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 卷一 (18)
卷一 (18)
1. 十三、勞
骨實,熱,耳鳴,面色焦枯,隱曲膀胱不通,牙腦苦痛,手足痠疼,大小便閉。骨虛,面腫垢黑,脊痛不能久立,氣衰發落齒槁,腰背相引痛。甚則喜唾不了。
煩熱
內熱曰煩,外熱曰熱。身不覺熱,頭目昏痛,口乾咽燥不渴,清清不寐,皆虛煩也。平人自汗,小便頻並,遺泄白濁,皆憂煩過度,大病虛後煩悶,謂之心虛煩悶。
《古今錄驗》五蒸湯,治五蒸病。
甘草(一兩,炙),人參,知母,黃芩(各二兩),茯苓,熟地,葛根(各三兩),竹葉(二把),石膏(五兩,碎),梗米(二合)
上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亦可以煎小麥水乃煎藥。忌海藻、菘菜、蕪荑、大醋。
實熱,黃芩,黃柏,黃連(氣也),大黃(血也)
虛熱,烏梅,秦艽,柴胡(氣也),青蒿,蛤蚧,鱉甲,小麥,丹皮(血也)
肺(鼻乾),烏梅,天冬,麥冬,紫菀
皮(舌白,唾血),桑白皮,石膏
膚(昏昧嗜唾),牡丹皮
氣(遍身虛熱,喘促鼻乾),人參,黃芩,梔子
大腸(鼻右孔干痛),大黃,芒硝
脈(唾白浪語,脈絡溢,脈緩急不調),生地黃,當歸
心(舌乾),生地,黃連
血(發焦),地黃,當歸,桂心,童便
小腸(下唇焦),赤茯苓,木通,生地
脾(唇焦),芍藥,木瓜,苦參
肉(食無味而嘔,煩躁甚不安),白芍藥
胃(舌下痛),石膏,粳米,大黃,芒硝,葛根
肝(眼黑),川芎,當歸,前胡
筋(甲焦),川芎,當歸
膽(眼白失色),柴胡,栝蔞
三焦(乍寒乍熱),石膏,竹葉
腎(兩耳焦),生地,石膏,知母,寒水石
腦(頭眩,悶熱),地黃,防風,羌活
髓(髓沸骨中,骨熱),天冬,當歸,地黃
骨(齒黑,腰痛足逆),鱉甲,地骨皮,牡丹皮歸,生地黃
肉(肢細膚腫,腑臟俱熱),石膏,黃柏
胞(小便赤黃),澤瀉,茯苓,滑石,生地,沉香
膀胱(左耳焦),苓,滑石,澤瀉
外有胸中煩熱,肝中寒煩悶、肝中風酒疸、中暑中風濕、心痹、脾痹、肝虛寒、精實、五心煩熱、小腸熱、心虛熱。足下熱,酒疸、女勞疸。日晡熱如疸。
勞瘵
脈虛。
【因】,痰與血病。
【證】,其病俗名傳屍。雖多種不同,其病與前人相似。大略令人寒熱盜汗,夢與鬼交,遺泄白濁,發乾而聳;或腹中有塊,或腦後兩邊有小核數個,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咯膿血,如肺痿、肺癰狀;或腹下利,羸瘦困乏,不自勝持。雖不同證,其根多有蟲齧心肺一也。
【治】,青蒿(一斗半),童便(三斗)
文武火熬至七分,去蒿。再熬至一升,入豬膽汁七個、辰砂、檳榔末。再熬數沸,以甘草末收之。
白話文:
十三、勞
骨頭強壯的人,如果身體發熱、耳鳴、面色乾枯、小便不暢通、牙齒和頭部疼痛、手腳痠痛、大小便不順暢,都屬於勞損;反之,骨頭虛弱的人,則會面部浮腫、膚色暗沉、背部疼痛無法久站、氣力衰退、頭髮脫落、牙齒枯槁、腰背部互相牽引疼痛,嚴重時會喜歡吐口水且無法停止。
煩熱
身體內部發熱稱為「煩」,身體外部發熱稱為「熱」。身體感覺不到發熱,卻有頭暈頭痛、口乾咽燥但不口渴、心神不寧難以入睡等症狀,都屬於「虛煩」。平時容易自汗、小便頻繁、遺精、白帶等,都屬於過度憂慮焦慮所致;大病之後出現虛弱煩悶,則稱為「心虛煩悶」。
《古今錄驗》五蒸湯,治療五蒸病。
藥方:甘草(炙過,1兩),人參、知母、黃芩(各2兩),茯苓、熟地、葛根(各3兩),竹葉(2把),石膏(碎,5兩),粳米(2合)。
將上述藥材切碎,加入9升水煮到剩2升半,分三次服用。也可以用小麥水來煎藥。忌食海藻、菘菜、蕪荑、大量醋。
實熱,用藥:黃芩、黃柏、黃連(清氣分熱),大黃(清血分熱)。
虛熱,用藥:烏梅、秦艽、柴胡(清氣分熱),青蒿、蛤蚧、鱉甲、小麥、丹皮(清血分熱)。
肺(鼻孔乾燥),用藥:烏梅、天冬、麥冬、紫菀。 皮膚(舌苔白、吐血),用藥:桑白皮、石膏。 肌膚(昏迷嗜睡),用藥:牡丹皮。 氣分(全身虛熱、呼吸急促、鼻孔乾燥),用藥:人參、黃芩、梔子。 大腸(右邊鼻孔乾燥疼痛),用藥:大黃、芒硝。 脈象(說話不清、脈絡擴張、脈搏快慢不均),用藥:生地黃、當歸。
心(舌頭乾燥),用藥:生地黃、黃連。 血分(頭髮乾枯),用藥:地黃、當歸、桂心、童子小便。 小腸(下嘴唇焦裂),用藥:赤茯苓、木通、生地黃。
脾(嘴唇焦裂),用藥:芍藥、木瓜、苦參。 肌肉(食不知味、嘔吐、煩躁不安),用藥:白芍藥。 胃(舌下疼痛),用藥:石膏、粳米、大黃、芒硝、葛根。
肝(眼圈發黑),用藥:川芎、當歸、前胡。 筋(指甲焦枯),用藥:川芎、當歸。 膽(眼白失去光澤),用藥:柴胡、栝蔞。 三焦(時冷時熱),用藥:石膏、竹葉。
腎(兩耳焦枯),用藥:生地黃、石膏、知母、寒水石。 腦(頭暈、悶熱),用藥:地黃、防風、羌活。 髓(骨髓沸騰、骨頭發熱),用藥:天冬、當歸、地黃。 骨(牙齒變黑、腰痛腳冷),用藥:鱉甲、地骨皮、牡丹皮、當歸、生地黃。 肌肉(四肢消瘦、皮膚浮腫、五臟發熱),用藥:石膏、黃柏。 胞(小便赤黃),用藥:澤瀉、茯苓、滑石、生地黃、沉香。 膀胱(左耳焦枯),用藥:茯苓、滑石、澤瀉。
還有胸中煩熱、肝臟寒冷引起的煩悶、肝臟風引起的黃疸、中暑、中風濕、心痹、脾痹、肝虛寒、精液充實、五心煩熱、小腸熱、心虛熱、腳底發熱、酒疸、女勞疸、傍晚發熱如黃疸等各種情況。
勞瘵
脈象虛弱。
病因:痰和血的疾病。
病症:這種病俗稱「傳屍」,雖然有多種不同的表現,但與前人的描述相似。主要表現為:時冷時熱、盜汗、夢見與鬼交合、遺精白濁、頭髮乾枯聳立;或者腹中有腫塊、或腦後兩邊有幾個小核、時聚時散、沉默寡言、咳嗽有痰;或咳膿血,像肺痿、肺癰的症狀;或者腹瀉、身體消瘦、疲憊無力。雖然症狀不同,但病根多半是蟲子啃噬心肺。
治療方法:青蒿(一斗半),童子小便(三斗)。 用文火和武火熬煮到剩七成,去掉青蒿。再熬到剩一升,加入豬膽汁七個、辰砂、檳榔末。再熬煮幾次,用甘草末收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