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指迷方》~ 卷三 (1)
卷三 (1)
1. 諸積
論曰:若腹中成形作塊,按之不移,推之不動,動輒微喘,令人寒熱,腹中時痛,漸漸羸瘦,久不治之,多變成水虛勞,亦由憂思驚恐寒熱得之。陰陽痞滯,氣結成形,其脈結澀,謂之積氣,萬安丸主之。
白話文:
如果肚子裡形成腫塊,按壓不動,推也推不開,稍微活動就喘不過氣,讓人忽冷忽熱,肚子時常疼痛,身體逐漸消瘦,長期不治療,大多會變成水虛勞,這也可能是因為憂慮思慮、驚恐害怕、寒熱交替引起的。陰陽氣血停滯,氣機凝聚成形,脈象摸起來沉澀,稱為積氣,服用萬安丸可以治療。
腹部如果有硬塊形成,按壓不動,推也推不掉,稍微動一下就會喘氣,讓人覺得忽冷忽熱,腹中疼痛,漸漸的就會消瘦,長久不治療,大多都會成為水虛勞病,這也是由憂慮、驚嚇、受涼受熱而引起的。陰陽失調,氣血滯留,凝結成塊,脈絡堅硬阻塞,叫做積氣,可以用萬安丸來治療。
萬安丸
白話文:
肚子裡如果長了硬塊,按壓不動,推也推不掉,稍微動一下就喘不過氣,還會覺得忽冷忽熱,肚子痛,慢慢地就會瘦下來。長期不治療,大多會變成水虛勞病。這些都是因為憂慮、驚嚇、受寒受熱導致的。陰陽失衡,氣血淤積,凝結成塊,經絡阻塞,這就是積氣,可以用萬安丸來治療。
大戟(炒),甘遂(炒),牽牛(炒),五靈脂(各半兩),芫花(炒,一分),膽礬(一錢,研)細墨(燒,一錢,研),巴豆(去皮,出油,一錢),芫青(四十個,去頭去翅),斑蝥(二十個,去頭去翅)石膏(細研,一分),延胡索(炒,半兩),吳茱萸(炒,半兩)
白話文:
大戟(炒)、甘遂(炒)、牽牛(炒)、五靈脂(各半兩)、芫花(炒,一分)、膽礬(一錢,研)、細墨(燒,一錢,研)、巴豆(去皮,出油,一錢)、芫青(四十個,去頭去翅)、斑蝥(二十個,去頭去翅)、石膏(細研,一分)、延胡索(炒,半兩)、吳茱萸(炒,半兩)
- 大戟(炒),甘遂(炒),牽牛(炒),五靈脂(各半兩)
- 芫花(炒,一分)
- 膽礬(一錢,研)、細墨(燒,一錢,研)
- 巴豆(去皮,出油,一錢)
- 芫青(四十個,去頭去翅)
- 斑蝥(二十個,去頭去翅)
- 石膏(細研,一分)
- 延胡索(炒,半兩)
- 吳茱萸(炒,半兩)
上為細末,白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生薑橘皮湯下一粒,日二服,病去六七分即住服。史氏《指南方》有續隨子、郁李仁、信砒各一分,無延胡索、巴豆。袁當時《大方》有砒一分,無斑蝥、芫青、巴豆。
白話文:
將上藥研成細末,然後和白麵糊做成綠豆般大小的丸劑。用生薑橘皮湯送服一粒,每天服用兩次,當病情好轉了六七成時,就可以停止服用。史氏的《指南方》中,續隨子、郁李仁、信砒的用量各為一分,沒有延胡索和巴豆。袁當時的《大方》中,砒的用量為一分,沒有斑蝥、芫青、巴豆。
若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已,令人發痰瘧,寒熱,咳,或間日也。始由肺病傳肝者,當傳脾,脾乘王而不受邪,其氣留於肝,故結而為積,其脈澀結,麝香丸主之。
麝香丸
白話文:
如果左脅下的部位,摸起來像蓋了一個杯子,有頭有腳,而且持續很久都沒有消除,會讓人產生痰飲、瘧疾、寒熱、咳嗽等症狀,或者間日發作。這是由肺臟的疾病傳染到肝臟,應該傳染到脾臟,但是脾臟由王氣守護,不受邪氣侵犯,邪氣就停留在肝臟,因此凝結成積塊,脈搏澀結,可以使用麝香丸來治療。
蓬莪朮(炮,一兩),桂心,當歸,人參(各半兩),細辛(去苗),川烏頭(炮,去皮臍,各一分),巴豆(一分,去皮,出油)
白話文:
蓬莪朮(炮製,一兩),桂心,當歸,人參(各半兩),細辛(去掉根莖),川烏頭(炮製,去掉皮和肚臍,各一分),巴豆(一分,去掉皮,取油)
上研細末,白麵糊為丸,如綠豆大。食後飲下三粒。史氏《指南方》無蓬莪朮,有芍藥一兩。
白話文:
將蓬莪朮研磨成細末,用白麵糊做成丸,如綠豆般大小。飯後服下三粒。史氏《指南方》沒有蓬莪朮,卻有一兩芍藥。
若心下如盤,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榮肌膚。始由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乘王而不受邪,氣留於脾,其脈緩澀時結,謂之痞氣,三稜煎主之。孫氏《仁存方》云:兼治食症、酒症、血蠱、氣塊、血瘕,時發刺痛,婦人血分,男子脾氣橫泄。
三稜煎
京三稜銼,蓬莪朮(各四兩,銼),芫花(一兩)
白話文:
如果心下(指胃部)感到如石頭壓著,久久不散,會讓人四肢麻痺、發黃疸,飲食吃不下、皮膚變差。病症最初是從肝臟傳到脾臟,脾臟本應該將病症傳給腎臟,但腎臟作為君主之臟,不接受邪氣,於是邪氣滯留在脾臟,脈象表現為緩慢澀滯,時而結聚,這就是所謂的「痞氣」,可以服用三稜煎來治療。孫思邈的《仁存方》說:三稜煎還可以兼治飲食積滯、酒積、血蠱、氣塊、血瘕等症狀,時常發作刺痛,婦女的血病,男子的脾氣橫泄。
上用米醋三升,煮令醋盡,獨炒芫花令乾,餘二味切片子,焙乾,同為末,白麵糊為丸,如豌豆大。橘皮湯下三粒,以知為度。
白話文:
用三升米醋來煮,直到醋全部蒸發掉。 再將芫花用小火炒到乾燥,另外兩種藥材切成薄片,焙乾,然後將它們一起磨成粉末。 用白麵粉糊將藥末做成豌豆大小的丸子。 服用時,用橘皮湯送服三粒,以此為標準。
若從少腹上衝心胸,咽喉發痛,如㹠肝狀,發作欲死,由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乘王而不受邪,氣留於腎,結而為積,其脈沉結,謂之賁㹠,賁㹠湯主之。
賁㹠湯
白話文:
如果從少腹直衝心胸,像吞刀割肝般咽喉發痛,發作時好像要死掉一樣,這是由脾臟疾病傳播到腎臟,腎臟本來應傳播到心臟,但心臟是君主,不接受邪氣,因此氣滯留在腎臟,結聚成積塊,其脈象沉結,這就是賁踕,要用賁踕湯來治療。
甘草(炙),川芎,半夏(湯洗七遍),芍藥,黃芩(各二兩),葛根,甘李根皮(各五兩)
白話文:
甘草(炙烤過)、川芎、半夏(用沸水清洗七次)、芍藥、黃芩(各二兩)、葛根、甘李根皮(各五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薑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史氏《指南方》加當歸一兩。孫氏《仁存方》加乾薑一兩一分,當歸二兩,無葛根。
若脈大而散,時一結,謂之伏梁,伏梁丸主之。
伏梁丸
白話文:
上述是散劑,每次服用五錢,加水兩碗,薑五片,一起煮到只剩一碗,去除藥渣,溫熱服用。史氏的《指南方》中添加一兩當歸。孫氏的《仁存方》中添加一兩一分乾薑,兩兩當歸,沒有葛根。
青皮(白馬尿浸三日,令軟透,切,三十個,)巴豆(去皮,十五個,與青皮同炒乾,去巴豆不用),羌活(半兩)
上為末,白麵糊為丸,如綠豆大。飲下五粒,未知漸加至十粒。
白話文:
青皮(用白馬尿浸泡三天,令其柔軟透徹,切成三十片,)巴豆(去除表皮,取十五顆,與青皮一起炒乾,炒好的巴豆不用),羌活(半兩)
若身體及髀股胻皆腫,環臍而痛不可動,動之為水,亦名伏梁,椒仁丸主之。
椒仁丸
白話文:
如果身體和臀部的大腿部位都腫了,圍著肚臍疼痛難以移動,移動它就會有水,也叫伏梁,用椒仁丸治療。
五靈脂,吳茱萸(炒),延胡索(炒,各半兩),芫花(醋浸一宿,炒,一分),續隨子(去皮,研),郁李仁(去皮,研),牽牛(炒熟,各半兩),石膏(火煅過,一分,研),椒仁,甘遂(炒),附子(炮,去皮臍),木香(各半兩),膽礬(一錢,研),砒(一錢,研)
白話文:
- 五靈脂、吳茱萸(炒)、延胡索(炒,各半兩):這些藥物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
- 芫花(醋浸一宿,炒,一分):具有宣通經絡、消腫止痛的功效。
- 續隨子(去皮,研):具有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的功效。
- 郁李仁(去皮,研):具有清熱涼血、潤腸通便的功效。
- 牽牛(炒熟,各半兩):具有瀉下積滯、消腫止痛的功效。
- 石膏(火煅過,一分,研):具有清熱涼血、止渴除煩的功效。
- 椒仁: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
- 甘遂(炒):具有瀉下積滯、消腫止痛的功效。
- 附子(炮,去皮臍):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
- 木香(各半兩):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止瀉的功效。
- 膽礬(一錢,研):具有殺蟲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
- 砒(一錢,研):具有殺蟲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
上為細末,白麵糊為丸。豌豆大,橘皮湯下一粒,早晨、日午、臨臥服。如婦人血分,則去木香,加斑蝥、芫菁各三十枚,去頭足翅,炒當歸半兩。
白話文:
將上藥磨成細末,用白麵糊做成丸劑,大小如豌豆。用橘皮湯送服一丸,早、中、晚各服一次。如果是婦女月經不調,則去掉木香,加入斑蝥和芫菁各三十枚,去掉頭、腳、翅膀,與炒過的當歸半兩一起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