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貺

《全生指迷方》~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熱證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飲下三十丸,空心臨臥服。

若自胸以上至頭髮熱,口鼻氣色時如煙燻,目澀咽燥,唾如凝脂,時咳,毛竦,大便不利,小便赤,由肺不調,邪熱熏上焦,其脈疾大,先服桔梗湯。熱不退者,五味子湯主之。

桔梗湯

桔梗(一兩),人參,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半兩),小麥(一合)

上㕮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分三服。

五味子湯《指南方》治發熱甚不退。

柴胡(去苗,洗,四兩),半夏(湯洗七遍,一兩一分),黃芩,五味子,赤茯苓(分兩原缺)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五片,棗二個,擘破,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若但熱不歇,日晡尤甚,口中勃勃氣出,耳無所聞,晝多昏睡,睡即浪言,喜冷,小便赤澀,大便不通,由三陽氣盛,蘊於經絡,內屬腑臟,或因他病而致疾,其脈短疾而數,柴胡芒硝湯主之。

柴胡芒硝湯

柴胡(四兩,洗,去苗),黃芩,甘草(炙),赤茯苓(各一兩半),半夏(湯洗七遍,一兩一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棗二個,擘破,同煎至一盞,去滓,入芒硝一錢,攪和溫服,以大便利為度。

若身大熱,背微惡寒,心中煩悶,時時欲嘔,渴不能飲,頭昏重痛,惡見日光,遇涼稍清,起居如故,由飲食失時,胃中無穀氣,熱蓄於胃中,中脘熱,則三陽不下降,而上聚於腦。又胃主陽明經,為惡熱,其脈虛大而數,久則細小,謂之中暑。初即服好茶一杯立愈,不即治之,留而在胃,別緻他病,生薑竹茹湯主之。

生薑竹茹湯

竹茹(雞子大),人參(半兩),葛根(半兩),生薑(一錢,切)

上為散。水三盞,煎二盞,去滓,分二服,不拘時。

若間日發熱,發必數欠,頭痛拘倦,由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其氣內臟於心,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其脈弦大而數,謂之癉瘧,柴胡栝蔞湯主之。

柴胡栝蔞湯

柴胡(去苗,洗,八錢),芍藥,人參(各二錢),半夏(湯洗七遍,二錢半),甘草(炙,二錢),栝蔞(二錢)

上㕮咀。水二升,生薑十片,棗二個,擘破,同煎至一升,分三服,去滓服。大熱者,去芍藥、栝蔞,用黃芩三錢,即名小柴胡湯。

若身熱汗出,煩滿不為汗解,由太陽之經先受風邪,與熱相搏,腎氣厥則煩滿,謂之風厥,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

澤瀉(半兩),白朮,防風(各二兩),石膏(研),赤茯苓(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若四肢發熱,逢風如炙如火,由陰不勝陽,陽盛則熱,起於四肢,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於外,以菟絲子丸主之。

菟絲子丸

菟絲子(先於臼內杵百下,篩去雜物末),五味子(各一兩),生乾地黃(一兩)

白話文:

熱證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和睡前服用。

如果從胸部以上到頭髮都感覺發熱,口鼻氣色像煙燻過一樣,眼睛乾澀,咽喉乾燥,唾液像凝固的油脂,偶爾咳嗽,毛髮豎立,大便不通暢,小便顏色深紅,這是由於肺部功能失調,邪熱熏蒸上焦引起的。脈象快而有力,應先服用桔梗湯。如果熱症沒有退,則服用五味子湯。

桔梗湯:

桔梗一兩,人參、麥門冬(去心)、炙甘草各半兩,小麥一合。

將藥材研磨後,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服用。

五味子湯(出自《指南方》),用於治療高燒不退:

柴胡(去苗,洗淨,四兩),半夏(用熱水洗七遍,一兩一分),黃芩、五味子、赤茯苓(用量原方缺失)。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二盞,生薑五片,大棗兩個(掰開),一起煎煮至一盞,過濾藥渣後溫服。

如果只是持續發熱,尤其在下午尤為嚴重,口中呼出熱氣,聽力下降,白天嗜睡,睡覺時胡言亂語,喜歡冷的東西,小便顏色深紅且排尿困難,大便不通暢,這是由於三陽氣盛,鬱積在經絡,內侵腑臟,或因其他疾病導致的。脈象短促、急促且頻數,應服用柴胡芒硝湯。

柴胡芒硝湯:

柴胡(四兩,洗淨,去苗),黃芩、炙甘草、赤茯苓各一兩半,半夏(用熱水洗七遍,一兩一分)。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二盞,生薑五片,大棗兩個(掰開),一起煎煮至一盞,過濾藥渣後,加入芒硝一錢,攪拌均勻溫服,以大便通暢為度。

如果全身發熱,背部略微惡寒,心中煩悶,經常想嘔吐,口渴卻喝不下水,頭昏沉疼痛,怕見陽光,遇到涼爽的地方症狀稍緩,起居如常,這是由於飲食不規律,胃中缺乏穀氣,熱氣積聚在胃中,中脘部發熱,導致三陽之氣不能下降,而上聚於腦部。又因胃主陽明經,故而惡熱。脈象虛大而頻數,時間久了會變得細小,稱為中暑。初期可以喝一杯好茶立即痊癒,如果不及時治療,熱邪留在胃中,會導致其他疾病,應服用生薑竹茹湯。

生薑竹茹湯:

竹茹(雞蛋大小),人參半兩,葛根半兩,生薑一錢(切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水三盞,煎煮至二盞,過濾藥渣,分二次服用,時間不限。

如果間歇性發熱,每次發作都伴隨着發冷、頭痛、疲倦,這是由於肺部原本就有熱邪,體內氣盛,厥逆之氣上衝,中氣充實卻不能向外宣泄,氣鬱積在心臟,散佈在肌肉之間,導致消瘦,肌肉萎縮。脈象弦大而頻數,稱為癉瘧,應服用柴胡栝蔞湯。

柴胡栝蔞湯:

柴胡(去苗,洗淨,八錢),芍藥、人參各二錢,半夏(用熱水洗七遍,二錢半),炙甘草二錢,栝蔞二錢。

將藥材研磨後,加水二升,生薑十片,大棗兩個(掰開),一起煎煮至一升,過濾藥渣後分三次服用。高燒者,去除芍藥、栝蔞,用黃芩三錢代替,即為小柴胡湯。

如果發熱伴隨出汗,煩躁滿悶,但出汗不能緩解症狀,這是由於太陽經先受風邪,與熱邪交爭,腎氣虛弱而導致煩悶滿悶,稱為風厥,應服用澤瀉湯。

澤瀉湯:

澤瀉半兩,白朮、防風各二兩,石膏(研磨),赤茯苓各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二盞,煎煮至一盞,過濾藥渣後溫服。

如果四肢發熱,遇到風就好像炙烤一樣,這是由於陰氣不足,陽氣過盛導致發熱,從四肢開始。少量的水無法滅掉旺盛的火,陽氣只表現在外,應服用菟絲子丸。

菟絲子丸:

菟絲子(先在臼中搗杵一百下,過篩去除雜物),五味子、生乾地黃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