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4)

1. 醫方辨引

若有陰虛火旺內熱,不宜用溫,而氣血俱虛,邪不能散者,宜去乾薑,以三味酌加前藥與之。或止加人參一味亦可。(按:此正傷寒妙論也,去溫病萬里,學者宜詳辨焉。)

補陰益氣煎,此補中益氣湯之變方也。凡屬真陰不足,而寒邪外侵者,用此升散之,並治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虛內乏,以致外感不解,寒熱痎瘧,陰虛便結不通等證。

熟地(三、五、八錢),當歸(二、三、五錢),山藥(酒炒,二錢),陳皮,人參,甘草(炙,各一錢),柴胡(一錢),升麻(五分,火上浮者不用),生薑(二錢)

水煎溫服。

大溫中飲,此可與理陰煎相參互用也。凡患傷寒陽虛不足,及勞倦感冒,或兼嘔惡泄瀉等證,身雖熾熱,時猶畏寒,但六脈無力,邪氣不能外達者,此元陽太虛,正不勝邪之候,若非峻補托散,則寒邪日深,必致不救,溫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

熟地(三、五、八錢),當歸(二、三、五錢),白朮(土炒,二、三、五錢),肉桂(去粗皮,一錢),乾薑(一、二錢,煨生薑亦可),甘草(炙,一、二錢),柴胡(三、五錢),虛加人參(一、二錢)

水煎熱服,覆取微汗。無汗加麻黃,有汗去肉桂加桂枝、白芍,氣虛加黃耆,寒甚陽虛加炮附子,陽虛氣陷加升麻,頭痛加川芎、白芷,泄瀉去當歸加山藥、蓮子,或並加防風、細辛。

景岳曰:古來傷寒之治,惟仲景知溫散,如麻黃湯、桂枝湯是也。亦知補氣而散,如小柴胡湯、黃耆建中湯是也。至若陽根於陰,汗化於液,從補血而散,而云騰致雨之妙,仲景亦未言及。予制理陰、補陰、溫中三方,乃邪從榮解第一義也。其功難悉,所當深察。

按:景岳首開補血散寒,邪從榮解之論,得仲景不傳之秘,治傷寒無剩義矣。真令人衣冠焚香,望拜茅山不置也。但傷寒不過感冬月烈風嚴寒之常氣。而溫病得天地疵癘旱潦之雜氣。世之凶惡大病,死生在反掌間者,非傷寒乃溫病也。若於溫病出一超越前人之意見,以啟後人之聾聵,豈不盡美又盡善乎?而乃仍覆前轍,曰溫病即傷寒云云,羽翼叔和,一樣糊塗。噫!若非王安道、劉完素二公,於治法辨別明白,不幾矇昧終古耶。

補中益氣湯

黃耆(蜜炙),人參,白朮(土炒,各一錢半),當歸,陳皮,炙甘草(各一錢),升麻(五分),柴胡(七分),生薑(二錢),大棗(二個)

水煎溫服。

桃仁承氣湯,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表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表,宜桂枝湯。表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此方主之。薛氏加丹皮、枳殼。

桃仁(連皮尖,十五個),桂枝(三錢),大黃(酒浸,四錢),芒硝(二錢),甘草(炙,一錢)

白話文:

醫方辨引

若身體陰虛火旺、內有熱邪,就不適合使用溫熱的藥物。如果氣血都虛弱,邪氣又無法自行消散,就應該去掉乾薑,酌量增加其他藥物。或者只加人參也可。(這正是傷寒論的精妙之處,能遠離溫病的治療誤區,學習者應仔細辨別。)

補陰益氣煎,是補中益氣湯的改良方劑。凡是真陰不足,又受寒邪侵襲的,可以用這個方劑來升散邪氣,也能治療因勞累而傷損陰精、精氣不能化為元氣,或者陰虛體弱導致外感疾病無法痊癒,出現寒熱往來、瘧疾、陰虛導致大便秘結等症狀。

藥方組成:熟地(3-8錢)、當歸(2-5錢)、山藥(酒炒,2錢)、陳皮、人參、炙甘草(各1錢)、柴胡(1錢)、升麻(5分,浮在水面者不用)、生薑(2錢)

用法:水煎服,溫服。

大溫中飲,可以和理陰煎互相參照使用。凡是患傷寒、陽虛不足,以及因勞累而感冒,或者伴隨嘔吐、腹瀉等症狀,身體雖然發熱,但仍然畏寒,脈象無力,邪氣無法外達者,這是元陽極度虛弱,正氣不勝邪氣的表現。如果不峻猛補益、幫助邪氣外出,寒邪就會日益加深,必然導致難以挽回的後果。溫中就能散寒,此方正可以做到這一點。

藥方組成:熟地(3-8錢)、當歸(2-5錢)、白朮(土炒,2-5錢)、肉桂(去粗皮,1錢)、乾薑(1-2錢,用煨過的生薑也可)、炙甘草(1-2錢)、柴胡(3-5錢),氣虛者加人參(1-2錢)

用法:水煎服,熱服,蓋被取微汗。無汗者加麻黃;出汗者去肉桂,加桂枝、白芍;氣虛者加黃耆;寒邪嚴重、陽虛者加炮附子;陽虛氣陷者加升麻;頭痛者加川芎、白芷;腹瀉者去當歸,加山藥、蓮子,或者同時加防風、細辛。

景岳(張景岳)說:古代治療傷寒,只有仲景(張仲景)懂得溫熱散寒的方法,例如麻黃湯、桂枝湯。他也懂得補益氣血並使邪氣消散的方法,例如小柴胡湯、黃耆建中湯。但是,對於陽氣依附於陰氣,汗液化為津液,從補血中使邪氣消散,如同雲氣上升而致使雨水降落這樣的精妙之處,仲景也沒有提到。我所制定的理陰、補陰、溫中三方,才是邪氣從營衛之氣消散的根本原則。其功效難以完全言盡,應該深入研究。

按語:景岳首先提出補血散寒、邪氣從營衛之氣消散的理論,繼承了仲景未公開傳授的秘訣,治療傷寒已達至善至美之境地。真是令人肅然起敬,不禁想要焚香膜拜,久久佇立在茅山之下。但傷寒不過是感受冬月嚴寒烈風的常氣所致。而溫病則是感受天地間疫癘、旱澇等雜氣所致。世間兇險的大病,生死往往在一瞬間的,那不是傷寒而是溫病。如果針對溫病提出超越前人的見解,以啟發後人的愚昧,豈不完美?然而卻仍然沿襲舊說,說溫病就是傷寒等等,跟隨前人的錯誤,同樣糊塗。唉!如果不是王安道、劉完素二位先生,在治療方法上明確區分,恐怕要蒙昧到永遠了。

補中益氣湯

藥方組成:蜜炙黃耆、人參、土炒白朮(各1錢半)、當歸、陳皮、炙甘草(各1錢)、升麻(5分)、柴胡(7分)、生薑(2錢)、大棗(2個)

用法:水煎服,溫服。

桃仁承氣湯,治療太陽病(傷寒病名)不癒,熱邪結聚於膀胱,病人如狂躁,便血者愈。如果表證未解,還不能攻下,應先解表,宜用桂枝湯。表證解除,但小腹急痛便秘者,就可以攻下,用此方主治。薛氏(薛己)加丹皮、枳殼。

藥方組成:桃仁(連皮尖,15個)、桂枝(3錢)、酒浸大黃(4錢)、芒硝(2錢)、炙甘草(1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