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四 (1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3)

1. 醫方辨引

一云專主往來寒熱,謂其能升提風木之氣也。黃芩質枯味苦,枯則能浮,苦則能降,君以柴胡則入少陽矣。一云味苦不沉,黃中帶青,有去風熱之專功,謂其能散風木之邪也。然邪之傷人常乘其虛,用參、草欲實其中氣,使邪不得復傳入里耳。一云少陽氣血薄,全賴土膏滋潤,則木氣始得發榮,即經所謂胃和則愈之說。

是以中氣不虛之人,雖有小柴胡證,而人參在可去也。邪初入里,以風寒外邪挾有形之痰涎,結聚於少陽之本位,所以裡氣逆而煩嘔,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嘔逆;邪在半表,則榮衛爭,故用薑、棗之辛甘以和榮衛,亦所以佐參、草以補中氣,使半表之邪仍從肌表而散也。獨怪後世用小柴胡湯者,一概除去人參,豈仲景立方之本意哉!又少陽經當衝要之路,關係最重,小柴胡非套藥也。今人不論何病,但見發熱惡寒,便以小柴胡湯和解之,殊覺可笑。

本方加栝樓實四錢,黃連二錢,名柴胡陷胸湯。本方加枳殼三錢,桔梗三錢,名柴胡枳桔湯。

六一順氣湯,少陰、厥陰病,口燥咽乾,怕熱消渴,譫語神昏,大便燥實,胸腹滿硬,或熱結旁流,繞臍疼痛,厥逆,脈沉伏者,此方主之。

大黃(酒浸,四錢),芒硝(二錢五分),厚朴(錢半),枳實(一錢),柴胡(三錢),黃芩,白芍,甘草(生,各一錢)

水煎去渣,入鐵鏽水三匙,冷服。

加味六一順氣湯,溫病主方,治同前證。

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十個),大黃(酒浸,四錢),芒硝(二錢五分),柴胡(三錢),黃連,黃芩,白芍,甘草(生,各一錢),厚朴(一錢五分),枳實(一錢)

水煎去渣,沖芒硝,入蜜、酒和勻冷服。

理陰煎,此理中湯之變方也。凡天一無根,真陰不足,或素多勞倦之輩,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發熱,頭痛身痛,或面赤唇焦,或雖渴而不喜飲冷,或背心肢體畏寒,但脈見無力者,悉是假熱之證,涼藥不可入口,宜速用此煎,照後加減,以溫補陰分,托散表邪,連進數服,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達,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於時用者也,神效不可盡述。

熟地(五、七錢或一兩),當歸(或三、五、七錢),乾薑(炒,一錢,或二、三錢),甘草(炙,一、二錢)

水煎熱服。加附子炮一二錢,名附子理陰煎,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

張景岳曰:若風寒外感,邪未深入,但發熱身痛,脈數不洪,或凡內無火證,素稟不足者,但用此煎,加柴胡二三錢,連進二三服,無不獲效。若寒凝陰盛,而邪有難解,必加麻黃二錢,放心用之。或不用柴胡亦可。此寒邪初感,溫散第一要方,惟仲景知此義。

但仲景之溫散,首用麻黃、桂枝,予之溫散,即以理陰、溫中為增減,此雖一從陽分,一從陰分,其跡若異,然一逐於外,一托於內,而用溫散則一也,學者當因其所宜,酌而用之。又若陰勝之時,寒邪深入,脈沉細,發熱惡寒,或背惡寒,乃太陽少陰證也,加細辛一二錢,甚則再加附子一二錢,真神劑也。或並加柴胡以助之,或並加麻黃以發之。

白話文:

醫方辨引

有人說小柴胡湯專治往來寒熱,因為它能提升疏通風木之氣。黃芩性質乾燥,味道苦,乾燥則能上浮,苦則能下降,配伍柴胡則入少陽經。也有人說,黃芩味道苦而不沉降,顏色黃中帶青,具有專門治療風熱的功效,能散發風木之邪。然而邪氣傷人往往乘虛而入,所以用人參、黃耆來補益中氣,使邪氣無法再侵入內臟。還有人說,少陽經氣血較虛弱,完全依靠脾胃的滋養才能使肝木之氣得以生髮,這就符合「胃和則愈」的說法。

因此,中氣不虛的人,即使出現小柴胡湯證,人參是可以去除的。邪氣初入裡,以風寒外邪夾雜有形的痰涎,聚集在少陽經的部位,所以裡氣逆亂而出現嘔吐,因此用辛味的半夏來去除嘔逆;邪氣在半表之間,則衛氣相爭,所以用辛甘味的生薑、大棗來調和營衛,這也是輔助人參、黃耆補益中氣,使半表之邪從肌表散發出去。只是奇怪後世使用小柴胡湯,一概去除人參,難道這是張仲景立方時的本意嗎?此外,少陽經經過身體的重要部位,關係重大,小柴胡湯不是一種可以隨意套用的藥方。現在很多人不論什麼病,只要見到發熱惡寒,就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實在是可笑。

小柴胡湯加栝樓四錢,黃連二錢,叫做柴胡陷胸湯。小柴胡湯加枳殼三錢,桔梗三錢,叫做柴胡枳桔湯。

六一順氣湯,用於治療少陰、厥陰病證,症狀包括口乾舌燥,怕熱口渴,神志不清,大便秘結,胸腹脹滿堅硬,或熱邪結聚於一側,繞臍疼痛,厥逆,脈象沉伏,此方主治。

組成:大黃(酒浸,四錢),芒硝(二錢五分),厚朴(錢半),枳實(一錢),柴胡(三錢),黃芩,白芍,甘草(生,各一錢)

用法:水煎去渣,加入鐵鏽水三匙,冷服。

加味六一順氣湯,溫病主方,治療的病證與前相同。

組成: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十個),大黃(酒浸,四錢),芒硝(二錢五分),柴胡(三錢),黃連,黃芩,白芍,甘草(生,各一錢),厚朴(一錢五分),枳實(一錢)

用法:水煎去渣,沖入芒硝,加入蜂蜜、酒,混合均勻後冷服。

理陰煎,是理中湯的加減方。凡是先天元氣不足,真陰虧虛,或平素勞累過度的人,因此而感受寒邪,寒邪不能自行消散,或出現發熱、頭痛、身痛,或面紅唇乾,或雖然口渴但不喜歡喝冷飲,或背部和四肢畏寒,但脈象無力的人,這些都是假熱的症狀,不能使用寒涼藥物,應當立即使用理陰煎,根據後面的加減方法,溫補陰液,疏散表邪,連續服用幾劑,使陰氣漸漸充盈,則汗液從陰分排出,寒邪自然消散,這是非常適宜於當時應用的方劑,其神奇的療效難以盡述。

組成:熟地黃(五、七錢或一兩),當歸(或三、五、七錢),乾薑(炒,一錢,或二、三錢),甘草(炙,一、二錢)

用法:水煎熱服。加附子炮製一二錢,名附子理陰煎,治療命門火衰,陰中無陽。

張景岳說:如果風寒外感,邪氣尚未深入,只是發熱身痛,脈象數而無力,或者凡是沒有內熱的症狀,素體虛弱的人,只要用理陰煎,加柴胡二三錢,連續服用二三劑,沒有不有效的。如果寒邪凝滯,陰盛而邪氣難以消除,必須加入麻黃二錢,放心使用。或者不用柴胡也可以。這是寒邪初感時,溫散的首要方劑,只有仲景才懂得這個道理。

但是仲景的溫散法,首先使用麻黃、桂枝,我的溫散法,是用理陰、溫中法來加減,雖然一個從陽分入手,一個從陰分入手,其方法好像不同,但是一個從外驅邪,一個從內托邪,而其作用都是溫散,學習者應該根據病情需要,酌情使用。又如果陰盛的時候,寒邪深入,脈象沉細,發熱惡寒,或者背部惡寒,這是太陽少陰的證候,加入細辛一二錢,嚴重者再加附子一二錢,這是真正神奇的藥方。或者同時加入柴胡來幫助治療,或者同時加入麻黃來疏散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