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題元·朱震亨著,清·湯望久校輯

《脈因證治》~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二十九、噯氣吞酸嘈雜

(附䅽氣)

【因】,胃中有火,有痰。

《三因》論醋咽。夫中脘有飲則嘈,有宿食則酸。食後噫酸、吞酸者,皆食證(俗名咽酸)

【治方】,食鬱有痰,吞酸。

南星,半夏(五錢),黃芩(一兩),陳皮

燥飲丸,治痰飲心痛。

干螺殼(牆上者),蒼朮,神麯為丸。

曲術丸,治吞酸。中脘有飲則嘈,宿食則酸。

縮砂,陳皮,蒼朮,神麯(炒)

曲丸,薑湯送下。

又方,治酸,皆濕熱鬱。

白話文:

【病因】,胃部有火,並伴有痰液。

《三因》提到使用醋來緩解咽喉不適。當中脘部位有飲食積聚時會引起嘈雜感,若有宿食存在則會產生酸味。飯後出現嘔吐酸水或吞嚥酸水的情況,通常被稱為食道不適(俗稱咽酸)。

【治療方法】,對於食道積滯和痰液引起的吞嚥酸水,可以使用以下方劑:

  • 南星、半夏(各取五錢)、黃芩(一兩)、陳皮。

【燥飲丸】,用於治療由痰飲引發的心痛。

  • 使用乾螺殼(牆壁上的)、蒼朮,研磨後製成丸狀。

【曲術丸】,用於治療吞嚥酸水。當中脘部位有飲食積聚時會引起嘈雜感,若有宿食存在則會產生酸味。

  • 縮砂、陳皮、蒼朮、神麲(炒制)。

【曲丸】,使用薑湯送服。

【另一個方子】,用於治療酸水,主要是由於濕熱積聚所致。

黃連(薑汁炒),蒼朮,茯苓

湯浸,餅丸。吐清水

蒼朮(陳壁土炒),茯苓(一錢),滑石(煨),朮(一錢五分),陳皮(五分)

水煎。

論䅽氣

,夫䅽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其病煩痛,畏風憎寒,心腹脹滿,下利不欲食,吞酸噫宿腐氣。或腹脹瀉泄,及四肢浮腫。若胃實熱,食反留滯,其脈滑而數,宜下之愈。

若脾虛,其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澀,宜溫消之。

木香丸,木香,硇砂,蓬朮,胡椒,半夏,乾漆(炒令煙盡,各五錢),桂心,縮

白話文:

將黃連用薑汁炒過,加入蒼朮和茯苓,用湯浸泡後製成餅丸。服用後會吐出清水。

另一種藥方則使用陳壁土炒過的蒼朮,茯苓一錢,煨過的滑石,朮一錢五分,陳皮五分,用水煎服。

關於䅽氣,它是因食積導致的邪氣從口入而引起的。症狀包括煩痛、畏風憎寒、心腹脹滿、下利不欲食、吞酸噫宿腐氣,或腹脹瀉泄,以及四肢浮腫。若胃實熱,食反留滯,脈象滑而數,宜下之愈。

若脾虛,其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澀,宜溫消之。

木香丸則由木香、硇砂、蓬朮、胡椒、半夏、乾漆(炒令煙盡,各五錢)、桂心、縮等藥材組成。

,青皮(各三錢),附子(炮,去皮臍),三稜(醋炙),乾薑(各一兩)

上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感應丸,肉豆蔻,川芎,百草霜(各二兩),木香(一兩五錢),蓽澄茄,丁香,三稜(各一兩),巴豆(百粒,去皮),蠟(四兩),杏仁(百粒,去皮)

白話文:

砂、青皮(各三錢)、附子(炮,去皮臍)、三稜(醋炙)、乾薑(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蜜丸成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服。

感應丸由肉豆蔻、川芎、百草霜(各二兩)、木香(一兩五錢)、蓽澄茄、丁香、三稜(各一兩)、巴豆(百粒,去皮)、蠟(四兩)、杏仁(百粒,去皮)組成。

上除巴豆外,為末。以下別研。巴豆、杏仁和勻。先將油煎蠟溶化,傾出藥末,內和成劑,入臼內杵千餘下,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白湯下。

又外有醋咽、䅽氣、思膈皆同。

白話文:

去掉上面的巴豆,把其他的磨成粉末。下面的巴豆和杏仁混合均勻。先把油加熱熔化蠟,然後倒出藥粉,混在一起做成藥劑,放入臼裡搗一千多次,製成像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到五粒,用清水吞嚥下去。另外還有醋咽、䅽氣、思膈等症狀也可以使用此方治療。

2. 三十、積聚

【脈】,來細而附骨乃積。寸口,積在胸;關上,積在臍旁;尺中,積在氣衝。左積左,右積右,脈兩出,積在中央。浮而毛,按之辟易,脅下氣逆,背相引痛,名肺積。

沉而芤,上下無常處,胸滿悸,腹中熱,名心積。

弦而細,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腫寒,名肝積。

沉而急,若脊與腰相引痛,飢見飽減,名腎積。

浮大而長,飢減飽見,腹滿泄嘔,脛腫,名脾積。

寸口沉而結,快而緊,積聚有系痛。脈弦細微者,為癥,橫脅下及腹中有橫積。脈弦,腹中急痛為瘕。脈細而沉時直者,身有癰腫,若腹中有伏梁。脈沉小而實者,胃有積聚,不下食,食則吐。脈沉而緊者,若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關上脈大而尺寸細者,必心腹冷積;遲而滑,中寒有症。

白話文:

脈搏細弱貼近骨頭,就代表體內有積聚。寸口脈(手腕橈側)積聚在胸部;關上脈(手腕尺側)積聚在肚臍旁;尺中脈(手腕尺側中段)積聚在氣衝穴。左側積聚則左邊脈搏異常,右側積聚則右邊脈搏異常,兩邊脈搏都異常則積聚在身體中央。脈搏浮而細弱,按壓時容易消失,伴隨脅肋下氣逆、背部疼痛牽引,稱為肺積。脈搏沉而虛弱,上下跳動不規律,胸悶心悸,腹中發熱,稱為心積。脈搏弦細,兩脅肋下疼痛,邪氣入侵心下,足部腫脹冰冷,稱為肝積。脈搏沉而急促,感覺像脊椎和腰部疼痛牽引,飢餓時感覺飽脹,飽食後感覺減少,稱為腎積。脈搏浮大而長,飢餓時感覺減少,飽食後感覺增加,腹脹泄瀉嘔吐,小腿腫脹,稱為脾積。寸口脈沉而結實,快速而緊,代表積聚部位有牽引疼痛。脈搏弦細微,則為癥瘕,橫脅肋下和腹部有橫向積聚。脈搏弦細,腹部急痛為瘕。脈搏細弱而沉,直線跳動,則身體有癰腫,或腹部有伏梁。脈搏沉而小,但有力,則胃部有積聚,難以下食,吃東西就嘔吐。脈搏沉而緊,感覺像心下有寒氣,時常疼痛,有積聚。關上脈搏強大,而寸口脈搏細弱,則必定是心腹冷積;脈搏遲緩而滑,則是中寒有症。

脈弦而伏,腹中有症,不可轉也,死。脈緊,強急者生,虛弱者死,沉者死。

【因】,脛寒厥氣則血脈凝澀,寒氣上入腸胃,所以腹脹。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

又盛食多飲,起居過度,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氣聚而成積。

又外中於寒,內傷於憂怒,氣則上逆,上逆則六腧不通,濕氣不行,凝血蘊裹,津液凝澀,滲著不去而成積。

又生於陰,蓋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入房,汗出入浴傷腎,皆臟氣不平,凝血不散,汁沫相搏,蘊結而成積矣。

白話文:

脈搏弦緊卻又沉伏,肚子裡有病症,無法轉移,就會死亡。脈搏緊而強急的可以活,虛弱的則會死亡,沉伏的也會死亡。這是因為脛部寒冷,導致氣血凝滯,寒氣上犯腸胃,所以腹脹。腹脹使腸道外的津液積聚,無法散開,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積聚。

此外,飲食過飽,活動過度,會損傷腸胃的經絡,造成血液溢出到腸道外。腸道外有寒涼的津液,與血液混合,就會形成氣聚成積。

再者,外受寒邪,內傷憂怒,氣逆上衝,導致六條經絡不通暢,濕氣無法運行,血液凝滯,津液凝結,滲透不出去,就會形成積聚。

另外,由於生活在陰冷環境中,憂思傷心,寒邪傷肺,忿怒傷肝,酒醉後房事,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後房事,汗出後沐浴傷腎,這些都是臟腑氣機失調,導致血液凝滯不散,津液相互搏結,最終形成積聚。

又有食積、酒肉積、水積、涎積、血積、氣積,皆因偏愛,停留不散,日久成積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積。

【證】,蓋積、聚之源則一。其在臟者,始終不移為積;其在腑者,發痛轉移,隨氣結束為聚。積者,繫於臟;聚者,繫於腑。癥者,繫於氣;瘕者,繫於血。

肝之積名肥氣。在左脅下如覆盆,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其中有血,肝主血故也。

心之積名伏梁。起臍下,大如臂,上至心下,令人煩心,有大膿血,在於膈胃之外。

肺之積名息賁。在右脅下,大如杯,灑淅寒熱,喘咳肺壅。賁者,賁門也,積在肺下有賁門。

白話文:

食積、酒肉積、水積、涎積、血積、氣積等等,都是因為偏食或過食,導致食物殘渣停留在體內,日積月累形成積塊。在身體中,痰飲屬於積,位於右側的積塊稱為食積,位於左側的積塊稱為血積。

積和聚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位置不同。積塊停留在臟腑中,不會移動,屬於積;積塊停留在腑臟中,會隨著氣的運行而移動,並伴隨著疼痛,屬於聚。積塊附著在臟腑上,聚塊附著在腑臟上。氣積稱為癥,血積稱為瘕。

肝臟的積塊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像覆蓋著一個盆子,會引起咳嗽、逆氣、瘧疾,持續多年,積塊中還會有血,這是因為肝臟主血。

心臟的積塊稱為伏梁,位於臍下,大小如臂,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會讓人心煩,並且有大量膿血,位於膈膜和胃的外部。

肺臟的積塊稱為息賁,位於右脅下,大小如杯,會出現寒熱交替、喘咳、肺氣壅塞的症状。賁指的是賁門,積塊位於肺部下方,靠近賁門。

脾之積名痞氣。在胃脘,大如盤,四肢不收,黃疸,飲食不為肌。痞者,濕也。食冷,其人傷氣,為濕所蓄。

腎之積名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上下喘息,骨痿。

病在六腑。太陽利清氣,陽明泄濁氣,少陽化精氣,失常則壅聚不通。故實而不轉,虛則輸,屬陽無形,隨氣往來,在上則格,在下則脹,旁攻兩脅,如有泥塊,易於轉變,故名曰聚。

又有息積者,乃氣息癖滯於脅下,不在臟腑營衛之間,積久形成。氣不幹胃,故不妨食,病者脅下滿,氣逆息難,頻噦不已,名曰息積。

【治法】,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消者摩之,咸以軟之,苦以瀉之;全真氣以補之,隨其所利而行之;酒肉食等積,以所惡者攻之,以所喜者誘之。

白話文:

脾胃積聚稱為「痞氣」,症狀是胃脘部腫脹,像盤子一樣大,四肢無力,皮膚發黃,吃下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能量。這是因為脾胃濕氣過盛導致的,常吃生冷食物會損傷脾氣,導致濕氣積聚。

腎臟積聚稱為「奔豚」,症狀是腹部疼痛,疼痛感會向上蔓延到心窩,如同小豬一樣拱來拱去,呼吸急促,骨頭無力。

六腑是人體消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陽氣運行不暢就會導致六腑氣機阻滯,造成各種病症。陽氣充足則能排除體內垃圾,陽氣不足則容易積聚,形成各種病灶。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息積」,是指氣息滯留在脅下,長期積聚形成的病症。這種病症不影響食慾,但脅下會感覺脹滿,氣喘呼吸困難,經常打嗝。

治療上,要根據病症的不同進行針對性治療。寒症用溫熱的方法治療,積聚用散結的方法治療,外邪入侵用驅邪的方法治療,滯留的病氣用行氣的方法治療,堅硬的病灶用削弱的方法治療。消瘦者可用按摩的方法治療,咸味的食物能軟堅散結,苦味的食物能瀉下通便。需要補益氣血的,就要用補氣的方法治療。針對酒肉食積,要選擇患者不喜歡的藥物攻克病灶,用患者喜愛的藥物誘導病氣排出。

五積丸,治積塊。

黃連(肝腎五錢,心肺一兩半,脾七錢),厚朴(肝心脾,五錢,肺胃八錢),巴豆霜(五分),川烏(肝肺一錢,腎脾五錢),乾薑(心肝五分,腎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人參(肝肺腎二錢,心五錢)

另研巴豆,旋入和勻,煉蜜丸,梧子大。微溏為度。

肝積,加柴胡二兩、皂角二錢五分,川椒四錢、昆布二錢、莪朮三錢五分。

白話文:

五積丸可以治療積塊。配方包括黃連(肝腎五錢,心肺一兩半,脾七錢)、厚朴(肝心脾五錢,肺胃八錢)、巴豆霜(五分)、川烏(肝肺一錢,腎脾五錢)、乾薑(心肝五分,腎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人參(肝肺腎二錢,心五錢)。另研磨巴豆,再加入其他藥材混合均勻,用煉蜜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服用時,以稍微腹瀉為宜。若為肝積,則需加入柴胡二兩、皂角二錢五分、川椒四錢、昆布二錢、莪朮三錢五分。

心積,加茯苓三錢、肉桂一錢、茯神一錢、丹參一錢、菖蒲五錢。

肺積,加桔梗一錢、紫菀一錢五分、天門冬一錢、三稜一錢、青皮一錢、陳皮一錢、川椒一錢五分、白豆蔻一錢。

腎積,加玄胡三錢、苦楝肉三錢、全蠍一錢、附子一錢、澤瀉二錢、獨活三錢、肉桂三錢、菖蒲二錢、丁香五錢。

白話文:

針對心積,添加茯苓三錢、肉桂一錢、茯神一錢、丹參一錢、菖蒲五錢;針對肺積,添加桔梗一錢、紫菀一錢五分、天門冬一錢、三稜一錢、青皮一錢、陳皮一錢、川椒一錢五分、白豆蔻一錢;針對腎積,添加玄胡三錢、苦楝肉三錢、全蠍一錢、附子一錢、澤瀉二錢、獨活三錢、肉桂三錢、菖蒲二錢、丁香五錢。

脾積,加吳萸二錢、澤瀉一錢、茵陳二錢、縮砂二錢、川椒五錢。

秋冬,加制樸一倍,減芩、連服。人覺熱,加連;覺悶亂,加桂;氣短,減樸。又有虛人,不可直攻,以蠟匱其藥,又且久留磨積。

肉積,硇砂、水銀、阿魏;酒積,神麯、麥芽;血積,虻蟲、水蛭、桃仁、大黃;氣積,檳榔、木香;水積,甘遂、牽牛、芫花;涎積,雄黃、膩粉;食積,礞石、巴豆;癖積,三稜、莪朮;魚鮮積,陳皮、紫蘇、草果、丁香、桂心;寒冷成積,附、樸、硫黃。

白話文:

對於脾胃積滯的症狀,可以添加吳茱萸兩錢、澤瀉一錢、茵陳兩錢、縮砂兩錢、川椒五錢來進行治療。

在秋冬季節,若病情加重,則可將制樸的劑量增加至原來的一倍,同時減少黃芩和黃連的用量。如果患者感到熱,可以增加黃連的用量;如果感到混亂,則可加入桂枝;若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則需減少制樸的用量。

對於虛弱的病患,不宜直接進行強力治療,應先用蠟封存藥物,並且長時間保留以緩解積滯。

對於肉積,可以使用硇砂、水銀、阿魏進行治療;對於酒積,可以使用神麯、麥芽;對於血積,可以使用虻蟲、水蛭、桃仁、大黃;對於氣積,可以使用檳榔、木香;對於水積,可以使用甘遂、牽牛、芫花;對於涎積,可以使用雄黃、膩粉;對於食積,可以使用礞石、巴豆;對於癖積,可以使用三稜、莪朮;對於魚鮮積,可以使用陳皮、紫蘇、草果、丁香、桂心;對於因寒冷而導致的積滯,可以使用附子、樸、硫黃進行治療。

化氣湯,治息積癖於腹脅之下,脹滿瘀痛,嘔吐酸水。

縮砂,肉桂,木香(各一錢),甘草(炙),茴香(炒),丁香,青皮(炒),陳皮,生薑(炮,各五錢),沉香,胡椒(各一錢)

上為末,薑、紫蘇湯、鹽、酒調二錢一分。

散聚湯,治久氣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絞痛,攻刺脅腰,喘咳滿悶䐜脹。

白話文:

化氣湯

治療:腹脅下積聚的氣,導致腹部脹滿、疼痛、嘔吐酸水。

藥材

  • 縮砂、肉桂、木香(各一錢)
  • 甘草(炙)(一錢)
  • 茴香(炒)(一錢)
  • 丁香、青皮(炒)、陳皮、生薑(炮)(各五錢)
  • 沉香、胡椒(各一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紫蘇湯、鹽、酒調和成二錢一分服用。

散聚湯

治療:久病導致氣機凝聚,症狀類似癥瘕,氣機隨着時間上下移動,發作時間不定,出現心腹絞痛、脅腰刺痛、喘咳、胸悶、腹部脹滿等症狀。

半夏,檳榔,當歸(各三錢),陳皮,杏仁,肉桂(各二錢),茯苓,甘草,炮附,川芎,枳殼,吳萸,厚朴(制,各一錢),大黃(大便秘加之)

三聖膏,貼塊。

石灰(末化者半斤,瓦器炒,令淡紅出,候熱稍減,研之),大黃(一兩,末之,就爐微炒,候涼入桂),桂心(半兩,末,略炒,醋熬成膏,厚攤,貼患處)

白話文:

半夏、檳榔、當歸各三錢,陳皮、杏仁、肉桂各二錢,茯苓、甘草、炮附、川芎、枳殼、吳萸、厚朴(制)各一錢,大黃(大便秘加之),做成三聖膏,貼在患處。石灰末半斤,用瓦器炒至淡紅色,稍涼後研磨;大黃一兩,研磨後微炒,涼後加入桂心;桂心半兩,研磨後略炒,用醋熬成膏,塗抹在患處。

又方,大黃,朴硝(各一兩,末。),大蒜搗膏,貼之亦佳。

張法,無憂散,治諸積不化。桂苓白朮散調之。

茶調散,治沉積水氣。木香檳榔丸調之。

千金硝石丸,止可磨塊,不令困人,須量虛實。

硝石(六兩),大黃(半斤),甘草,人參(各三兩)

上為末,以三年苦酒(即好醋也)。三升,置筒中,以竹片作三片刻,先納大黃攪,使微沸盡一刻,乃下余藥。又盡一刻,微火熬膏。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白話文:

  • 又方:大黃和朴硝(各一兩,研成粉末),加上大蒜搗成的膏狀物,貼在患處效果也很好。

  • 張法:無憂散,用於治療各種消化不良的積聚。配合桂苓白朮散一起使用。

  • 茶調散:用於治療長期積聚的水氣。配合木香檳榔丸一起使用。

  • 千金硝石丸:主要用來消磨塊狀物質,但要避免讓人感到疲憊,用量需視個人虛實情況調整。

硝石(六兩)、大黃(半斤)、甘草、人參(各三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以三年陳年的苦酒(即好醋)三升,放入筒中,用竹片分為三個部分刻痕,先加入大黃,使其微微煮沸至一半,接著加入剩下的藥材,再煮至最後一半,用微火熬成膏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個。

消塊丸,此必審確可用。

三稜,莪朮(削堅),青皮,陳皮(破氣),香附(調氣),桃仁,紅花(治血),靈脂(破血)甘草,牛膝(死血用),石鹼(破痰塊),二陳湯(皮裡膜外多痰加之),山楂(食塊加之),吳茱萸(炒,一錢五分),益智(炒,一錢五分),葵根,白朮(等分)

白話文:

「消塊丸」這個方劑,一定要審慎確認其適應症才能使用。

方中包含:三稜、莪朮(削堅)、青皮、陳皮(破氣)、香附(調氣)、桃仁、紅花(治血)、靈脂(破血)、甘草、牛膝(死血用)、石鹼(破痰塊)。

若患者有皮裡膜外痰多,可以加用「二陳湯」;若患者有食塊症狀,可以加用山楂;若患者需要溫陽散寒,可以加用炒吳茱萸(一錢五分)、炒益智(一錢五分)、葵根、白朮(等分)。

鹼石湯下。

茶癖散,石膏,黃芩,升麻

砂糖調服。

治痰塊,苦參,半夏,瓜蒂,姜

蜜丸。

破塊驗丸,吳茱萸,黃連,木香,檳榔,桃仁,郁李仁

又承氣加連、芍、川芎。乾葛湯下。

又栝蔞、半夏、黃連、貝母丸,果效。

白話文:

喝鹼石湯後,服用茶癖散,裡面包含石膏、黃芩、升麻,用砂糖調和服用。如果痰塊,可以用苦參、半夏、瓜蒂、薑製成蜜丸服用。也可以服用破塊驗丸,裡面包含吳茱萸、黃連、木香、檳榔、桃仁、郁李仁。此外,還可以服用承氣湯,加入黃連、芍藥、川芎,然後再喝乾葛湯。最後,也可以服用栝蔞、半夏、黃連、貝母丸,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