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 卷三 (5)
卷三 (5)
1. 三十四、嘔吐噦
【脈】,形狀如新臥起。脈弱而嘔,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趺陽脈浮,胃氣虛,嘔而不食,恐怖死,寬緩生。寒氣在上,陰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膿儘自愈。先嘔卻渴,此為欲解;先渴卻嘔,為水停心下,屬飲。嘔本渴,今反不渴,有支飲。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蓋邪氣不在胃口。脈數反吐、汗,令陽微,膈氣空虛,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陽緊陰數,食已則吐;陽浮而數亦然,或浮大。皆陽偏盛,陰不能配之也,為格,主吐逆,無陰故嘔。寸口脈緊而芤,緊為寒,芤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關上脈數則吐。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寸緊尺澀,胸滿不能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未止者為胃反也。趺陽脈微而澀,微則下利,澀則吐逆,谷不得入;或浮而澀,浮則虛,虛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名胃反。寸口脈微而數,微則血虛,血虛則胸中寒。脈緊而澀者,難治;嘔吐思水者,易解。關上脈浮大,風在胃中,心中澹澹,食欲嘔。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脈緊而滑者,吐逆。脈小弱而澀,胃反。
白話文:
脈象像剛睡醒的人起身一樣,脈搏微弱且伴隨嘔吐,小便頻繁,身體微熱,出現昏厥者會死亡。足陽明脈浮,胃氣虛弱,嘔吐不思飲食,恐懼者會死亡,寬緩者會活。寒氣在上,陰氣在下,兩種氣互相爭奪,只往外排泄不往內收納。嘔吐的人如果出現癰疽膿腫,不可治療,膿腫自行消退即可。先嘔吐後口渴,這是要痊癒的徵兆;先口渴後嘔吐,則是水停留在心下,屬於飲邪。嘔吐本應該口渴,現在卻不渴,屬於支飲。嘔吐頻繁,即使有陽明證,也不可服用瀉藥,因為邪氣不在胃口。脈象數且伴隨嘔吐、出汗,導致陽氣微弱,膈氣虛空,數是客熱之象,無法消化食物,胃中虛寒,因此嘔吐。陽脈緊而陰脈數,吃飽就吐;陽脈浮且數也一樣,或者浮大。都是陽氣偏盛,陰氣不能配合,屬於格證,主症為嘔吐,沒有陰氣所以嘔吐。寸口脈緊而虛,緊是寒,虛是虛,虛寒相搏,脈象為陰結而遲,患者則會感到噎塞。關上脈數則嘔吐。脈象弦,是虛證。胃氣不足,早上吃飯晚上吐,叫做胃反。寸脈緊尺脈澀,胸滿不能進食而嘔吐,吐止者應當服用瀉藥,未止者屬於胃反。足陽明脈微而澀,微則下利,澀則嘔吐,食物無法進入;或者浮而澀,浮則虛,虛傷脾,脾傷則不能磨化食物,早上吃飯晚上吐,叫做胃反。寸口脈微而數,微則血虛,血虛則胸中寒。脈象緊而澀者,難以治療;嘔吐思水者,容易痊癒。關上脈浮大,風邪在胃中,心中空虛,食欲不振而嘔吐。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關上脈緊而滑,蛔蟲活動。脈象緊而滑,嘔吐。脈象小弱而澀,胃反。
【證】,嘔吐噦各有所辨。
吐屬太陽,有物無聲,乃血病也。有食入則吐,食已即吐,食久則吐之別。
嘔屬陽明,有物有聲,氣血俱病。
噦屬少陽,無物有聲,乃氣病也。
【治】,因胃口有熱,膈上有痰,故嘔吐。亦有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因胃中虛,膈上熱,故噦。亦有痰水滿塞而噦。因胃氣虛,陽火上衝,故吃逆。亦有痰熱在胃,中氣不降而呃。
李論,寒客胃中,物盛上溢,故嘔。清厥甚則痹,食而吐。寒氣與新穀氣俱還於胃中,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故噦。三者雖殊,皆因脾胃虛弱,亦因寒氣客胃,加之飲食所傷而致。宜以丁、藿二香、半夏、茯苓、陳皮、生薑之類主之。又有痰飲者,必下之。
白話文:
【診斷】,嘔吐和噦的症狀各有區分。
嘔吐主要屬於太陽經,有物體但無聲音,是血液疾病。有食物進入後立刻嘔吐,或食後一段時間後才嘔吐,這兩種情況是不同區分。
嘔吐屬於陽明經,既有物體且有聲音,是氣血雙重疾病。
噦則屬於少陽經,無物體但有聲音,是氣病。
【治療】,因為胃部有熱氣,膈膜上有痰液,所以會出現嘔吐現象。也可能因為寒氣停留在腸胃中,逆流上升,導致疼痛和嘔吐。因為胃部虛弱,膈膜有熱氣,所以會出現噦的現象。也有因為痰液和水分積聚導致噦。可能是由於胃氣虛弱,陽火上衝,導致逆氣。此外,如果胃中有痰熱,中氣不能下降,也會出現呃逆。
李氏認為,寒氣在胃部聚集,物質積累上行,導致嘔吐。寒氣過度則會阻塞,進食後仍嘔吐。寒氣與新穀氣一起回歸胃部,新舊混亂,真假交戰,因此出現噦的現象。這三種症狀雖然表現不同,但都是因為脾胃虛弱,以及寒氣侵入胃部,再加上飲食過量引起的。應以丁香、荳蔻、半夏、茯苓、陳皮、生薑等藥物進行治療。如果存在痰飲,必須進行排痰治療。
又論,皆氣衝之火,逆胃之脈,反上而作,治宜降火。呃者,氣逆也,陰火炎上也。氣自臍下為火,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也。又火結痰氣而上升,衝出於口也。治宜降火行氣導痰而自安。
劉論,吐有三,氣、積、寒也。
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脈浮而洪,其證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發痛。治宜降氣和中。
中焦吐者,皆從於積,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脈浮而匿,其證或先吐而後痛,或先痛而後吐。治法,以毒藥行其積,木香、檳榔去其積。
白話文:
在討論的範疇內,這些都是因氣流所引發的火熱症狀,逆轉胃部循環,向上產生症狀,治療應當降火。呃逆,是氣流逆向,陰火上炎的現象。氣自腹部下方上沖至口腔,形成聲音。此外,火熱凝結痰液,上衝至口腔。治療應當降火、調理氣息、導出痰液,自然得到舒緩。
劉氏認為,嘔吐有三種情況,分別是氣、積、寒。
上焦出現嘔吐,都是由氣所引起。氣是天之陽氣,脈搏浮大,其症狀為飯後突然嘔吐,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硬,氣上衝胸而疼痛。治療應當降氣、調和中焦。
中焦出現嘔吐,都是由積聚所引起,食物與氣相輔相成形成積聚而導致疼痛。脈搏浮大但隱藏,其症狀可能是先嘔吐後疼痛,或者先疼痛後嘔吐。治療方法,使用毒性藥物來清除積聚,木香、檳榔去除積聚。
下焦吐者,從於寒也。脈沉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治法,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也。
《三因》論,有寒嘔、熱嘔、痰嘔、食嘔、血嘔、氣嘔。
寒,因胃寒傷食,四肢厥冷,脈弱,宜四逆湯。
熱,食入即出,煩躁脈數,柴胡湯。
痰,昔肥今瘦,腸間有聲,食與飲並出,宜半夏、人參主之。
食嘔因胃虛,寒氣在上,暖氣在下,朝食暮出,不消,養胃湯主之。
血因瘀蓄,冷血聚於胃口,因憂怒氣攻,血隨食出,宜茯苓湯主之。
白話文:
下焦嘔吐,是因為寒氣入侵造成的。脈象沉遲,患者早晨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上吐,小便清澈,大便不通。治療方法是用毒藥通暢阻塞,溫暖寒氣。
《三因》書中將嘔吐分為寒嘔、熱嘔、痰嘔、食嘔、血嘔、氣嘔六種。
寒嘔是因為胃寒傷食,四肢冰冷,脈象微弱,可以用四逆湯治療。
熱嘔是因為食物一吃就吐,患者焦躁,脈象快速,可以用柴胡湯治療。
痰嘔是因為身體以前肥胖,現在消瘦,腸胃有聲音,食物和水都吐出來,可以用半夏和人參治療。
食嘔是因為胃虛弱,寒氣在上,溫氣在下,早上吃飯晚上吐,吃下去的食物不消化,可以用養胃湯治療。
血嘔是因為瘀血積聚在胃部,因為憂愁憤怒導致氣血攻上,血隨著食物一起吐出來,可以用茯苓湯治療。
氣,胃者陽明,合榮於足,今隨氣上逆,心膈脹,嘔卻快,宜茱參湯主之。
方論,呃逆切忌熱藥,丁香類。病皆胃虛,陰火所乘,宜參、術大補之類。如痰實者,察其病因,形氣俱實,以人參蘆吐之。有傷寒差後嘔者,當去餘熱。有酒家嘔,解酒治之。有腳弱脾疼而嘔者,此腳氣內攻,依腳氣門治。有中毒而嘔者,解毒治之。有懷孕惡阻者,依惡阻治之。有心中風、心中寒、肝中風、中濕脾痹,有漏氣,有走哺。女人患嘔吐甚者死,其陰在上故也。
論皆屬於火,嘔而心下痞,半夏瀉心湯。乾嘔而利者,黃芩半夏湯。嘔吐,谷不得入,小半夏湯。嘔吐,病在膈上,豬苓湯。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胃反,吐而渴,茯苓澤瀉湯。似嘔不嘔,如噦不噦,無奈,薑汁半夏湯。噦逆上氣者,陳皮竹茹湯,陳皮、參、草、竹茹。
白話文:
胃氣上逆,導致胸口脹滿、嘔吐不止,可以用茱參湯治療。呃逆症切忌使用熱性藥物,例如丁香。大多數嘔吐症都是因為胃虛,陰火乘虛而入,需要用人參、黃芪等補氣藥物治療。如果是痰濕引起的嘔吐,要根據病因和體質,選擇人參蘆等藥物治療。傷寒病癒後出現嘔吐,要清餘熱。喝酒引起的嘔吐,要解酒。腳軟、脾臟疼痛伴隨嘔吐,是腳氣內攻,要按照腳氣病的治療方法。中毒引起的嘔吐,要解毒。孕婦妊娠反應引起的嘔吐,要按照妊娠惡阻的治療方法。心臟風、心寒、肝風、脾濕痺、漏氣、走哺,這些都可能引起嘔吐。女性患有嚴重嘔吐症,往往會導致死亡,因為陰氣在上。嘔吐伴隨心下痞塊,可以用半夏瀉心湯。乾嘔伴隨腹瀉,可以用黃芩半夏湯。嘔吐,吃不下東西,可以用小半夏湯。嘔吐,病症在膈膜以上,可以用豬苓湯。吃完東西就吐,可以用大黃甘草湯。胃反,嘔吐伴隨口渴,可以用茯苓澤瀉湯。似嘔非嘔,似噦非噦,無力,可以用薑汁半夏湯。噦逆上氣,可以用陳皮竹茹湯,加入陳皮、人參、白芷、竹茹。
桔梗湯,治上焦氣熱所沖,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已下出劉。
桔梗,白朮(各一兩五錢),半夏,神麯(二兩),陳皮,枳實(炒),茯苓,厚朴(制,一兩)
水煎,下木香、檳榔末各一兩。如大腑燥結,加承氣湯。
荊黃湯,治前證熱氣甚者。
荊芥穗(一兩),人參(五錢),大黃(三錢),甘草(二錢五分)
白話文:
桔梗湯用於治療上焦氣熱導致的暴吐,食後即吐,脈象浮而洪。此方出自劉氏醫書。
方劑組成:桔梗、白朮(各一兩五錢)、半夏、神麴(二兩)、陳皮、枳實(炒)、茯苓、厚朴(制,一兩)。
用法:水煎服,煎好後再加入木香、檳榔末各一兩。若大腸燥結,可加承氣湯。
荊黃湯用於治療上焦熱氣更甚的患者。
方劑組成:荊芥穗(一兩)、人參(五錢)、大黃(三錢)、甘草(二錢五分)。
調下木香、檳榔末各二錢。
清鎮丸,治前證頭痛有汗,脈弦。
柴胡(二兩),黃芩(七錢五分),半夏,甘草(各五錢),青黛(二錢五分),人參(五分)
上薑汁浸炊餅,丸梧子大。食後薑湯下。
紫沉丸,治中焦吐。食積與寒氣相假,故吐而痛。
半夏,神麯,烏梅(去核),代赭石,縮砂(各三錢),杏仁(去皮尖),沉香,木香(各一錢),陳皮(半兩),檳榔,丁香(各三錢),白豆蔻(五分),白朮(一錢),巴霜(五分,另入)
白話文:
取下木香、檳榔末各兩錢。清鎮丸用於治療頭痛、出汗、脈弦的症狀。柴胡兩兩,黃芩七錢五分,半夏、甘草各五錢,青黛二錢五分,人參五分,以薑汁浸泡炊餅,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飯後用薑湯送服。紫沉丸用於治療中焦吐逆,因食積與寒氣交雜,故而吐逆且疼痛。半夏、神麴、烏梅(去核)、代赭石、縮砂各三錢,杏仁(去皮尖)、沉香、木香各一錢,陳皮半兩,檳榔、丁香各三錢,白豆蔻五分,白朮一錢,巴霜五分(另入)。
上醋糊丸米大,薑湯下五十丸。
木香白朮散,治前證腹中痛,是脾實系強,宜和之。
木香(八兩),白朮(半兩),半夏,神麯(一兩),檳榔(二錢五分),茯苓(半兩),甘草(四錢)
上濃煎,芍藥薑湯下二錢。有積而痛,手不可按,無積者宜之。
附子丸,治下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
附子(炮,五錢),巴豆霜(一錢),砒(五分,另研)
上黃蠟丸,如梧子大,每二丸,冷水下,利為度。更服紫沉丸,不令再閉。
白話文:
上醋糊丸,米大,薑湯送服五十丸。
這是「木香白朮散」,用來治療腹部疼痛的病症,主要是因為脾臟功能過盛或強烈導致的,適合調和使用。
成分如下:
- 木香(八兩)
- 白朮(半兩)
- 半夏(一兩)
- 神麧(一兩)
- 檳榔(二錢五分)
- 茯苓(半兩)
- 甘草(四錢)
以上材料濃縮煎煮,然後用芍藥和姜湯送服兩錢。對於腹部有積聚且疼痛難忍的情況,可以使用;對於沒有積聚的狀況,也適用。
這是「附子丸」,用來治療下焦病,表現為早晨吃飯到晚上就嘔吐,晚上吃飯到早晨又嘔吐,大便不通暢的症狀。
成分如下:
- 煙燻後的附子(五錢)
- 巴豆霜(一錢)
- 砒霜(五分,需單獨研磨)
以上材料製成黃蠟丸,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二丸,用水送下。若效果不佳,可以再服用「紫沈丸」,以防止病情再度封閉。
請注意,這些古方藥物強烈且具有毒性,必須由專業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和指導使用,不可自行隨意試用。
安胃散(李先生),治嘔吐噦以胃寒所致。
丁香(五分),茱萸,草蔻,人參(各一錢),炙甘草(五分),黃耆(一錢),柴胡(五分),升麻(七分),黃柏(三錢),陳皮(五分),當歸(一錢五分),蒼朮(一錢),半夏,茯苓,陳皮
末三味治嘔吐痰涎,痰飲為患加之,寒則否。煎,稍熱服。
秘方,治痰嘔吐。
二陳湯、山梔(炒)、黃連(薑汁炒)、香附。虛,加蒼朮。
白話文:
安胃散,是李先生針對因胃寒導致的嘔吐、呃逆而研製的方子。藥方包括丁香、茱萸、草蔻、人參、炙甘草、黃耆、柴胡、升麻、黃柏、陳皮、當歸、蒼朮、半夏、茯苓、陳皮。另外,針對嘔吐痰涎、痰飲為患的患者,可以加入半夏、茯苓、陳皮三味藥,但寒症患者則不適合使用。煎藥後,稍熱服用。
秘方則專門針對痰嘔吐,採用二陳湯、炒山梔、薑汁炒黃連、香附作為藥材。若患者體虛,可以加蒼朮。
呃逆因,寒則可用。此世俗之劫亦可戒。
丁香,柿蒂(各一錢),竹茹
煎,熱服。
有噁心,吐蟲數條後,乃頻作。服殺蟲藥,則吐蟲愈多。六脈皆細,非蟲脈也,乃臟寒而不安矣。
有嘔,飲食皆不得進。治嘔愈嘔,此胃風也。
論吐有三證,冷吐,先覺咽酸嘔,然後吐食,脈小滑者是。王叔和云:關,胃寒不下食。傷寒汗下過多,胃中虛冷,食久反吐,亦屬於寒。
胃熱而吐者,聞穀氣則嘔,藥下則吐;或傷寒未解,胸中有熱,關脈洪,宜涼之。
胸中有宿食,或痰飲,或停水,關沉而伏者,宜吐之。
白話文:
打嗝是因為寒氣,可以用丁香、柿蒂和竹茹煎水喝。這種世俗的劫難也能夠戒除。
如果噁心,吐出幾條蟲後,就經常打嗝。服用殺蟲藥,反而吐出更多蟲。六脈都細,不是蟲脈,而是臟寒不安。
如果嘔吐,吃什麼都吃不下,治療嘔吐反而更嘔吐,這是胃風。
嘔吐有三個症狀,冷吐,先感覺咽喉酸,然後吐出食物,脈搏小而滑,就是這個。王叔和說:關脈,是胃寒不能消化食物。傷寒出汗太多,胃中虛寒,吃東西很久之後才嘔吐,也屬於寒。
胃熱而嘔吐,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嘔吐,服藥也嘔吐;或者傷寒沒有痊癒,胸中發熱,關脈洪大,就應該用涼性的藥物。
胸中積存食物,或者痰飲,或者停水,關脈沉而伏,就應該用催吐的方法。
《三因》論,嘔吐出於胃,故有寒、熱、食、痰、血、氣,同上條。
論嘔逆則咳逆也。大率胃實則噫,胃虛則噦。此因胃中虛,膈上熱也。故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驚人者,若傷寒久病得此,甚惡。《內經》所謂壞腑是也。
亦有噦而心下堅痞、眩悸者,以膈間有痰水,非虛危比也。痰,半夏湯主之;噦虛,橘皮竹茹湯主之。
論漏氣,病者身背皆熱,肘臂牽痛,其氣不續,膈間厭食,食則先吐而後下,名曰漏氣。此由上焦傷風,開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麥門冬湯主之。
白話文:
《三因》論中提到,嘔吐是源自胃部,因此可以分為寒、熱、食、痰、血、氣等六種情況,這與前面的理論相似。
論述嘔逆,其實就是咳嗽。通常,胃部實熱時會出現「噫」的聲音,胃部虛弱時則會出現「噦」的聲音。這種現象是因為胃部虛弱,加上膈肌上部的熱邪所導致的。當噦聲連接八九次,且收斂氣息無法回復,這種情況對人來說十分惡劣,特別是對於長期患傷寒病的人來說,更是嚴重。這是《內經》中所說的「壞腑」情況。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噦聲伴隨心下堅硬、頭暈心悸的現象,這是因為膈間有痰水阻塞,這與胃虛弱不同。對於痰多的情況,可以使用半夏湯來治療;若是噦聲由虛弱引起,則可以使用橘皮竹茹湯來治療。
《三因》論中也提到了「漏氣」這種病症。患者身體背部普遍感到熱,肘臂處有牽扯般的疼痛,呼吸不順暢,膈間有食慾減退的現象,進食後會先嘔吐再排便,稱為「漏氣」。這種症狀是由於上焦受風邪侵襲,打開了皮膚的孔隙,使得經絡的氣血流動受到幹擾,邪氣進入體內。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麥門冬湯來進行治療。
麥門冬,生蘆根,竹茹,人參,茯苓,白朮,甘草,陳皮,葳蕤,姜亦可。
論走哺,病者上焦實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
前方加黃芩、知母、石膏、山梔,去竹茹、麥冬。
白話文:
麥門冬、生蘆根、竹茹、人參、茯苓、白朮、甘草、陳皮、葳蕤,生薑也可。
「論走哺」,若患者上焦有實熱,導致大、小便不通,氣逆不止,頻頻嘔吐,這就是所謂的「走哺」。適合用人參湯來治療。
在此方中加入黃芩、知母、石膏、山梔,同時去掉竹茹和麥門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