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指迷方》~ 卷二 (3)
卷二 (3)
1. 瘧疾
論曰:寒熱之病,或寒已而熱,或熱已而寒,或寒熱戰慄,頭痛如破,身體拘急,數欠,渴欲飲冷,或晬時而發,或間日而作,至期便發,發已即如常,此謂之瘧。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此皆得之於冬中風寒之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而後與邪氣相合而發,常山湯主之。
常山湯
常山,知母,甘草(炙,各三兩),麻黃(去節,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以糜粥一杯,助取汗為度。
熱多者宜解之,栝蔞湯主之。
栝蔞湯
栝蔞根(四兩),柴胡(去苗,八兩),人參,黃芩,甘草(炙,各三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個,擘開,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寒多者宜溫之,薑桂湯主之。
薑桂湯
乾薑,牡蠣(火煅通赤),甘草(炙,各二兩),黃芩(二兩,《活人書》用三兩),柴胡(去苗,八兩),栝蔞根(四兩),桂(去皮取心,三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寒熱等者宜調之,鱉甲湯主之。
鱉甲湯
鱉甲(湯浸,刮令淨,醋炙),白朮,常山,桂(去皮),柴胡(去苗,各一兩),牡蠣(半兩,火煅赤)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話文:
瘧疾
瘧疾的症狀是:疾病初期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是寒熱交替,伴隨頭痛劇烈如頭要裂開般,身體肌肉緊繃不適,呼吸急促,口渴想喝冷水。發作的時間,可能是每天同一時間,或隔日發作,到了規定的時間就會發病,發病後則恢復正常,這就是瘧疾。瘧疾患者的脈象是弦脈,脈象有力而數則多為熱證,脈象有力而遲則多為寒證。這些都是因為冬天受寒邪侵襲,寒邪藏於骨髓之中,等到春天陽氣旺盛,寒邪無法自行排出,遇到酷暑,寒邪與暑熱結合而發病。常山湯可以治療。
常山湯藥方:
常山、知母、炙甘草各三兩,去節麻黃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兩盞,煎煮至一盞,去渣後溫服。服用米粥一杯,幫助發汗。
如果熱症較重,需要清熱解毒,可以使用栝蔞湯。
栝蔞湯藥方:
栝蔞根四兩,去苗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炙甘草各三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兩盞,生薑三片,大棗一個掰開,煎煮至一盞,去渣後溫服。
如果寒症較重,需要溫中散寒,可以使用薑桂湯。
薑桂湯藥方:
乾薑、火煅通紅的牡蠣、炙甘草各二兩,黃芩二兩(《活人書》中用三兩),去苗柴胡八兩,栝蔞根四兩,去皮取心的桂枝三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兩盞,煎煮至一盞,去渣後溫服,不拘時間。
如果寒熱症狀相當,需要調和陰陽,可以使用鱉甲湯。
鱉甲湯藥方:
將鱉甲用湯浸泡,刮洗乾淨,再用醋炙。白朮、常山、去皮桂枝、去苗柴胡各一兩,火煅通紅的牡蠣半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兩盞,煎煮至一盞,去渣後溫服。
2. 痹證
論曰:若始覺肌肉不仁,久而變生他證,病名曰痹。此由風寒濕三氣客於經絡,舍於血脈,搏於榮衛,故令皮膚痹而不仁。有熱則肌肉骨節煩疼,有寒則冷。以春得之在筋,夏得之在脈,秋得之在皮,冬得之在骨,四季得之在肌肉。又久而不去,各傳其臟,筋痹不已,舍之於肝,夜臥則驚,飲食多,小便數,上為引如懷妊。脈痹不已,舍之於心,其脈不通,煩滿,心下鼓,暴上氣。
肌痹不已,舍之於脾,其狀四肢懈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皮痹不已,舍之於肺,其狀煩滿而喘嘔。骨痹不已,舍之於腎,其狀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上證雖多,必先肌肉不仁。其始,治當以增損小續命湯,證狀小不同者,當依本法。病久入深,魯公酒主之。
增損小續命湯(方缺。)
魯公酒
茵芋,川烏頭(炮,去皮臍),躑躅花,天雄(炮,去皮臍),防己,石斛(去根,各一兩)細辛(去苗),柏子仁,牛膝(去苗),甘草(炙),通草,桂(去皮取心),山茱萸,秦艽(去苗土),黃芩,茵陳蒿,瞿麥,附子(炮,去皮),杜仲(去皮),澤瀉,王不留行,石楠葉,防風,生乾地黃(各半兩),遠志(去心)
右㕮咀,酒四斗,漬十日。每服一合,常令酒氣相續。
若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由居處卑濕,以水為事,肌肉濡漬,痹而不仁,是謂肉痿,罌粟湯主之。
罌粟湯
罌粟(不計多少)
上研細末,煮稀粥,入蜜飲之,大解金石毒。
若一邊足膝無力,漸漸瘦細,肌肉不澤,上牽脅肋,下連筋急,不能行步,此由大病之後,數亡津液,血少不榮,氣弱不運,肝氣虧損,無血以養筋,筋不榮則乾急而痛,亦不能舉,活血丹主之。
活血丹
乾地黃(二兩),當歸(洗),芍藥,續斷,白朮(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溫酒下三十丸,食前服,加至五十丸。如痛甚,足痿不能行,去朮,加杜仲一兩,乳香、葳靈仙、木鱉子仁、草烏頭、白芥子各半兩。
鹿茸丸
鹿茸(去毛,切作片子,酥炙,五兩),乾地黃(二兩),菟絲子(揀淨,酒浸透,乘潤搗爛,焙,二兩)
杜仲(去粗皮,搗爛,酒拌,炒乾,二兩),牛膝(二兩),萆薢(二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乾漆(半兩,炒煙盡為度)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飲下三十丸,食前服。
若時覺腳弱,速灸風市、三里二穴各一二百壯。若覺熱悶,慎不可灸,大忌酒面房勞。風市穴,使病人平立垂兩手,合手著腿,中指尖頭即是穴。三里穴在足膝蓋下三寸外廉,按之陷中是。又法以指深按之,則足趺陽脈不見為準。
白話文:
痹證
如果一開始感覺肌肉麻木,時間久了又產生其他症狀,這種病就叫做痹症。這是因為風寒濕三種邪氣侵犯經絡,停留在血脈,阻塞榮衛之氣,所以導致皮膚麻木無知覺。如果體內有熱,就會肌肉骨節痠痛煩躁;如果有寒,則會感覺寒冷。春天得病,病在筋;夏天得病,病在脈;秋天得病,病在皮;冬天得病,病在骨;四季都可能得病,病在肌肉。如果病情久治不愈,就會傳到各個臟腑。筋絡痹痛久治不愈,就會侵犯肝臟,晚上睡覺會驚恐,食慾旺盛,小便頻數,上腹部脹滿像懷孕一樣。脈絡痹痛久治不愈,就會侵犯心臟,脈搏不通暢,煩悶胸脹,心窩處跳動,突然氣喘。
肌肉痹痛久治不愈,就會侵犯脾臟,表現為四肢無力疲倦,咳嗽,嘔吐痰涎,上腹部脹滿不通。皮膚痹痛久治不愈,就會侵犯肺臟,表現為胸悶煩躁,咳嗽氣喘。骨頭痹痛久治不愈,就會侵犯腎臟,表現為經常腹脹,臀部代替腳跟承受重量,脊背代替頭部承受重量。雖然以上症狀很多,但都必定以肌肉麻木為先兆。初期治療,應該使用增損小續命湯,症狀稍有不同的,應該根據基本療法來治療。如果病情久拖不治深入臟腑,就應該服用魯公酒。
增損小續命湯(處方缺失)
魯公酒組成:
茵芋、川烏頭(炮製,去皮臍)、躑躅花、天雄(炮製,去皮臍)、防己、石斛(去根,各一兩)、細辛(去苗)、柏子仁、牛膝(去苗)、甘草(炙)、通草、桂枝(去皮取心)、山茱萸、秦艽(去苗土)、黃芩、茵陳蒿、瞿麥、附子(炮製,去皮)、杜仲(去皮)、澤瀉、王不留行、石楠葉、防風、生地黃(各半兩)、遠志(去心)。
用法: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四斗酒浸泡十天。每次服用一合,保持酒氣持續不斷。
如果胃部乾燥口渴,肌肉麻木,是因為居住環境潮濕低窪,經常與水接觸,導致肌肉浸潤,麻木不仁,這叫做肉痿,用罌粟湯治療。
罌粟湯組成:
罌粟(用量不限)
用法:研磨成細粉,煮成稀粥,加入蜂蜜服用,能很好地解毒。
如果單側足膝無力,逐漸消瘦,肌肉沒有光澤,疼痛向上牽扯到脅肋,向下連及筋絡,疼痛拘緊,不能行走,這是因為大病之後,多次損失津液,血液不足不能滋養筋脈,氣虛不能運化,肝氣虧損,沒有血液滋養筋脈,筋脈失養就會乾燥拘緊疼痛,也不能活動,用活血丹治療。
活血丹組成:
生地黃(二兩)、當歸(洗淨)、芍藥、續斷、白朮(各一兩)
用法:研磨成細粉,用酒糊做成丸藥,如梧桐子大小。溫酒送服三十丸,飯前服用,可以加到五十丸。如果疼痛劇烈,足痿不能行走,去掉白朮,加入杜仲一兩,乳香、葳靈仙、木鱉子仁、草烏頭、白芥子各半兩。
鹿茸丸組成:
鹿茸(去毛,切片,酥炙,五兩)、生地黃(二兩)、菟絲子(揀淨,酒浸泡透,趁濕搗爛,焙乾,二兩)、杜仲(去粗皮,搗爛,酒拌炒乾,二兩)、牛膝(二兩)、萆薢(二兩)、附子(炮製,去皮臍,半兩)、乾漆(半兩,炒至煙盡)。
用法:研磨成細粉,用酒糊做成丸藥,如梧桐子大小。飲水送服三十丸,飯前服用。
如果偶爾感覺腳弱,迅速灸刺風市、三里穴各一百到二百壯。如果感覺發熱煩悶,就不要灸刺,而且要忌酒、房事和勞累。風市穴的取穴方法是:讓病人站直,垂下雙手,合手放在大腿上,中指尖端就是穴位。三里穴位於膝蓋下三寸外側,按壓下去有凹陷感。另外一種方法是用手指深按,足趺陽脈消失即為準確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