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腸澼」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腸澼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主要症狀是腹瀉,大便稀薄,色黃,量多,甚至一天大便十餘次,嚴重者可伴有脫水、電解質紊亂等。
腸澼在中醫屬於「泄瀉」範疇,其病因主要有外感、內傷、飲食等。外感六淫之邪,侵襲腸胃,可導致腸澼。內傷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可導致腸澼。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可導致腸澼。
腸澼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瀉、大便稀薄、色黃、量多,甚至一天大便十餘次,嚴重者可伴有脫水、電解質紊亂等。
腸澼的治療以清熱利濕、止瀉止血為主。常用中藥有黃連、黃芩、白朮、茯苓、澤瀉、白扁豆、車前子等。
腸澼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
- 不暴飲暴食,做到飲食有節。
- 保持大便通暢,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 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腸澼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其病因複雜,臨床表現多樣,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陷胸丸
- 1.《皇漢醫學》:「《醫宗金鑒》曰:「大陷胸丸,治水腫腸澼之初起,形氣俱實者。」」
赤石脂禹餘糧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腸澼滑脫,脈弱無力,大便黏稠如膿者,若腹痛乾嘔者,宜桃花湯,又合用二方亦妙。」」
桃花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腸澼滑脫,脈弱無力,大便黏稠如膿者,若腹痛乾嘔者,宜桃花湯,又合用二方亦妙。」」
- 2.《傷寒瘟疫條辨》:「_赤石脂_,味甘溫酸澀,性平。色赤入心養血,甘溫益氣生肌而調中,酸澀收濕止血而固下。療久痢腸澼,(仲景有桃花湯。)崩帶遺精,癰痔脫肛,(合伏龍肝、白礬等份為末,敷之。)催生下胞。東垣曰: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胞衣無推蕩之峻。」
大陷胸湯
- 1.《古今名醫方論》:「主治傷寒發熱,不發汗而反下之,表熱乘虛入於胸中,與不得為汗之水氣結而不散,令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其人身無大熱,但頭汗出,或潮熱燥渴,脈沉緊者。如水腫、腸澼初起,形氣俱實者,亦可用。」
槐花散
涼血地黃湯
- 1.《丹溪治法心要》:「腸癖下血,濕熱兩感,起居不節,為餐泄腸澼,涼血地黃湯。濕毒下血當歸和血散。腸風脫落車局鳩五七個,火焙乾為末,醋調刷上。」
- 2.《丹溪手鏡》:「_涼血地黃湯_,治腸澼下血,水穀與血另作一派。」
- 3.《脾胃論》:「《太陰陽明論》云: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夫腸澼者,為水穀與血另作一派,如𣹜桶湧出也。今時值長夏,濕熱大盛,正當客氣勝而主氣弱也,故腸澼之病甚,以涼血地黃湯主之。」
- 4.《脈因證治》:「_涼血地黃湯_,治腸澼下血,水穀與血,另作一派。」
- 5.《雜病源流犀燭》:「_涼血地黃湯_,〔腸澼〕知母,黃柏(各錢半),熟地,當歸,槐花,青皮(各七分)」
六一散
- 1.《醫燈續焰》:「_益元散_(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治傷寒表裡俱熱,煩渴口乾,小便不通及霍亂吐瀉,下利腸澼,五淋,及婦人產難,催生下乳。」
- 2.《御藥院方》:「治身熱嘔吐,瀉泄腸澼下痢赤白。治癃閉淋痛,利小便,偏主腸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消蓄水,止渴利中,除煩熱心躁。治腹脹痛,補益五臟,大養脾腎之氣。理內傷陰痿,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主癇痙,驚悸健忘,止煩滿短氣,臟傷咳嗽。」
黃連解毒湯
- 1.《醫學綱目》:「假令脾病實邪,濕燥相合,胃中燥屎,腹滿堅痛,其脈緩而長澀,正陽陽明證也,調胃承氣湯主之。虛邪濕熱相合,熱陷胃中,腸澼下血,脈緩而大,黃連解毒湯主之。賊邪濕風相合,嘔逆脅痛,往來寒熱,脈緩而弦長,小柴胡湯主之。微邪濕寒相合,寒來求濕,身黃而不熱,體重而不渴,謂之寒濕。」
補中益氣湯
- 1.《馮氏錦囊秘錄》:「東垣云:飲食有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清華之氣反從下降,是為饗泄,久則太陰傳少陰,而為腸澼,裡急後重,膿血相錯,數至圊而不能即便者,專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使升降之道行,其痢不治而自愈,又有一等陰虛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是也。」
升陽益胃湯
- 1.《類證治裁》:「〔腸澼〕,升陽益胃湯,炙耆(錢半),參,草(各一錢),術,歸,陳,黃芩,神麯(炒。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姜,棗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