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中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2)

1. 安養心神調治脾胃論

《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宮,神明出焉。凡怒、忿、悲、思、恐、懼,皆損元氣。夫陰火之熾盛,由心生凝滯,七情不安故也。心脈者,神之舍,心君不寧,化而為火,火者,七神之賊也。故曰陰火太盛,經營之氣,不能頤養於神,乃脈病也。神無所養,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脈也。

心之神,真氣之別名也,得血則生,血生則脈旺,脈者神之舍。若心生凝滯,七神離形,而脈中唯有火矣。善治斯疾者,惟在調和脾胃,使心無凝滯,或生歡忻,或逢喜事,或天氣暄和,居溫和之處,或食滋味,或眼前見欲受事,則慧然如無病矣,蓋胃中元氣得舒伸故也。

白話文:

《靈蘭秘典論》說:「心,是君主居住的宮殿,精神意識由此產生。」凡是憤怒、怨恨、悲傷、思慮、恐懼、驚嚇,都會損耗元氣。陰火的旺盛,是因為心中產生鬱積,七情不穩定所導致。心脈是精神的居所,心君不安寧,就會轉化成火,火是七種精神的賊。所以說陰火太盛,身體正常的運行之氣,就不能滋養精神,這就造成脈的疾病。精神沒有得到滋養,津液就不能正常運行,也不能生成血脈。

心神,是真氣的別名,得到血液的滋養就會產生,血液充足脈搏就會強盛,脈搏是精神的居所。如果心中產生鬱積,七種精神就會離開形體,脈中只剩下火氣。善於治療這種疾病的,關鍵在於調和脾胃,使心中沒有鬱積,或者產生歡樂,或者遇到喜事,或者天氣溫暖和煦,居住在溫和的地方,或者吃美味的食物,或者眼前有想要得到的東西,那麼就會像沒生病一樣,這都是因為胃中的元氣得到舒展的緣故。

2. 凡治病當問其所便

《黃帝針經》云:中熱消瘴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

一說,腸中寒,則食已窘迫,腸鳴切痛,大便色白。腸中寒,胃中熱,則疾飢,小腹痛脹;腸中熱,胃中寒,則脹而且泄。非獨腸中熱則泄,胃中寒傳化亦泄。

胃欲熱飲,腸欲寒飲,雖好惡不同,春夏先治標,秋冬先治本。衣服,寒無悽愴,暑無出汗;熱無灼灼,寒無愴愴,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此規矩法度,乃常道也,正理也,揆度也,當臨事制宜。以反常合變耳。

白話文:

《黃帝針經》說:身體內部有熱,導致熱病或類似瘴氣的疾病,就會喜歡寒冷;身體內部有寒,則會喜歡溫熱。胃裡有熱,消化食物就快,會讓人感到心慌、容易餓,肚臍以上的皮膚會發熱;腸道裡有熱,就會拉出像粥一樣的黃色稀便,肚臍以下的皮膚會發冷。胃裡有寒,就會腹脹;腸道裡有寒,就會腸鳴、拉出未消化的食物。

另一種說法是,腸道裡有寒,吃完東西就會肚子不舒服、腸鳴、絞痛,大便顏色發白。腸道裡有寒,胃裡有熱,就會容易感到餓,小腹會疼痛、脹氣;腸道裡有熱,胃裡有寒,就會腹脹而且拉肚子。不只是腸道有熱會拉肚子,胃裡有寒也會導致腹瀉。

胃喜歡溫熱的飲品,腸道喜歡寒涼的飲品,雖然喜好不同,但春夏兩季要先處理表面的症狀,秋冬兩季則要先處理根本的原因。穿衣服要注意,寒冷時不要感到淒涼,炎熱時不要流汗;發熱時不要感到灼熱,寒冷時不要感到悽慘。保持身體寒溫適中,這樣氣才能順暢,就不會導致邪氣侵入。

這些規矩法度,都是日常的道理、正確的原則、可以依循的標準,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要懂得靈活應變,才能符合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