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題元·朱震亨著,清·湯望久校輯

《脈因證治》~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三十一消渴

【脈】,心脈滑為渴,滑者陽氣勝。心脈微小為消癉。脈軟散者,氣血虛。脈洪大者,陽余陰虧。寸口脈浮而遲,浮為虛,衛氣虧;遲為勞,營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為風,數消穀。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懸小堅急,病久不可治。脈數大者生,實堅大者死。細浮短者死。

【因證】,膏粱甘肥之變,則陽脈盛矣。陽脈太甚,則陰氣不得營也。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

經云:二陽結謂之消。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主津,病消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足陽明主血。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此皆津血不足而熱也。

白話文:

【脈】心脈滑動表示有口渴的症狀,滑動代表陽氣過旺。心脈微弱或細小則表示有消瘦的症狀。脈搏軟弱且散開,代表氣血兩虛。脈搏強大或洪大則表示陽氣過剩,陰氣不足。寸口脈浮現且緩慢,浮現代表體虛,衛氣不足;緩慢代表勞累,營氣枯竭。趺陽脈浮現且快速,浮現代表風邪,快速則表示消化能力強,容易食慾旺盛。消瘦的症狀,脈搏強大且實在,表示病情長久但可以治療;脈搏懸浮、細小、緊繃,表示病情長久且難以治療。脈搏快速且強大的人生機尚存,脈搏強大且實在的病人可能有生命危險。脈搏細小、浮現、短促的病人預後不佳。

【因證】膏粱甘肥的食物變化,會導致陽脈過度旺盛。陽脈過旺,使得陰氣無法正常運行。津液不足,結聚而不潤滑,都是因為燥熱引起的疾病。

經典提到:兩陽氣聚集稱為消瘦。兩陽指的是陽明經。手陽明經管津液,若發生消瘦,則眼睛黃、口乾,表示津液不足。足陽明經管血液,熱氣使食量增加,血液內藏火,表示血液不足。這些都是因為津液和血液不足而產生的熱病。

夫因則火一也,病則有上、中、下三也。蓋心火盛於上,為膈膜之消。病則舌上赤裂,大渴引飲。論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參湯主之。

火盛於中,為腸胃之消。病則善食身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論云:癉成為消中者是也。以調胃承氣、三黃等治之。

火盛於下,為腎消。病則煩躁,小便濁,淋如膏油之狀。論云:焦煩水易虧者是也。六味地黃丸主之。

【治法】,熱淫所勝,治以甘苦,甘以瀉之。熱則傷氣,氣傷無潤,則折熱補氣,非甘寒不治。

白話文:

由於火氣的本質是一樣的,但病症卻可分為上、中、下三種。心火過旺則表現為上消,症狀包括舌頭上出現紅色裂口、口渴難忍,需要大量飲水。古籍記載,這是因為心火移熱至肺部,導致膈膜消瘦。治療方法可用白虎加參湯。

火氣過旺於中焦則表現為中消,症狀包括食慾良好但身體消瘦、自汗、大便乾燥、小便頻繁。古籍記載,這是因為脾胃失調導致中消。治療方法可用調胃承氣湯、三黃湯等。

火氣過旺於下焦則表現為下消,症狀包括煩躁不安、小便混濁、排尿如膏油狀。古籍記載,這是因為腎陰虛導致燥熱。治療方法可用六味地黃丸。

治療原則是針對熱邪過盛,採用甘寒藥物來瀉火。因為熱邪會損傷氣機,導致氣虛無津,因此需要滋陰補氣,才能消除熱邪。甘寒藥物是治療熱證的最佳選擇。

李以補肺、降火、生血為主。

秘丹,生血為主,總治三消。

黃連,花粉,人乳,地黃汁,藕汁

上蜜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湯下。

參膏湯,治膈消,上焦渴,不欲多飲。

人參(五錢),石膏(一兩),知母(六錢),甘草(三錢五分)

水煎。或方加寒水石妙。

白話文:

李氏醫術以補肺、降火、生血為主要目標。秘丹藥方以生血為主,能全面治療三消。黃連、花粉、人乳、地黃汁、藕汁,混合蜂蜜製成膏狀,慢慢含在舌頭上,用白湯送服。參膏湯則用於治療膈消、上焦口渴、不願多喝水。藥方由人參、石膏、知母、甘草組成,水煎服用。也可加入寒水石,效果更佳。

順氣散,治消中,能食,小便赤。

川樸(一兩),大黃(四兩),枳殼(二兩),赤芍藥(一錢)

茴香散,治腎消,小便如油。

茴香,苦楝(炒),五味

上為末,酒下二錢,食前服。

珍珠丸,治白淫滑泄,思想無窮,所願不得之證。

黃柏(一斤,燒),真蛤粉(一斤)

白話文:

順氣散主要用於治療消化不良、食慾正常卻尿液發紅的症狀。藥方由川樸一兩、大黃四兩、枳殼二兩、赤芍一錢組成。

茴香散用於治療腎臟虛弱、尿液如油的症狀。藥方由茴香、炒苦楝、五味子組成,研末,每次服二錢,酒送服,飯前服用。

珍珠丸主要用於治療白帶過多、性慾亢進、心中妄想卻無法實現的症狀。藥方由燒黃柏一斤、真蛤粉一斤組成。

水丸,空心酒下。柏降火,蛤咸補腎。

又方,蘆根,栝蔞根,麥門冬,知母,竹葉,牛乳

生津甘露飲,已下出李。

石膏,甘草(滋水之源),黃連,山梔,黃柏,知母(瀉熱補水),杏仁,麥冬,全蠍,連翹,白葵,白芷,歸身,蘭香(和血潤燥),升麻,柴胡(經行),木香,藿香(反佐取之),桔梗(為末,舐之)

白話文:

水丸空腹時配酒服用,柏樹能降火,蛤蜊鹹性可以補腎。

另一個方子是用蘆根、栝蔞根、麥門冬、知母、竹葉、牛乳製成。

生津甘露飲的配方,以下出自李氏醫書:石膏、甘草(滋潤水源)、黃連、山梔、黃柏、知母(瀉熱補水)、杏仁、麥冬、全蠍、連翹、白葵、白芷、歸身、蘭香(和血潤燥)、升麻、柴胡(經絡運行)、木香、藿香(反佐取之)、桔梗(研磨成粉,舔食)。

酒煮黃連丸,治中暑熱渴。

太陽渴,脈浮無汗,五苓、滑石類;陽明渴,脈長有汗,白虎、涼膈等;少陽渴,脈弦而嘔,小柴胡加栝蔞;太陰渴,脈細不欲飲,不思水;少陰渴,脈沉而自利者,豬苓、三黃湯;厥陰渴,脈微引水,少與之。

神芎丸,已下出張。

黃連(入心),牽牛(逐火),滑石(入腎),大黃(逐火),黃芩(入肺),薄荷(散熱)

白話文:

酒煮黃連丸治中暑熱渴。太陽中暑,口渴,脈浮無汗,用五苓散、滑石類藥;陽明中暑,口渴,脈長有汗,用白虎湯、涼膈散等藥;少陽中暑,口渴,脈弦而嘔,用小柴胡湯加栝蔞;太陰中暑,口渴,脈細不欲飲,不思水;少陰中暑,口渴,脈沉而腹瀉,用豬苓、三黃湯;厥陰中暑,口渴,脈微引水,少給水喝。

神芎丸,以下列藥材組成:黃連(入心),牽牛(逐火),滑石(入腎),大黃(逐火),黃芩(入肺),薄荷(散熱)。

三黃,治消渴。大黃,春秋二兩,夏一兩,冬五兩;黃芩,春四兩,秋夏六兩,冬三兩;黃連,春四兩,秋夏七兩,冬三兩。桂苓甘露飲調之。白虎湯調之。

生藕節汁、淡竹瀝汁、生地黃汁,相兼服之、潤之。

寒水石、甘草、蛤粉等分,濃煎麥門冬苗,下二錢。

神白散,治真陰虛損。

豬肚丸,治消中。

白話文:

三黃,治消渴。大黃在春秋季節用二兩,夏季用一兩,冬季用五兩;黃芩在春季用四兩,秋季和夏季用六兩,冬季用三兩;黃連在春季用四兩,秋季和夏季用七兩,冬季用三兩。用桂苓甘露飲或白虎湯調和服用。

生藕節汁、淡竹瀝汁、生地黃汁,混合服用,可以潤燥。

寒水石、甘草、蛤粉等量,濃煎麥門冬苗,每次服用二錢。

神白散,治真陰虛損。

豬肚丸,治消中。

豬肚(一個),黃連(五錢),麥冬(去心),知母栝蔞

上四件末,入肚縫之,蒸爛熟,於砂盆內杵而丸之,如堅少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葛根丸,治腎消。

葛根,栝蔞(各二兩),鉛丹(二兩),附子(一兩,炮)

蜜丸,如梧子大,一日三服,春夏去附。

胡粉散,治大渴,又治腎消。

栝蔞根(二兩五錢),胡粉(五錢),鉛丹(五錢),澤瀉,石膏,白石脂,赤石脂(各五錢)甘草(炙,三兩五錢)

白話文:

取一個豬肚,加入黃連五錢、麥冬(去心)、知母、栝蔞,將這四味藥研成粉末,塞入豬肚縫隙中,蒸至熟爛,然後在砂盆中搗碎成丸,如過於堅硬可加少許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

葛根丸用來治療腎臟虛損。取葛根、栝蔞各二兩,鉛丹二兩,附子一兩(炮製),以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子,一日服用三次,春夏季節可去除附子。

胡粉散用來治療口渴,也能治療腎臟虛損。取栝蔞根二兩五錢,胡粉、鉛丹各五錢,澤瀉、石膏、白石脂、赤石脂各五錢,甘草(炙製,三兩五錢)。

上杵為末,任意服,痛者減服。

人參白朮湯,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山梔,澤瀉,大黃(各五錢),連翹,栝

蔞根,茯苓(各一兩),肉桂,藿香,木香(各一錢),寒水石(二兩),滑石,朴硝(各半斤),甘草(三兩),石膏(四兩)

姜煎,入蜜少許。

口燥、口乾、口渴、咽乾,須詳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可依個人情況自由服用,疼痛時可減少用量。

人參白朮湯的藥方如下: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山梔、澤瀉、大黃(各五錢)、連翹、栝蔞根、茯苓(各一兩)、肉桂、藿香、木香(各一錢)、寒水石(二兩)、滑石、朴硝(各半斤)、甘草(三兩)、石膏(四兩)

以生薑煎煮,加入少許蜂蜜。

需要注意的是,口乾、口渴、咽乾等症状,需詳細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