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後序
後序
1. 後序
黃帝著《內經》,其憂天下後世,可謂厚且至矣,秦越人述《難經》以證之。傷寒為病最大,仲景廣而論之,為萬世法。至於內傷脾胃之病,諸書雖有其說,略而未詳,我東垣先生,作《內外傷辨》《脾胃論》以補之。先生嘗閱《內經》所論,四時皆以養胃氣為本,宗氣之道,納穀為寶。
蓋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沖和百脈,頤養神明,利關節,通九竅,滋志意者也。或因飲食失節,起居不時,妄作勞役,及喜怒悲愉,傷胃之元氣,使營運之氣減削,不能輸精皮毛經絡,故諸邪乘虛而入,則痰動於體、而成痼疾,致真氣彌然而內消也。
病之所起,初受熱中,心火乘脾,末傳寒中,腎水反來侮土,乃立初中末三治,及君臣佐使之制,經禁病禁時禁之則,使學者知此病,用此藥,因心會通,溯流得源,遠溯軒岐,吻合無間。善乎!魯齊先生之言曰:東垣先生之學,醫之王道也!觀此書則可見矣。
至元丙子三月上巳日門生羅天益謹序
白話文:
黃帝撰寫《內經》,他憂慮天下後世的心意,可說是深厚而周到了。秦越人著述《難經》來加以印證。《傷寒》這種疾病危害最大,張仲景廣泛地論述,成為後世醫學的典範。至於內傷脾胃的疾病,雖然各醫書都有提及,但都過於簡略不詳細。我的老師李東垣先生,撰寫《內外傷辨》和《脾胃論》來彌補這些不足。先生曾經研讀《內經》所論述的,認為無論哪個季節都應以保養胃氣為根本,把宗氣視為珍寶,而宗氣的來源就在於攝取食物。
因為食物進入胃後,會經由脾的運化,將精氣輸送到全身。脾氣散布精微物質,上輸給肺,使肺氣充盈,並通過經脈將氣血輸佈全身,滋養精神,使關節靈活,使九竅通暢,使意志堅定。如果因為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過度勞累,以及情緒波動,都會損傷胃的元氣,導致氣的運行減弱,無法將精微物質輸送到皮膚毛髮、經絡,各種邪氣就會趁虛而入,使體內產生痰,形成頑固的疾病,導致真氣不斷消耗。
疾病的發生,初期是受熱邪侵犯,心火過盛而損傷脾胃。後期則變成寒邪侵犯,腎水反過來侮辱脾土。因此,李東垣先生確立了初、中、末三個階段的治療方法,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並說明了用藥、疾病、時辰等方面的禁忌。讓學習醫學的人明白這種疾病的病因,懂得使用這些藥物,從而能融會貫通,追溯病源,甚至可以追溯到黃帝和岐伯的醫學思想,彼此之間完全一致。說得真好啊!魯齊先生說:「東垣先生的醫學,是醫學的正道啊!」看完這本書就可以明白了。
元朝至元丙子年三月上巳日,學生羅天益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