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指迷方》~ 卷三 (2)
卷三 (2)
1. 諸痛
論曰:諸心腹痛者,或外邪來客,或氣相干,其卒然痛而即止者,此寒氣客於脈外,得寒則縮蜷絀急,外引小絡,得熱即止,宜先用熨法,後以良薑散主之。
熨法《指南方》云:治心腹痛,卒然而止,遇寒再發。
鹽(半斤,炒極熱)
上以舊帛包,熨痛處。《指南方》云:漸去至一重。
良薑散
高良薑(五兩),厚朴(去皮),薑汁(塗,炙,二兩),當歸,桂心(各三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若腰者腎之外候,足太陽經之流注。如痛連小腹,不得仰俯,惙惙短氣,由腎氣虛弱,有所不榮,補腎散主之。
補腎散
杜仲(去粗皮,杵碎,酒拌,炒焦,一兩),桂(去皮),牡丹皮(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用豬腎一個,批開,糝藥在內,入鹽少許,以線扎定,水煮熟,空心食之。
若隱隱腰痛,以熱物熨痛處即少緩,由處卑濕,復為風邪傷足太陽之經,其脈緩澀,白朮散主之。
白朮散
白朮(二兩),芍藥(三兩),桂(去皮),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銼)
上為細末。溫酒調二錢匕,食前服。
若腰痛不能轉側,由勞役動傷經絡,或從高墮下,氣滯於腰,正氣流行,相搏則痛,其脈沉,大小不常,謂之䐴腰,趁痛丸主之。
趁痛丸(諸氣門見趁痛散)
若腰如錐刀所刺,大便黑色,小便赤黑,此留血滯於腰間,謂之血瀝腰痛,其脈澀,當歸丸主之。
當歸丸
當歸(三兩,銼碎),水蛭(好者,炒,三十個),桃仁(去皮尖,三十個,炒,研)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粒,未知,加至三十粒。
若腰冷,腹重如帶五千錢,如坐於水,由腎經為陰濕所逼,復受風冷,久不治,變成水病,腎著湯主之。
腎著湯
甘草(炙),乾薑(各二兩),白茯苓,白朮(各四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若腰脊不舉,由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陽氣內伐,熱舍於腎,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減,蓋陽明並腎,則腎脂枯。而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是謂骨痿,菟絲子丸、補腎散主之。
菟絲子丸
菟絲子(揀淨,酒浸透,搗爛,焙乾,二兩),牛膝(酒浸,一兩),杜仲(去粗皮,杵碎,酒拌一宿,炒焦,三兩),乾地黃(焙,二兩),萆薢(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飲下三十粒,食後服。
補腎散(見前。)
若脅痛不得息,痛則咳而汗出,由邪客於足少陽之絡,屬膽。宜灸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處七壯,竅陰二穴也。
若臂外臁痛,手不及頭,心煩喉痹者,以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以針刺手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令血出而止。
若臂痛不能屈伸,此邪客於臂掌之間,取腕踝骨後,以指按之極痛,刺之留二呼,急出針,或灸。
若筋拘攣,背急痛,引脅下,從項推下夾脊,按之應手痛者,於其上灸七壯,未定,加至十四壯。
若痛引小腹,由寒氣客於厥陰之脈,或脅肋相引,腎肝脈弦大,久成寒疝,桂枝烏頭湯主之。
桂枝烏頭湯
桂心(三兩),芍藥(三兩),烏頭(炮,去皮臍,二兩半),甘草(炙,二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同煎至一盞,去滓,入蜜半匙許,再煎一二沸,稍熱服。
白話文:
諸痛
各種腹部疼痛,可能是外邪入侵,也可能是氣血失調。如果疼痛突然發作又迅速停止,這是寒氣入侵脈絡外側,遇寒則肌肉收縮疼痛,牽引到小血管,遇熱則停止。應先用熨法熱敷,再服用良薑散。
熨法:《指南方》記載:治療腹部疼痛,突然發作又停止,遇寒則復發的療法。用半斤鹽炒熱,用舊布包好,熨燙患處。《指南方》說明:慢慢移開,只留下最後一層布。
良薑散:高良薑五兩、厚朴(去皮)、薑汁(塗抹炙烤,二兩)、當歸、桂心各三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二盞煎成一盞,去渣溫服。
腰痛是腎臟外在的表現,屬於足太陽經的循行路線。如果疼痛連及小腹,無法仰臥或俯臥,呼吸急促短氣,這是由於腎氣虛弱,不能滋養臟腑,應服用補腎散。
補腎散:杜仲(去粗皮,搗碎,用酒拌勻,炒焦,一兩)、桂枝(去皮)、牡丹皮各半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個豬腎剖開,將藥粉撒入,加少許鹽,用線紮好,水煮熟,空腹食用。
如果腰痛隱隱作痛,用熱敷可以稍微緩解,這是由於久處潮濕,又受風寒侵襲足太陽經,脈象緩慢而澀滯,應服用白朮散。
白朮散:白朮二兩、芍藥三兩、桂枝(去皮)、附子(炮製,去皮臍,各一兩,切碎),研成細末。溫酒調服二錢,飯前服用。
如果腰痛劇烈,無法翻身,這是由於勞累或外傷損傷經絡,或從高處跌落,氣滯於腰部,正氣與邪氣相互搏擊而疼痛,脈象沉而大小不一,稱為“䐴腰”,服用趁痛丸。
趁痛丸:(詳見諸氣門的趁痛散)
如果腰痛如錐刀刺般,大便黑色,小便赤黑,這是血液瘀滯於腰部,稱為“血瀝腰痛”,脈象澀滯,服用當歸丸。
當歸丸:當歸(三兩,切碎)、水蛭(質地良好的,炒熟,三十個)、桃仁(去皮尖,三十個,炒熟,研磨),研成細末,用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粒,視情況增加至三十粒,酒送服。
如果腰部冰冷,腹部沉重,如同綁著五千錢,感覺像坐在水中,這是腎經受到陰濕之邪的侵襲,又受風寒,久治不愈,會發展成水腫病,服用腎著湯。
腎著湯:甘草(炙甘草)、乾薑各二兩,白茯苓、白朮各四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二盞煎成一盞,去渣,飯前溫服。
如果腰脊不能抬舉,這是由於長途跋涉勞累,遇到酷暑而口渴,陽氣內盛,熱邪侵犯腎臟,水不能克制火,則骨骼枯竭,髓液減少,因為陽明經與腎經相通,腎臟的脂肪會枯竭,而宗筋負責束縛骨骼和活動關節,這就是骨痿,服用菟絲子丸和補腎散。
菟絲子丸:菟絲子(挑選乾淨,用酒浸泡至透,搗爛,烘乾,二兩)、牛膝(用酒浸泡,一兩)、杜仲(去粗皮,搗碎,用酒拌勻一夜,炒焦,三兩)、乾地黃(烘乾,二兩)、萆薢(一兩),研成細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粒,飯後服用。
補腎散:(詳見前文)
如果脅肋疼痛,呼吸困難,疼痛時咳嗽並出汗,這是邪氣入侵足少陽經絡,屬於膽經。應灸足小指次指指甲與肉交界處七壯,即竅陰穴。
如果手臂外側疼痛,手不能抬到頭頂,心煩意亂,咽喉腫痛,這是邪氣入侵手少陽經絡,用針刺手大拇指次指尖端,去掉指甲如同韭菜葉大小,使血液流出然後停止。
如果手臂疼痛,不能屈伸,這是邪氣入侵臂掌之間,在腕骨後踝骨處,用手指按壓極痛,用針刺留針二呼,迅速拔針,或者灸治。
如果筋脈拘攣,背部疼痛僵硬,牽引到脅下,從頸項向下延伸到夾脊穴,按壓時疼痛明顯,在其上灸七壯,效果不佳可加至十四壯。
如果疼痛牽引到小腹,這是寒氣入侵厥陰經脈,或者脅肋部疼痛,腎肝經脈弦數有力,久而久之形成寒疝,服用桂枝烏頭湯。
桂枝烏頭湯:桂心三兩、芍藥三兩、烏頭(炮製,去皮臍,二兩半)、甘草(炙甘草,二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二盞,加薑五片,大棗一枚,一起煎成一盞,去渣,加入半匙蜂蜜,再煎一二沸,稍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