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指迷方》~
1. 卷三
2. 諸積
論曰:若腹中成形作塊,按之不移,推之不動,動輒微喘,令人寒熱,腹中時痛,漸漸羸瘦,久不治之,多變成水虛勞,亦由憂思驚恐寒熱得之。陰陽痞滯,氣結成形,其脈結澀,謂之積氣,萬安丸主之。
萬安丸
大戟(炒),甘遂(炒),牽牛(炒),五靈脂(各半兩),芫花(炒,一分),膽礬(一錢,研)細墨(燒,一錢,研),巴豆(去皮,出油,一錢),芫青(四十個,去頭去翅),斑蝥(二十個,去頭去翅)石膏(細研,一分),延胡索(炒,半兩),吳茱萸(炒,半兩)
上為細末,白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生薑橘皮湯下一粒,日二服,病去六七分即住服。史氏《指南方》有續隨子、郁李仁、信砒各一分,無延胡索、巴豆。袁當時《大方》有砒一分,無斑蝥、芫青、巴豆。
若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已,令人發痰瘧,寒熱,咳,或間日也。始由肺病傳肝者,當傳脾,脾乘王而不受邪,其氣留於肝,故結而為積,其脈澀結,麝香丸主之。
麝香丸
蓬莪朮(炮,一兩),桂心,當歸,人參(各半兩),細辛(去苗),川烏頭(炮,去皮臍,各一分),巴豆(一分,去皮,出油)
上研細末,白麵糊為丸,如綠豆大。食後飲下三粒。史氏《指南方》無蓬莪朮,有芍藥一兩。
若心下如盤,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榮肌膚。始由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乘王而不受邪,氣留於脾,其脈緩澀時結,謂之痞氣,三稜煎主之。孫氏《仁存方》云:兼治食症、酒症、血蠱、氣塊、血瘕,時發刺痛,婦人血分,男子脾氣橫泄。
三稜煎
京三稜銼,蓬莪朮(各四兩,銼),芫花(一兩)
上用米醋三升,煮令醋盡,獨炒芫花令乾,餘二味切片子,焙乾,同為末,白麵糊為丸,如豌豆大。橘皮湯下三粒,以知為度。
若從少腹上衝心胸,咽喉發痛,如㹠肝狀,發作欲死,由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乘王而不受邪,氣留於腎,結而為積,其脈沉結,謂之賁㹠,賁㹠湯主之。
賁㹠湯
甘草(炙),川芎,半夏(湯洗七遍),芍藥,黃芩(各二兩),葛根,甘李根皮(各五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史氏《指南方》加當歸一兩。孫氏《仁存方》加乾薑一兩一分,當歸二兩,無葛根。
若脈大而散,時一結,謂之伏梁,伏梁丸主之。
伏梁丸
青皮(白馬尿浸三日,令軟透,切,三十個,)巴豆(去皮,十五個,與青皮同炒乾,去巴豆不用),羌活(半兩)
上為末,白麵糊為丸,如綠豆大。飲下五粒,未知漸加至十粒。
若身體及髀股胻皆腫,環臍而痛不可動,動之為水,亦名伏梁,椒仁丸主之。
椒仁丸
五靈脂,吳茱萸(炒),延胡索(炒,各半兩),芫花(醋浸一宿,炒,一分),續隨子(去皮,研),郁李仁(去皮,研),牽牛(炒熟,各半兩),石膏(火煅過,一分,研),椒仁,甘遂(炒),附子(炮,去皮臍),木香(各半兩),膽礬(一錢,研),砒(一錢,研)
上為細末,白麵糊為丸。豌豆大,橘皮湯下一粒,早晨、日午、臨臥服。如婦人血分,則去木香,加斑蝥、芫菁各三十枚,去頭足翅,炒當歸半兩。
白話文:
諸積
若腹部形成腫塊,按壓不動,推動也不動,稍動即輕微喘息,讓人感到寒熱交加,腹部時而疼痛,漸漸消瘦,久治不癒,大多會變成水腫虛勞,這也是由於憂思、驚恐、寒熱所致。陰陽氣機阻滯,氣機凝聚成形,脈象呈現結澀,稱為積氣,萬安丸主治。
萬安丸配方:
大戟(炒)、甘遂(炒)、牽牛(炒)、五靈脂(各半兩)、芫花(炒,一分)、膽礬(一錢,研)、細墨(燒,一錢,研)、巴豆(去皮,出油,一錢)、芫青(四十個,去頭去翅)、斑蝥(二十個,去頭去翅)、石膏(細研,一分)、延胡索(炒,半兩)、吳茱萸(炒,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白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用生薑橘皮湯送服,每次一粒,每日兩次,病情好轉六七分即可停止服用。史氏《指南方》中記載的配方,則使用續隨子、郁李仁、信砒各一分,而無延胡索、巴豆。袁當時《大方》中則使用砒一分,而無斑蝥、芫青、巴豆。
若左脅下腫塊如同覆蓋的杯子,有頭有尾,久治不癒,會導致痰飲、瘧疾、寒熱、咳嗽,或間日發作。這是由於肺病傳至肝臟,再傳至脾臟,脾臟主運化,不受邪氣侵犯,邪氣滯留在肝臟,因此形成腫塊,脈象澀滯,麝香丸主治。
麝香丸配方:
蓬莪朮(炮,一兩)、桂心、當歸、人參(各半兩)、細辛(去苗)、川烏頭(炮,去皮臍,各一分)、巴豆(一分,去皮,出油)。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白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飯後服用三粒。史氏《指南方》中無蓬莪朮,而使用芍藥一兩。
若心下腫塊如同盤子,久治不癒,會導致四肢乏力,出現黃疸,飲食不化,肌膚消瘦。這是由於肝病傳至脾臟,再傳至腎臟,腎臟主藏精,不受邪氣侵犯,邪氣滯留在脾臟,脈象緩慢澀滯,間或結澀,稱為痞氣,三稜煎主治。孫氏《仁存方》記載:本方也治療食積、酒積、血蠱、氣塊、血瘕,時有刺痛,婦女血瘀,男子脾氣虛弱等症。
三稜煎配方:
京三稜(銼)、蓬莪朮(各四兩,銼)、芫花(一兩)。
以上藥材用米醋三升煮至醋盡,單獨炒乾芫花,其餘兩味切片焙乾,研磨成末,用白麵糊做成豌豆大小的丸藥,用橘皮湯送服三粒,以療效為準。
若從小腹部衝向心胸,咽喉疼痛,如同肝臟受壓,發作時危及生命,這是由於脾病傳至腎臟,再傳至心臟,心臟主血脈,不受邪氣侵犯,邪氣滯留在腎臟,形成腫塊,脈象沉澀,稱為賁㹠,賁㹠湯主治。
賁㹠湯配方:
甘草(炙)、川芎、半夏(湯洗七遍)、芍藥、黃芩(各二兩)、葛根、甘李根皮(各五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史氏《指南方》中加當歸一兩。孫氏《仁存方》中加乾薑一兩一分,當歸二兩,無葛根。
若脈象洪大而散亂,時而結澀,稱為伏梁,伏梁丸主治。
伏梁丸配方:
青皮(白馬尿浸三日,使其軟透,切片,三十個)、巴豆(去皮,十五個,與青皮同炒乾,然後去除巴豆不用)、羌活(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白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服用五粒,病情未見好轉可逐漸增加至十粒。
若身體及大腿都腫脹,繞臍而痛,不能活動,活動則加重水腫,也稱為伏梁,椒仁丸主治。
椒仁丸配方:
五靈脂、吳茱萸(炒)、延胡索(炒,各半兩)、芫花(醋浸一宿,炒,一分)、續隨子(去皮,研)、郁李仁(去皮,研)、牽牛(炒熟,各半兩)、石膏(火煅過,一分,研)、椒仁、甘遂(炒)、附子(炮,去皮臍)、木香(各半兩)、膽礬(一錢,研)、砒(一錢,研)。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白麵糊做成豌豆大小的丸藥,用橘皮湯送服,每次一粒,早晨、中午、睡前各服一次。若為婦女血瘀證,則去除木香,加入斑蝥、芫青各三十枚(去頭足翅),炒當歸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