裁》:「張氏女,患頭痛,每發須吐盡痰沫,痛乃止,診其脈沉緩,知為太陰痰厥頭痛。仿東垣半夏天麻白朮湯加減,愈。按太陰頭痛,必有痰也,蒼朮半夏湯主之。少陰頭痛脈沉細,足寒而氣逆,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間,則氣不暢而頭為痛也。」
- 2.《赤水玄珠》:「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厥陰經頭疼,項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
葛根湯
- 1.《皇漢醫學》:「口噤者,牙關緊急也。剛痙者,《金匱》云:「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又曰:「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四逆湯
- 1.《皇漢醫學》:「**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傷寒論》)**」
桂枝湯
- 1.《千金翼方》:「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是為痓。」
吳茱萸湯
- 1.《醫方集解》:「按:三陽皆有頭痛,太陰、少陰二經之脈不上循頭,故無頭痛,惟厥陰與督脈會於巔,亦有頭痛。然風溫在少陰,濕溫在太陰,而頭反痛,是又不可拘拘者。李東垣曰: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蓋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中、頭上,氣不得暢,而為痛也)。」
- 2.《成方切用》:「然風溫在少陰,濕溫在太陰,而頭反痛,是又不可拘拘者。李東垣曰: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蓋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循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中,頭上氣不得暢而為痛也。)」
- 3.《証治準繩‧雜病》:「濕痰,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而食不消,白朮丸,《局方》防己丸。氣痰,脈澀面白,氣上喘促,灑淅寒熱,悲愁不樂,玉粉丸,《局方》桔梗湯。寒痰,脈沉面色黧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薑桂丸、《局方》胡椒理中丸、《金匱》吳茱萸湯。心下痞悶,加枳實五錢。」
四逆散
- 1.《張卿子傷寒論》:「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附子湯
- 1.《古今名醫方論》:「治少陰病,身痛,手足寒,骨節痛,口中和,惡寒,脈沉者。」
- 2.《長沙方歌括》:「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宜此方主之。」
- 3.《退思集類方歌注》:「治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口中和,背惡寒者。」
- 4.《千金翼方》:「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方:」
- 5.《全生指迷方》:「若但寒頭重,動眩暈,肌肉痛,牽急不得轉側,漐漐汗出,惡寒,小便難,大便反快,短氣,足寒,或時咽痛,微熱,此由寒濕客搏經脈,不得發泄,其脈遲緩而小弦,附子湯主之,除濕湯亦主之。」
▼ 展開更多
瓜蒂散
- 1.《古今名醫方論》:「邪結胸中,胸中痞硬,寸脈微浮,氣上衝咽喉不得息;或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手足厥冷,脈乍緊者;或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皆宜用此吐之。亡血、虛家,不可與也。」
白朮散
- 1.《幼幼新書》:「《聖惠》治小兒遺尿足寒,宜服,白朮散方」
十補丸
- 1.《祖劑》:「即金匱腎氣丸加五味子、鹿茸、內附子、五味子(各二兩),余各一兩。治腎臟虛冷、面黑、耳聾、足寒、膝軟、小便不利。」
- 2.《婦人規》:「_十補丸_(見《古方八陣·熱陣》),治腎臟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等證。」
- 3.《羅氏會約醫鏡》:「_十補丸_,治腎臟虛冶,及足寒耳聾,膝軟腰痛等證。」
- 4.《証治準繩‧類方》:「_十補丸_,治腎臟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
- 5.《臨症驗舌法》:「按:上方主治,腎臟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等症。」
▼ 展開更多
大七氣湯
- 1.《醫辨》:「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嘔逆,或兩脅痛牽引小腹,足寒轉筋,久則如瘧,宜大七氣湯煎熟待冷卻,以鐵器燒通紅,以藥淋之,乘熱服,兼吞肥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