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題元·朱震亨著,清·湯望久校輯

《脈因證治》~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十四、熱

【脈】,浮大而虛為虛,脈細而實為實。脈沉細或數者,皆死。病熱有火者,心脈洪是也;無火者死,細沉是也。脈弱四肢厥,不欲見人,食不入,利下不止,死。

【因】,因心火為之。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爍水虧,惟火獨存。

【證治】,暴熱,病在心肺;積熱,病在腎肝。

虛熱,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屬脾虛,治宜甘寒溫而行之。實熱,如能食口乾,舌燥便難者,屬胃實,治宜辛苦大寒下之。火熱而鬱,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五心熱,宜汗之、發之。心神煩亂,血中伏火,病蒸蒸然不安,宜鎮陰火,硃砂安神丸主之。蒸勞熱,乃五臟齊損,病久憔悴,盜汗下血,宜養血益陰。陰虛而熱者,用四物加柏。

治法,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汗而發之。不盡,則逆治之。

又治法,養血益陰,其熱自治。《經》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伸之。

李論:外有元氣虛而熱,有五臟而熱,有內中外而熱。輕手捫之則熱。重之則不熱,在皮毛血脈也。輕按之不熱,重至筋骨,熱蒸手足甚,筋骨熱也。不輕不重而熱,在肌肉也。

凡三法,以三黃丸通治之。

肺熱者,輕按之瞥瞥見於皮毛,日西甚。其證喘咳,灑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白虎、地骨皮散。

心熱者,微按之熱見於血脈,日中甚。其證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

肝熱,肉下骨上熱,寅卯間甚。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起床,瀉青丸、柴胡飲。

脾熱,輕重之中見於肌肉,夜甚,怠惰嗜臥,無氣以動。瀉黃散、調胃承氣治實熱,補中益氣湯治虛熱。

腎熱,按至骨,蒸手如火,困熱不任起床,宜滋腎丸、六味地黃丸。

平旦潮熱,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白虎加芩。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地骨皮、牡丹皮、知母、柏。

木香金鈴子散,治暴熱心肺,上喘不已。

大黃(五錢),金鈴子(三錢),木香(三錢),輕粉,朴硝

上為末,柳白皮湯下三錢,以利為度。止喘亦止。

大黃散,治上焦煩,不得臥睡。

大黃,梔子,鬱金(各五錢),甘草(二錢半)

煎服,微利則止。

黃牛散,治相火之氣遊走臟腑,大便閉。

大黃(一兩),牽牛頭末(半兩)

酒下三錢,以利為度。此不時熱,溫熱也。

金花丸,柏,連,芩,梔,大黃(便實則加)

煎、丸任用。或腹滿吐嘔,欲作利,加半夏、苓、樸、生薑;如白膿下利後重,加大黃。

涼膈散,退六經熱。

連翹,山梔,大黃,薄荷,甘草(一兩半),黃芩(半兩),朴硝(二錢半)

白話文:

【脈象】

脈象浮大而無力是虛證,脈象細小而有力是實證。脈象沉細或脈搏跳動快速,都代表病情危急。發熱的病症,若脈象洪大,表示體內有火;若脈象細而沉,則表示沒有火,病情危險。如果脈象虛弱,四肢冰冷,不想見人,吃不下東西,腹瀉不止,都是病情危重的表現。

【病因】

發熱的原因多是心火過旺所致。心屬君火,心火旺盛會導致其他臟腑的陰液虧損,陽火獨盛。

【辨證論治】

突然發熱,病邪多在心肺;長期積熱,病邪多在腎肝。

虛熱,如食慾不振卻發熱,容易出汗、氣短,屬於脾虛,宜用甘涼的藥物來調養脾胃。實熱,如食慾好卻口乾舌燥、大便乾結,屬於胃熱,宜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熱。因火熱鬱結導致的心火下陷,使得脾土受到壓抑而無法舒展,出現五心煩熱的症狀,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疏解。心神煩亂,體內血分有伏火,導致全身不安,應該用硃砂安神丸來鎮攝陰火。因勞累過度導致的發熱,多是五臟虛損所致,患者長期憔悴、盜汗、便血,應該用養血滋陰的藥物治療。陰虛發熱,可用四物湯加上黃柏。

【治療方法】

發熱較輕的,用清涼的藥物來調和;發熱較重的,用寒涼的藥物來攻瀉;發熱很嚴重的,用發汗的方式來疏解。如果這些方法都沒效果,就要反過來思考,用其他方法治療。

另一個治療原則是,通過養血滋陰,發熱自然會消退。《黃帝內經》說:「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意思是說要加強體內的陰液來制約陽氣,輕微的熱可以通過降火的方式來治療,嚴重的熱就要順應熱的性質來疏導。

李氏認為,發熱有因元氣虛弱導致的,有因五臟虛弱導致的,也有因體內外因素交雜導致的。如果輕輕觸摸皮膚就感到發熱,按壓下去反而不熱,說明熱在皮膚、毛孔和血脈中。如果輕按不熱,按壓到筋骨才感覺發熱,說明熱在筋骨中。如果不輕不重按壓都感到發熱,說明熱在肌肉中。

針對以上三種情況,可用三黃丸來治療。

肺熱的症狀是,輕輕按壓皮膚就感到發熱,傍晚時更明顯,常伴有咳嗽、氣喘、怕冷發熱。輕微的用瀉白散,嚴重的用涼膈散、白虎湯、地骨皮散。

心熱的症狀是,輕輕按壓血脈就感到發熱,中午時更明顯,常伴有煩躁、心痛、手掌發熱、想嘔吐,可用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

肝熱的症狀是,肌肉下、骨頭上的部位發熱,凌晨到早上更明顯,常伴有脈弦、四肢脹悶、大便乾結、抽筋、容易發怒、驚嚇、四肢困倦發熱、筋骨萎軟無力起床,可用瀉青丸、柴胡飲。

脾熱的症狀是,不輕不重按壓肌肉就感到發熱,晚上更明顯,常伴有身體疲憊、嗜睡、不想活動,可用瀉黃散、調胃承氣湯治療實熱,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虛熱。

腎熱的症狀是,按壓到骨頭都感到發熱,像火一樣燙手,身體困乏無法起床,可用滋腎丸、六味地黃丸。

早晨發熱,是熱在陽氣運行的部位,屬於肺氣主導,可用白虎湯加黃芩。傍晚發熱,是熱在陰氣運行的部位,屬於腎氣主導,可用地骨皮、牡丹皮、知母、黃柏。

【方劑】

木香金鈴子散:治療突發的心肺熱,氣喘不止。

  • 藥物組成:大黃(五錢)、金鈴子(三錢)、木香(三錢)、輕粉、朴硝。
  • 用法:將藥材研成末,用柳白皮湯送服三錢,以腹瀉為度。可止喘。

大黃散:治療上焦煩熱,難以入睡。

  • 藥物組成:大黃、梔子、鬱金(各五錢)、甘草(二錢半)。
  • 用法:煎服,微瀉即可。

黃牛散:治療相火在臟腑中遊走,導致大便不通。

  • 藥物組成:大黃(一兩)、牽牛頭末(半兩)。
  • 用法:用酒送服三錢,以腹瀉為度。此方治療不定時發熱,溫熱證。

金花丸:藥物組成:黃柏、黃連、黃芩、梔子、大黃(大便乾結者加)。

  • 用法:可煎服,也可製成藥丸服用。如果出現腹脹、嘔吐、想拉肚子的症狀,加半夏、茯苓、厚朴、生薑;如果出現膿性腹瀉、里急後重,加大黃。

涼膈散:退六經之熱。

  • 藥物組成:連翹、山梔、大黃、薄荷、甘草(各一兩半)、黃芩(半兩)、朴硝(二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