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貺

《全生指迷方》~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勞傷

論曰:古書有五勞、六極、七傷,皆由勞傷過度,或五臟六腑互相剋賊,一臟偏損,五行逆伏,以致盡絕,皆謂之虛勞也。

若日頓羸瘦,短氣,腰背牽急,膝脛酸痿,小便或赤或白而濁,夜夢紛紜,或夢鬼交,翕翕如熱,骨肉煩疼,由房勞過度,或思慮過多,皆傷神耗精之由,得之心腎,其脈細促。大骨枯者不治,微弱者可治,脈大數甚不能食者死,大建中湯主之。

大建中湯(見前發熱門)。

白話文:

勞傷是指古代文獻中提到的五勞、六極、七傷,這些都是因為過度勞累,或是臟腑之間互相侵犯,導致某一臟器受損,五行失衡,最終衰竭而引起的虛弱症狀。

如果出現突然消瘦、呼吸短促、腰背牽拉疼痛、膝蓋酸軟無力、尿液混濁(顏色可能偏紅或偏白)、晚上做很多奇怪的夢(例如夢到與鬼交合)、感覺身體發熱、骨骼肌肉疼痛等症狀,通常是因房事過度或思慮過多,損傷了精神和精氣,導致心腎受損,脈搏細弱而快。骨骼非常虛弱的人無法治癒,身體較為虛弱的人則可以治療。如果脈搏有力而快速,且無法進食,則預後不良。治療可以使用大建中湯(方劑內容請參考前面發熱篇章)。

2. 氣病

論曰:百病皆生於氣,其始必由喜、怒、悲、憂、驚、恐,由是變生,形證不一。若其氣起於一邊,或左或右,循行上下,或在肌肉之間,如錐刀所刺,其氣不得息,令人腹中滿,由驚恐恚怒,或冒寒熱,留而不去,為鬱伏之氣,因氣流行,隨經上下相搏痛,久久令人痞悶,其脈短澀,謂之聚氣,七氣湯、趁痛散主之。

七氣湯,楊仁齋《直指方》云:治七情相干,陰陽升降,氣道壅滯,攻衝作疼。

京三稜,蓬莪朮,青橘皮,香附子(去毛),陳橘皮(洗),桔梗,藿香葉,桂(取心),益智(各一兩半),甘草(炙,三錢。)胡氏(《經效方》有沉香半兩,無陳橘皮)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二片,棗二枚,煎至一盞,食前溫服。

趁痛散,《可用方》云:治氣搏作痛,肌肉之間如錐刀所刺,胸膈痞悶。

蓬莪朮(炮),桂心(各一兩),檳榔,附子(炮,去皮臍),細辛(去苗,,各半兩),芫花(炒,別為末,一錢)

上除芫花外,共為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調芫花末一字,溫服。

若心下似硬,按之即無,常覺膨脹,多食則吐,氣引前後,噫氣不除,由思慮過多,氣不以時而行則氣結。又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其脈澀滯,謂之結氣,參橘丸主之。

參橘丸

橘皮(四兩,洗),人參(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十丸,食前服。

若咽中如核,咽之不下,吐之不出,久不治之,漸妨於食。或由思慮不常,氣結不散,或因飲食之間,氣道卒阻,因而留滯。因氣者,謂之氣噎,其脈緩澀。因食者,謂之食噎,其脈短澀。氣噎,嘉禾散主之。食噎,神麯丸主之。

嘉禾散(方缺)。

神麯丸

神麯(炒,一兩),橘皮(洗,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為丸,如雞豆大。每服一粒,含化咽津。

若痛而遊走,上下無常處,脈亦聚散,或促或澀,謂之遊氣,術香散主之,不止者,延胡散主之。

術香散

蓬莪朮(炮,一兩),人參(一分),木香(一錢)

上為細末。醋湯調方寸匕。

延胡散

延胡索(炒),當歸(洗,等分)

上為細末。醋湯調方寸匕。

若自咽嗌以下至臍,左右氣各不相通,氣上奔急攻,右臂痛如斧槌,肌肉日消,漿粥不下,心中懊悶,由肺經本受寒邪,留於右邊,以肺在右,或因以大熱藥攻寒,寒本在於經而不能散發,於是火氣但逼於肺,肺燥則氣上迫。但解藥毒,然後理肺,先宜炙肝散,後宜理氣湯。

炙肝散

牡丹皮,柴胡,芍藥(各一兩),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用豬肝三指許,薄批,摻藥末二錢,慢火炙熟,細嚼,米飲下,食前服。

理氣湯(疑即前七氣湯。)

柏子仁丸,史載之《指南方》多楮實一兩。治臂痛不能屈伸,筋脈攣拘。

柏子仁(炒,研),乾地黃(各二兩),茯苓,枳實(麩炒,去瓤),桂(取心),五味子,附子(炮,去皮臍),石斛(去苗),鹿茸(去毛,截作片子,酥炙),酸棗仁,覆盆子,沉香,黃耆(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三十丸,空心服。

若腹脅有塊,大小成形,按之不動,推之不移,久久令人寒熱如瘧,咳嗽,面目浮腫,動輒微喘,日就羸瘦,由暴怒或驚恐,氣上而不下,動傷於肝,氣結聚成形,始得之在肝,其脈牢大而結,不傳可治,沉香煎主之。

沉香煎

石斛(五兩),椒(去目,炒出汗),附子(炮,去皮臍),秦艽(去土),鱉甲(煮,刮去筋膜,炙),柴胡(去苗),沉香,木香,檳榔,黃耆(各二兩)

上為末,先用枸杞根新者十斤,淨洗槌碎,好酒二斗,煮至七升,取出枸杞,別用好酒三升,拍洗令淨,漉去滓,濾過,並於前煎酒內,更入熟蜜四兩,再熬成膏,和藥末,丸如梧桐子大。飲下二十丸,食前服。

白話文:

氣病

古人說:百病皆起於氣,最初一定是因為喜、怒、悲、憂、驚、恐等情緒變化而引起的,因此症狀表現各不相同。如果氣聚集在身體某一邊,可能是左邊或右邊,沿著經絡上下運行,或在肌肉之間,感覺像錐子或刀子刺一樣,氣無法舒緩,讓人腹部脹滿。這可能是因為驚恐、憤怒,或冒寒受熱,導致氣滯留在體內,成為鬱結之氣。由於氣的運行,會沿著經絡上下衝擊而疼痛,時間久了則會讓人胸悶,脈象短澀,稱為「聚氣」,可用七氣湯、趁痛散治療。

七氣湯,楊仁齋的《直指方》記載:治療七情相干,陰陽失調,氣道阻塞,導致疼痛攻衝的症狀。

藥方組成:京三稜、蓬莪朮、青橘皮、香附子(去毛)、陳橘皮(洗)、桔梗、藿香葉、桂心、益智(各一兩半),炙甘草(三錢)。(胡氏《經效方》用沉香半兩,不用陳橘皮)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二盞,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至一盞,飯前溫服。

趁痛散,《可用方》記載:治療氣衝擊而疼痛,肌肉之間感覺像錐子或刀子刺一樣,胸膈痞悶的症狀。

藥方組成:炮製蓬莪朮、桂心(各一兩),檳榔、炮附子(去皮臍)、去苗細辛(各半兩),炒芫花(另研末,一錢)

用法:除芫花外,其餘藥材研為細末。每次服用三大錢,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調入芫花末一字,溫服。

如果心下感覺像硬塊,按壓卻沒有感覺,經常覺得脹滿,吃得多就吐,氣往上逆或往下墜,打嗝卻排不出氣,這是因為思慮過度,氣機運行不暢而導致氣結。古人說,思慮會使心神集中,正氣停滯,脈象澀滯,稱為「結氣」,可用參橘丸治療。

參橘丸

藥方組成:橘皮(四兩,洗淨)、人參(一兩)

用法:研為細末,用煉蜜和成丸,如梧桐子大小。用米湯送服三十丸,飯前服用。

如果咽喉感覺像哽住一樣,吞不下,吐不出,時間久了,會影響飲食。這可能是因為思慮過度,氣結不散,或是因為飲食不當,氣道突然阻塞而導致氣滯留。因氣者,稱為「氣噎」,脈象緩澀;因食者,稱為「食噎」,脈象短澀。「氣噎」用嘉禾散治療,「食噎」用神麯丸治療。

嘉禾散(方劑缺失)

神麯丸

藥方組成:炒神麯(一兩)、洗淨橘皮(二兩)

用法:研為細末,用煉蜜和成丸,如雞豆大小。每次服用一粒,含化咽津。

如果疼痛遊走不定,上下沒有固定位置,脈象也時聚時散,或促或澀,稱為「遊氣」,可用術香散治療,如果效果不好,則用延胡散治療。

術香散

藥方組成:炮製蓬莪朮(一兩)、人參(一分)、木香(一錢)

用法:研為細末,用醋湯調服方寸匕(約一湯匙)。

延胡散

藥方組成:炒延胡索、洗淨當歸(等分)

用法:研為細末,用醋湯調服方寸匕(約一湯匙)。

如果從咽喉到肚臍之間,左右氣機不通暢,氣往上衝,右臂疼痛如斧頭砍到一樣,肌肉日漸消瘦,吃不下稀粥,心中煩悶,這是因為肺經受寒邪,滯留在右邊,因為肺位於右側,或者因為用溫熱藥攻寒,寒邪停留在經絡中無法散發,導致火氣逼迫肺部,肺燥則氣上逆。應先解寒邪,再調理肺氣,宜先用炙肝散,後用理氣湯。

炙肝散

藥方組成:牡丹皮、柴胡、芍藥(各一兩)、白朮(二兩)

用法:研為細末。用豬肝三指寬,薄切,摻入藥末二錢,用慢火炙熟,細嚼,用米湯送服,飯前服用。

理氣湯(疑即前七氣湯)

柏子仁丸,史書記載的《指南方》中多加楮實一兩,治療臂痛不能屈伸,筋脈攣縮的症狀。

藥方組成:炒柏子仁(研)、乾地黃(各二兩),茯苓、麩炒枳實(去瓤)、桂心、五味子、炮附子(去皮臍)、去苗石斛、去毛酥炙鹿茸(切片)、酸棗仁、覆盆子、沉香、黃耆(各一兩)

用法:研為細末,用煉蜜和成丸,如梧桐子大小。用酒送服三十丸,空腹服用。

如果腹部兩側有腫塊,大小形狀固定,按壓不動,時間久了會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咳嗽,面部浮腫,稍微活動就氣喘,日漸消瘦,這是因為暴怒或驚恐,氣往上走而下不去,傷及肝臟,氣結聚成形,起初是在肝臟,脈象有力而結實,不傳導,可用沉香煎治療。

沉香煎

藥方組成:石斛(五兩)、去目炒椒(炒至出汗)、炮附子(去皮臍)、去土秦艽、煮熟刮去筋膜炙鱉甲、去苗柴胡、沉香、木香、檳榔、黃耆(各二兩)

用法:研為細末。先用新鮮枸杞根十斤,洗淨搗碎,用好酒二斗,煮至七升,取出枸杞,另用好酒三升洗淨藥渣,過濾,與之前的酒混合,再加入熟蜜四兩,熬成膏,與藥末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用米湯送服二十丸,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