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四 (15)
卷四 (15)
1. 醫方辨引
水煎去渣,沖芒硝,溫服。
代抵當丸,太陽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以藥下之故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此方主之。
大黃(酒洗,四兩),芒硝,穿山甲(蛤粉炒),夜明砂(淘焙),莪朮(醋炒),肉桂(去粗),當歸尾(酒蒸,各一兩),紅花(酒炒,七錢),桃仁(不去皮尖,生用,七十粒另研)
為末,煉蜜丸,薑湯送下三錢。
按:代抵當湯丸,方出《準繩》。蓋瘀蓄之血,攻之為難,仲景直用水蛭、虻蟲有毒之物,惟恐藥不峻利,亦何待攻之不動,而後加減乎?後人不敢用此毒物,故作此方以代之。原方生地黃用之無理,歸尾必不可減,故於本方中減去生地一味,倍肉桂,加莪朮、紅花、夜明砂用之,殊覺有效。若溫病蓄血,用此方去肉桂,加牡丹皮一兩,牛膝一兩,或止加乾漆五錢。
柯韻伯曰:膀胱為水府,血本無所容蓄者也。然太陽為諸陽主氣,是氣之最多者,而其經又多血少氣,則知太陽在表,陽分之氣多,而在經血分之氣反少也。少氣者,膀胱之室,熱結硬滿,法當小便不利,而反利者,是太陽上焦之氣化行,而下焦血海之氣化不行也,必其隨經之榮血,因瘀熱而結於裡矣。此為小腹之裡,而非膀胱之裡,故小便雖利,而硬滿急結,蓄血仍瘀小腹也。
熱淫於內,神魂不安,故發狂;血瘀不行,則榮不運,故脈微而沉;榮不運,則氣不宣,故沉而結也;榮氣不周於身,則身黃;消穀善飢者,胃火熾盛也;大便反易者,血之濡也;色黑者,蓄血滲入也;善忘者,血不榮心智不明也。此皆蓄血之徵兆,非至峻之劑不足以抵其巢穴,而當此重任,故仲景制抵當湯以攻之。
若熱雖盛而未狂,小腹滿而未硬,宜小其制,為用抵當丸,以緩治之。若外證已解,小腹急結,其人如狂,是轉屬陽明,用調胃承氣加桃仁、桂枝之行血者,於其中以利之,胃和則愈矣。此桃仁承氣湯,又為治之緩者也,宜辨之明矣。
茵陳蒿湯,傷寒頭汗出,渴飲米漿,小便不利,必發黃也,此方主之。本方再加白朮、山藥、赤苓、木通、黃芩、豬苓、黃柏、甘草治諸黃。
茵陳蒿(二錢),梔子(三錢),大黃(酒浸,五錢)
水煎溫服。
按:茵陳蒿退黃之君藥,今以病較之,黃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梔除小腸屈曲之火,熱除便利,當以發黃為標,小便不利為本。及論小便不利,乃系胃家實熱,又當以小便不利為標,胃實為本,故宜以大黃為君,梔子次之,茵陳又其次也。設去大黃而用梔子、茵陳,是忘本治標,鮮有效矣。
參胡三白湯,傷寒汗下不解,脈虛少氣發熱,或潮熱口乾舌燥,此方主之。
白話文:
醫方辨引
水煎煮去藥渣,再沖入芒硝,溫熱服用。
代抵當丸,適用於太陽表證尚存,脈象微弱而沉細,但未出現胸悶結實,病人卻發狂的症狀。這類病人通常下焦(小腹)發熱,小腹堅硬脹滿,但小便通暢。服用此藥引發出血,病症就能痊癒(因為藥物的作用)。原因是太陽經絡上的瘀熱停滯於體內。此方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設。
藥物組成:大黃(酒洗,四兩)、芒硝、穿山甲(用蛤粉炒)、夜明砂(淘洗焙乾)、莪朮(醋炒)、肉桂(去粗皮)、當歸尾(酒蒸,各一兩)、紅花(酒炒,七錢)、桃仁(不去皮尖,生用,七十粒另研磨)。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三錢,用薑湯送服。
按語:代抵當丸的方劑出自《準繩》。瘀血積聚難以攻破,張仲景的抵當湯直接使用水蛭、虻蟲等有毒藥物,唯恐藥力不夠峻猛。後世醫家不敢使用這些毒性藥物,故而創造此方替代。原方中生地黃的使用並無道理,當歸尾不可減少,所以本方去掉了生地黃一味,加倍肉桂,並加入莪朮、紅花、夜明砂,效果顯著。若為溫病引起的蓄血,可使用此方,但需去掉肉桂,加入牡丹皮一兩、牛膝一兩,或只加乾漆五錢。
柯韻伯說:膀胱是貯藏尿液的地方,血液本不應該在其中積聚。但太陽經脈是諸陽之氣的主脈,是氣血最盛的地方,然而太陽經脈又多氣少血,可見太陽經脈在表,陽氣充足,但在經脈血液方面反而不足。氣血不足,膀胱就會因熱而結聚脹滿,通常小便不利,但這裡卻小便通暢,這是因為太陽經脈上焦的氣機運行正常,而下焦血海的氣機運行不通暢。必然是經絡中的營血,因瘀熱而凝聚於體內。此處指的是小腹的內部,而非膀胱的內部,所以雖然小便通暢,但小腹堅硬脹滿,瘀血仍然積聚在小腹。
內部熱邪過盛,神魂不安,所以發狂;血液瘀滯不通,則營氣運行不暢,所以脈象微弱而沉細;營氣運行不暢,則氣機不宣通,所以脈象沉細而結實;營氣不能周流全身,則身體發黃;消化良好而容易飢餓,是胃火熾盛;大便反而容易,是血液濡潤腸道;面色發黑,是蓄血滲出;健忘,是血液不能滋養心神,神志不清。這些都是蓄血的徵兆,非用峻猛的藥物不足以清除其病根。所以張仲景制定抵當湯來攻治此病。
如果熱邪雖然盛,但還未到發狂的程度,小腹脹滿但還未堅硬,應當減少藥量,使用代抵當丸緩解治療。如果外證已經消除,小腹堅硬脹滿,病人如狂,這是轉化為陽明病,應用調胃承氣湯,再加入桃仁、桂枝等行血的藥物,從中調理,胃氣和順則病癒。此桃仁承氣湯也是緩治之法,應當明辨。
茵陳蒿湯,適用於傷寒病患者,頭部出汗,口渴想喝米粥,小便不利,必然會發黃,此方主治。本方再加入白朮、山藥、赤苓、木通、黃芩、豬苓、黃柏、甘草治療各種黃疸。
藥物組成:茵陳蒿(二錢)、梔子(三錢)、大黃(酒浸,五錢)。
水煎煮,溫熱服用。
按語:茵陳蒿是治療黃疸的主藥,現在根據病情分析,黃疸是因為小便不利,所以用山梔子清除小腸的屈曲之火,熱邪消除,小便通暢,應該把發黃作為標證,小便不利作為本證。如果說小便不利,是胃家實熱,那麼又應當把小便不利作為標證,胃實作為本證,所以應該以大黃為主藥,梔子次之,茵陳蒿再次之。如果去掉大黃,而只用梔子、茵陳蒿,這是捨本逐末,很少見效。
參胡三白湯,適用於傷寒病患者,汗出不止,脈象虛弱,少氣,發熱,或者潮熱、口乾舌燥,此方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