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全參卷四十 (2)

回本書目錄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全參卷四十 (2)

1. 肉桂

至於附子氣味大辛,微兼甘苦,氣厚味薄,降多升少,從下直上,走而不守,其救里回陽之功,及引火藏源之力,溫經達絡之能,是其所長,非若肉桂辛甘,輕揚之性,復能橫行達表,走竄百脈也。一則味辛而兼微苦,所以功專達下,走里以救陰中之陽,為先天真陰真陽之藥也。

一則味甘而兼辛,所以既補命門,復能竄上達表,以救陽絕之陽更為後天氣血營衛分之需也。故純以大溫峻補中氣真陰真陽,救里為事者,或二位並投,或君以參朮,佐以附子為用,如八味丸桂附並需,參附湯、朮附湯、理中湯之類,勿用肉桂是也,如欲溫中兼以調和氣血,走竄外達,顧表為事者,則以培補氣血之藥為君,而單以肉桂一味為佐使,如參耆飲、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之類,勿用附子是也。如是則表裡陰陽輕重之義昭然矣,豈容混投假借乎!

白話文:

附子氣味非常辛辣,稍微帶點甘苦,氣味濃重但味道較淡,主要往下走,往上走的力量較少,它會直接從下往上走,且走動不停留。它能夠救治體內陽氣衰竭的功效,以及引導虛火回到根源,溫暖經絡使其暢通的能力,是它的優點。不像肉桂,味道辛辣甘甜,性質輕盈向上,又能橫向擴散到體表,竄遍全身經脈。

附子味道辛辣且帶點苦味,所以它專門向下作用,深入體內以拯救陰中之陽,是先天真陰真陽的藥物。肉桂味道甘甜且帶辛辣,所以它既能補益命門,又能向上竄達到體表,拯救陽氣衰竭的狀況,更適合後天氣血營衛方面的需求。因此,如果單純要用溫熱峻補的方式來補養中氣的真陰真陽,以救治體內為主的,可以將附子和肉桂一起使用,或是以人參、白朮為主要藥物,再搭配附子,例如八味丸中桂枝和附子都要用,參附湯、朮附湯、理中湯等,就不要使用肉桂。

如果想要溫養中焦,同時調和氣血,使藥力向外擴散達到體表,以顧護體表為主的,則應以培補氣血的藥物為主要藥物,再單獨使用肉桂作為輔助,例如參耆飲、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等,就不要使用附子。這樣一來,體內體表、陰陽虛實、輕重緩急的用藥原則就非常清楚了,怎麼能隨便混用呢?

2. 白茯苓

生於古松之下,感土木之氣而成,故味甘淡,性平,無毒。入手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陰、陽明經、陽中之陰也。甘能補中,淡能利竅,故為滲濕扶脾、解熱散結、利水補中之要藥。專入脾腎功多。如入補脾藥中,宜不制者,方得淡滲之功,若入補陰藥中,宜人乳拌曬,以減淡滲之勢。

茯神抱木而生,有依守之義,故專入心經,為安種益智健忘卻驚之需,其心木名黃松節,治傷風口眼歪斜,毒風筋攣不語,凡神驚掣,虛而健忘,其所主與伏神大同小異耳。

白茯苓,主胸脅逆氣,腹中痰水,憂恚驚恐,寒熱煩滿,心下結痛,咳逆舌乾,水腫淋結,五勞七傷,安胎氣暖腰膝,生津液健脾驅痰火,益肺利血,滲濕安魂,卻驚開胃厚腸,上以滲脾肺之濕,下以伐肝腎之邪,故為利水燥濕之要藥。入四君,則佐參朮以滲脾家之濕。入六味,則使澤瀉以行腎邪之餘。

赤入心脾小腸,專功瀉熱利水。白者兼補,赤者專瀉。白者入壬癸,赤者之丙丁。茯神專補心經,主恍惚驚悸,恚怒健忘,闢不詳開心智,安魂魄養精神,蓋假松之氣,而津盛發泄於外以成者為茯苓,其內守抱根而生者為茯神,有依附之義,為收斂神氣之用,取靜而能安也。

茯苓皮,本性淡而能滲濕,色黑而象水,故入五皮湯中,以為利水消腫之劑。琥珀亦鬆液精華凝結地中千年而成象,故生於陽而成於陰也,屬陽與金,色赤味甘,肝心脾小腸血分之藥。本性燥而滲濕,故亦和水,辛溫而色赤,故能消瘀,資稟斂澀,故能長肌,成於沖淨,故能定魄。

主治(痘疹合參),茯苓,利水除濕,益氣和中,本為扶脾養胃之藥,但多淡滲走利之功,故於痘瘡灌漿時忌服,恐令水氣下行,外不行漿,內防發渴,惟泄瀉者,水泡者,及收靨時並用之。赤者惟利水瀉熱而不補,如小便多,及汗多陰虛者,所當忌也。

按:茯苓假土之精氣,松之餘氣而成,無中生有得地厚之精,為脾家之要藥。《素問》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肺。調通水道,下輸膀胱。則利水之藥,皆上行而後下降也。潔古謂其上升,東垣謂其下降,各不相皆也。但小便頻多,其源甚異。《經》云:肺氣盛則便數,虛則小便遺,心虛則少氣遺尿,下焦虛則遺尿,胞絡移熱於膀胱則遺尿,膀胱不約為遺,厥陰病則遺尿,所謂肺氣盛者,實熱也。宜茯苓以滲其熱,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

若肺虛心虛,胞絡熱厥陰病,皆虛火也必上熱下寒,所當升陽,膀胱不約,下焦虛者,乃火投於水,水泉不藏,必肢冷脈遲,當用溫熱,皆非茯苓可治,故曰陰虛者,不宜用也。茯神抱根而生,有依守之義,故魂不守舍者用以安之。赤者入丙丁,但主導赤而已。

白話文:

【白茯苓】

白茯苓生長在古老松樹下,吸收了土壤和木材的精氣,因此味道甘淡,性質平和,無毒性。它主要影響手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陰、陽明經等部位,是陽中之陰的藥材。甘味可以補中,淡味可以利尿,所以它被視為滲濕扶脾、解熱散結、利水補中的重要藥物。主要功效集中在脾和腎上。如果在補脾藥中使用,應選擇未經加工的,才能發揮其淡滲的功效;若是在補陰藥中使用,則應用人乳拌曬,以降低其淡滲的作用。

茯神生長在木頭中,具有依附的特性,所以特別對心經有益,可用於安神、增強記憶力、消除健忘、驚嚇等問題。其內部的心木,名為黃松節,可以治療傷風引起的口眼歪斜,以及由毒風引起的筋攣無法說話等症狀。對於神經緊張、抽搐、虛弱健忘等問題,茯神與伏神有相似但也有差異的效果。

白茯苓可以治療胸脅逆氣、腹部積水、憂慮憤怒、驚嚇恐懼、寒熱交錯、心下結痛、咳嗽、口乾、水腫、尿路結石、五勞七傷等症狀,能安胎、暖腰膝、生津液、健脾、祛痰、益肺、利血、滲濕、安魂、去驚、開胃、增厚腸壁。它能夠上部滲透脾肺的濕氣,下部則能去除肝腎的邪氣,因此是利水燥濕的重要藥物。在四君子湯中,它輔助人參和白朮滲透脾臟的濕氣;在六味地黃丸中,它讓澤瀉幫助排出腎臟的邪氣。

紅茯苓進入心、脾、小腸,主要功效是清熱利水。白茯苓兼有補益作用,紅茯苓則專門清熱。白茯苓影響壬癸水,紅茯苓影響丙丁火。茯神專門補心經,可以治療精神恍惚、驚悸、恚怒健忘等症狀,闢除不祥,開啟心智,安撫魂魄,滋養精神。茯苓是藉助松樹的精氣,其津液向外發散形成的;茯神則是內部抱根而生,具有依附的意義,可以用來收斂神氣,達到靜心安神的效果。

茯苓皮本身性質淡,能滲濕,顏色黑,象徵水,因此常用於五皮湯中,作為利水消腫的藥物。琥珀也是由松樹的精華在地下經過千年凝結而成,生於陽而形成於陰,屬於陽性和金屬類,顏色紅,味道甘甜,是肝、心、脾、小腸、血液部分的藥物。它本質燥,能滲濕,因此也能利水。其辛溫且色紅,能消散瘀血,具有收斂作用,能促進肌肉生長,由於它在清淨的環境中形成,能穩定精神。

對於痘疹等疾病,茯苓可以利水除濕、益氣和中,是扶脾養胃的良藥。然而,在痘瘡灌漿階段,因為其淡滲利水的特性,可能會導致水氣下流,外部漿液不流通,內部可能引起口渴,所以應該避免服用。只有在出現腹瀉、水泡,以及痘瘡恢復階段,才會使用。紅茯苓僅有利水清熱作用,而無補益效果,如果小便過多或出汗過多導致陰虛,應避免使用。

根據相關資料,茯苓是由土壤和松樹的精氣共同形成,無中生有,獲得大地的精華,成為補脾的重要藥物。根據《素問》,飲食進入胃部後,精氣會上傳到肺部,調節水分,然後下傳到膀胱,因此利水的藥物通常是先上行再下降。一些學者認為茯苓有助於上行,另一些學者認為它有助於下降,但實際上兩者都不盡然正確。小便頻繁的原因有很多種,《經》提到肺氣旺盛會導致頻尿,肺氣虛弱會導致夜尿,心虛會導致呼吸短促和夜尿,下焦虛弱也會導致夜尿,胞絡移熱至膀胱也會導致夜尿,膀胱失調會導致遺尿,厥陰病也會導致夜尿。肺氣旺盛的情況下,實際上是實熱,宜使用茯苓以滲出熱氣,因此說小便多的人可以使用茯苓來止尿。

然而,如果是肺虛、心虛、胞絡熱或厥陰病,這些都是虛火的表現,通常會伴隨上熱下寒的症狀,此時需要提升陽氣,而不是利尿。如果膀胱失調或下焦虛弱,這是由於火氣投向水中,水泉無法藏住,會導致四肢冰冷、脈搏緩慢,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而非茯苓。因此,對於陰虛的情況,不建議使用茯苓。茯神生長在根部附近,有依附的特性,適合用於治療魂魄不安的情況。紅茯苓影響丙丁火,主要功效是引導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