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 卷三 (6)
卷三 (6)
1. 三十五、噎膈
【脈】,澀小,血不足;大而弱,氣不足。
【因】,血虛(血,陰血也。主靜,內外兩靜,火則不能生焉),臟腑之火起,氣虛(氣,肺金生水,制火則不起),臟腑之火熾。而或因金水二氣不養,或陰血不生,腸胃津涸,傳化失宜;或因痰膈妨礙升降,氣不交通,皆食入復出,謂之膈噎。即翻胃也,噎病也。
大概因血液俱耗,胃脘亦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食,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名翻胃,大便秘少如羊矢。名雖不同,病本一也。
張論,三陽結謂之膈。三陽,大腸、小腸、膀胱也。結者,結熱也。小腸結熱,則血脈燥;大腸結熱,則後不通;膀胱結熱,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則反而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宜先潤養,因而治下。或涎痰上阻,用苦酸微微湧之。
【證】,《三因》有五噎:
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背痛。
憂噎者,遇天陰寒,手足厥冷,不能自溫。
勞噎者,氣上膈,脅下支滿,胸中填塞,故背痛。
思噎者,心怔悸,喜忘,目視䀮䀮。
食噎者,食無多少,胸中苦塞痛,不得喘息。
五膈
憂膈者,胸中氣結,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短氣。
思膈者,中脘食滿,噫則酸心,飲食不消,大便不利。
怒膈者,胸膈逆滿,噎塞不通,嘔則筋急,惡聞食臭。
喜膈者,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四肢倦重,身常發熱,胸痛引背,食少。
恐膈者,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中苦冷雷鳴,繞痛,不能食。
【治法】,宜以潤養津血,降火散結,萬藥萬全。
有人血耗,便如羊矢,病反胃半年,脈澀而不勻,不大便八九日。先以甘蔗汁煎六君子湯加附子、大黃與之,伺便潤,令以牛乳服之。
方,四物湯,加陳皮(去白),紅花(酒浸),驢尿(防其成蟲)
秘方,治膈噎。
童便,牛羊乳,韭汁,竹瀝,甘蔗汁(解酒毒)
氣虛加四君;血虛加四物。
胡荽丹,治反胃氣。
烏雞(一隻,令淨)
胡荽子入雞,縫之,煮熟食之,漸盡。不得,再一隻雞妙也。
白話文:
【脈象】若脈象細澀,代表體內血液不足;若是大而弱的脈象,表示氣力不足。
【病因】如果體內陰血不足(陰血是身體靜態能量的來源,當體內外都處於平靜狀態時,就不會產生過多的火氣),臟腑中的火氣就會開始旺盛。又或者肺部和腎臟的氣力不足(肺部能產生金屬能量,轉化成水能量來抑制火氣),使得臟腑的火氣更熾烈。這可能因為金屬和水氣無法滋養身體,或者陰血無法再生,導致腸胃乾涸,消化系統運作失調;也可能因為痰濕阻塞影響了氣血循環,食物進去後又出來,我們稱之為膈噎,也就是俗稱的翻胃。
大多數的情況是血液和氣力都消耗殆盡,連胃部也變得乾燥。若問題出現在靠近咽喉的部位,雖然水分可以通過,但食物卻難以進入,偶爾可以吃一些,但也吃不了多少,這種情況叫做噎。若問題出現在靠近胃部的地方,食物雖然可以進入,但很難完全進入到胃裡,長時間後會再吐出來,這種情況叫做膈,也被稱為翻胃。雖然噎和膈的名稱不同,但其根源是一樣的。
張仲景認為,三陽經絡受阻會導致膈的症狀。三陽指的是大腸、小腸和膀胱。若這些部位受熱,就會導致血液乾燥,大腸排泄不暢,膀胱水分缺乏。若三陽受阻,排泄也會受阻,食物就無法順利下肚,即使吞下去也會再吐出來。治療應先滋潤養身,再針對下焦進行治療。或者,如果唾液或痰液阻塞在上部,可以用苦酸的藥物稍微催吐。
【病症】《三因方》中有五種噎的描述:
氣噎:心悸,氣血上下不通,打嗝不止,胸口和背部疼痛。
憂噎:在天氣陰冷時,手腳冰冷,自己無法暖和。
勞噎:氣往上衝,脅下有飽脹感,胸口堵住,因此背痛。
思噎:心悸,易忘事,眼睛模糊。
食噎:無論吃多少,胸口都會感到堵悶疼痛,呼吸困難。
【五膈】
憂膈:胸口氣結,津液不流通,飲食不下,身體消瘦,呼吸短促。
思膈:中脘區食物滿溢,打嗝時會感到心酸,食物不易消化,大便不順。
怒膈:胸口和膈肌逆滿,食物堵塞,嘔吐時筋肉緊繃,不願聞食物的氣味。
喜膈: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四肢疲倦,經常發燒,胸口疼痛延伸到背部,食慾減退。
恐膈: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部冰冷,腸鳴,繞痛,食慾不佳。
【治療方法】應滋潤滋養津液和血液,降火散結,以確保萬無一失。
有個人血液消耗過多,大便如羊屎般,得了反胃病半年,脈象細澀且不均勻,八九天未大便。先以甘蔗汁熬煮六君子湯,加入附子和大黃,等他大便順暢後,再讓他服用牛奶。
【處方】四物湯,加入陳皮(去白),紅花(酒浸),驢尿(防止生成寄生蟲)
【祕方】用於治療膈噎。
童子尿,牛羊奶,韭菜汁,竹瀝,甘蔗汁(解酒毒)
氣虛可加入四君子湯;血虛可加入四物湯。
【胡荽丹】用於治療反胃氣。
烏雞(一隻,清洗乾淨)
將胡荽籽放入雞肚子裡,縫合後煮熟食用,逐漸吃完。若效果不明顯,可再用一隻雞,效果更佳。
2. 三十六、瘡瘍
【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火赤痛,其邪深在內,故先疏通以絕其源。
脈浮大數,焮腫在外,當先托裡,恐邪入於內。
脈不沉不浮,內外證無,知其在經,當和營衛。
浮者太陽,長者陽明,弦者少陽。浮者在表,宜行經;沉者在裡,宜疏利臟腑。緩者身重,除濕。緩者濕勝,故重;脈大,心躁乍熱,大者,心肺有熱。脈弦,眩暈,有風,肝脈。澀者,氣滯乏津,瀉氣補血,澀者血虛。脈弦細,便溺多,溺寒水。脈細,為膀胱之寒水。
【因】,火之屬。
濕熱相搏,肌肉敗壞而為膿。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營氣,運氣也,逆而不行,其源在經。濕氣外傷,害人皮肉,皆營氣之不行也。其源在外,盛則內行。膏粱之變,足生大疔,皆營氣逆行,凝於經絡。其源在裡,發於表也。
【證】,瘡瘍諸症,皆營氣盛,偏助火邪而作。隨虛而出於經絡也。如太陽經虛,從背而出;少陽虛,從須而出;陽明虛,從髭而出;腎脈虛,從腦而出。微熱則癢,熱甚則痛;血虛則痛甚,熱甚則腫甚。
【治法】,外者,宜以辛涼發散之,通聖、涼膈、解毒是也。
內者,宜以苦寒下之,三黃湯、玉燭散是也。
中者,宜以調經,涼血等是也。
腫瘍宜解毒,下之是也。潰瘍宜托裡,補之是也。如溫經,加通經之藥妙矣。夫邪氣內蓄腫熱,宜砭射之也。氣勝血聚者,宜石而泄之。如腫瘍年壯,謂伏熱在心,可降其火。如潰瘍年老,發嘔不食,謂虛,大補。病瘡,腰脊瘛瘲者死。
內疏黃連湯,治嘔啘啘發熱,脈沉而實,腫硬色不變、根深,臟腑秘澀。
黃連,芍藥,當歸,木香,檳榔,黃芩,山梔,薄荷,甘草,桔梗(各一兩),連翹(二兩),大黃(便秘加之。行經,黃芩、黃連、連翹、人參、木香、檳榔、柏、澤瀉)。
在腰以上至頭者,枳殼疏利臟腑,用前藥中加大黃;痛者,當歸、黃耆止之。
傷煎散,治腫焮於外,根盤不深。脈浮,邪氣盛,則必侵於內,宜熱之。
地骨皮,黃耆,白芍,黃芩,白朮,茯苓,人參,當歸,肉桂,甘草,防己(各一兩),防風(二兩)
上以蒼朮一升,水五升,煎至半,去渣,入藥煎服。便秘加大黃;熱加黃連。
黃連消毒湯,治一切瘡、疽、背、腦。
黃連(一錢),黃芩,黃柏,地黃,知母(各四錢),羌活,獨活,防風,藁本,歸尾,桔梗,連翹(各四錢),黃耆,人參,甘草(各三錢),蘇木(二錢),防己(五錢),澤瀉(二錢)
遠志酒,忍冬酒,不問腫潰,皆有奏捷之功。然二酒有補性,歸心歸血之效。
金銀花湯,治痛,色變紫黑者,回瘡。
金銀花並枝,甘草(各二兩),黃耆(四兩)
酒一升,閉口重湯煮、酒煮皆可。
乳香散,治痛,瘡口大。
寒水石(煅),滑石(各一兩),乳香,沒藥(五錢),腦子(少許)
末糝口上。
雄黃散,治惡肉不去。
雄黃(一錢),巴豆(一個,去皮尖),乳香,沒藥(少許,另研)
細和勻,敷肉上。
木香散,治久不收口。
木香,檳榔,當歸(各一錢),黃連(二錢)
為末糝之。
出剩骨,血竭罨之,骨自出。
治漏瘡剩骨,青橘葉,地錦草
上二件,杵成膏。先淨瘡口,用杜牛膝根內入瘡中,以膏敷之,縛定。
一上散,治瘡、疥癬。
雄黃(另),硫黃(另,各五錢),斑蝥(三個,去翅足,另),黑狗脊(另),寒水石,蛇床子(炒,各五錢)
上細末,同勻油調擦上。加法隨病。
金絲,其狀如繩線,鉅細不一,上下行,至心即死。可於瘡頭上截經刺之,出血後,嚼萍草根塗之,立安。
治疔瘡(劉先生方),烏頭尖,附子底,蠍梢,雄黃(各一錢),蜈蚣(一兩),硇砂
粉霜,輕粉,麝香,乳香(各五分),信石(二錢五分)
上末,先破瘡口出血,亟以草杖頭,用紙滯於內,以深為妙。
疔瘡毒氣入腹,昏悶不食。
紫花地丁,蟬蛻,貫眾(各半兩),丁香,乳香
溫酒下二錢。
治疔瘡(李先生方),歸尾,沒藥,白芨,乳香,杏仁,黃丹,蓖麻,粉霜,巴豆
木鱉子,芝麻油,桃柳枝
上煎如法。白菊花紫莖者汁服,渣敷之。茜草根葉亦可。
疔瘡先癢後痛,先寒後熱,熱定則寒,四肢沉重,頭痛心驚,眼花嘔逆則難治。
貼杖瘡,虎骨,黃柏,黃連,黃芩,苦參
以五味煎,入油紙,煎又數沸,次以紙貼上。
惡瘡,霜後凋蕉葉乾末敷,香油調,油紙掩。先用忍冬藤、蔥、椒、金絲草洗,松上白蟻泥、黃丹炒黑,香油調敷,外用油紙夾上,日換。後用龍骨末藥於口上收肉,黃丹入香油煎,入朴硝抹瘡上。
口瘡神方,焰硝,硼砂
含口不開,以南星於湧泉醋敷之。
飲酒人口糜,導赤散、五苓散。
風寒遏絕,陽氣不伸,聲不出。
半夏(制,一兩),烏頭,肉桂(各一錢)
煎服。
赤口瘡,白礬(飛),沒藥,乳香,銅綠,末糝。
白口瘡,雄黃,沒藥(各一錢),輕粉(五分),巴豆
末糝。
唇緊燥裂生瘡,用青皮燒灰,豬脂調敷。夜臥頭垢亦可。
口痛瘡,五味子(一兩)、黃柏(蜜炙)、滑石(各五錢)銅綠加糝,白薔薇汁,漱之良。
有口瘡不下食,眾以狐惑治之,必死。未若以礬湯,於腳上浸半日,頓寬。以黃柏蜜炙、殭蠶灼末敷,立下乳而安。
一方神效,西瓜外皮(燒灰),黃柏、黃連、硃砂、孩兒茶、硼砂為末,水調抹效。
手癡瘡,皂角,枯礬,輕粉,黃連,黃柏。
沙瘡,柵地藤燒灰。
足上毒瘡,密陀僧、黃連,(敷之有法)、旱蓮草(鹽炒)、桑白皮打細作餅蓋,干易之。杜牛膝,無名異、金星草俱可。
治腳,五倍子(研)、牛腳髓同調厚朴。
治陰瘡,臘茶、五倍子(等分)、膩粉(少許),孩兒茶妙。
又方,降真香,磨水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