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全參卷四十 (1)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全參卷四十 (1)
1.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全參卷四十
2. 木部
3. 肉桂
稟天地之陽,兼得乎土金之氣,故味甘、辛、其氣大熱,有小毒,木之補陽者也。氣之薄者桂枝也,氣薄則發泄,故桂枝上行而發表。氣之厚者肉桂也,氣厚則發熱,故肉桂下行而補腎,此大地親上親下之道也。
甘辛大熱,所以益陽,甘入血分,辛能橫走熱則通行,所以添血脈,補命門,理心腹之疾,受寒霍亂轉筋,補氣脈之虛,勞倦內傷不足,暖腰膝,強筋破癥疲止痛,祛風痹骨節掣疼,陰腹內沉寒痼疾,逐營衛風寒,療九種心痛。通月閉經瘀作楚,催難產胞衣不下。陽盛陰虛者忌之。
宜擇形卷如筒,肉色紫潤,其味甜極而兼辛者佳。臨用去皮切破,否則氣味走失,功效便差。並忌火焙,蓋諸香見火,則無功耳。產子官濱,故名官桂。名桂心者,美之之詞,取去盡粗皮近里之極紫極甜者是也。如入補藥,藉其鼓舞藥性者,則入藥同煎;如全仗其行血走竄者,則群藥煎好方入煎一二沸用。
肉桂能墮胎通血脈,下焦寒冷,秋冬腹痛泄奔豚,利水道,溫經暖臟,破血通經,救元陽之痼冷,扶脾胃之虛寒,堅筋骨壯陽道,溫行百藥,腰痛脅痛必需,和血逐瘀痛氣消癰並捷,宣氣血而無壅。利關節而有靈,托癰疽痘毒,能引血成膿,辛能散風,甘能和血,溫能行氣,香能走竄百脈,言乎用者,以木得桂而枯之義也。
氣厚則發熱,入肝走腎,專補命門真火不足,而導火歸元也,故曰桂者圭也,引導陽氣,如執圭以使,至於臨產用以催生,須臾如手推下者,亦補火入肝走腎之力也。其春夏禁服,秋冬宜煎者,言其常也。舍時從症者,處其變也,至於瘧疾人發寒熱不已,用上好刮肉桂,去盡粗皮錢余,瘧將發時,預口中噙之,則寒退熱減,神爽思食,而愈可見其補真火,散陰寒之神功矣。
桂枝味薄體輕,上行頭目,橫行手臂,調營衛和肌表,止煩出汗,疏邪散風,內理心腹之痛,外解皮膚之寒,直行而為奔豚之嚮導,以經走膀胱也。有汗能止,無汗能發者,以其能調和營衛,邪不容而開合得也。麻黃,桂枝本皆辛甘發散,但麻黃遍徹皮毛,專於發汗而寒邪散,桂枝調和營衛,善於解肌而風邪散,所謂氣薄則發泄者是也。
主治(痘疹合參),能和營衛,能圍肌表,卻風邪而實腠理,氣虛之痘,賴以鼓舞,藥性上行,通調百脈,引參耆以達肌表,托痘毒癰疽,能引血成膿,制肝補脾,調和氣血,凡泄瀉寒戰,痘白虛寒者並且如實熱痘症,並痘後作瘡,皆不可用也。
桂枝氣薄上行而發,夫又能橫行手臂。凡初起重感風寒,並在秋冬之時及手足瘡不起發者宜用。若痰多咳嗽,咽痛音啞,血燥血熱,及血崩孕婦並宜禁之。
張按:桂附二味,雖具辛熱補陽。然古哲立方,有二味並用者。有用桂不用附者,有用附不用桂者,應有成見,針線相對,毫難互借混投。今人勿究其微,但以其性辛溫,或桂或附,任意取用,殊不知肉桂味甘而辛,氣香而竄,可上可下,可橫可直、可表可里,可補可瀉,善通百脈,和暢諸經,鼓舞氣血,故健行流走之效雖捷,但性專走泄,而溫中救里之力難長,未免進亦銳退亦速也。
白話文:
肉桂稟承天地間的陽氣,同時又具有土和金的氣息,所以味道甘甜、辛辣,氣味非常熱,帶有微小的毒性,是木類藥材中用來補充陽氣的。氣味較輕薄的是桂枝,氣味輕薄則容易發散,所以桂枝能往上走,用來發散體表的風寒。氣味較濃厚的是肉桂,氣味濃厚則容易產生熱能,所以肉桂能往下走,用來補腎,這就是大自然中,氣向上和向下運行的道理。
肉桂味甘、辛,性大熱,因此能增益陽氣。甘味能進入血液,辛味能橫向走竄,熱性則能使氣血暢通,因此能增添血脈、補充命門之火,治療心腹的疾病。能治療因為受寒而引起的霍亂、抽筋,能補益虛弱的氣血,治療因勞累、內傷導致的不足。能溫暖腰膝,強壯筋骨,破除體內的瘀積,止住疼痛,祛除風濕痹痛,骨節的牽扯疼痛。能治療腹內深沉的寒冷舊疾,驅散營衛中的風寒,治療各種心痛。能疏通月經閉塞、經血瘀滯引起的疼痛,催促難產和幫助胎盤順利排出。陽氣過盛、陰液不足的人要避免使用。
好的肉桂應該選擇外形捲曲如筒狀,肉色呈現紫潤,味道非常甜且帶有辛辣的。使用時要去皮並切開,否則氣味容易散失,藥效就會變差。同時也要避免用火烘烤,因為各種芳香類的藥材遇到火,就會失去功效。肉桂產於南方沿海地區,所以又被稱為官桂。被稱為桂心的,是讚美之詞,指的是去除粗皮後,最內層呈現深紫色、味道極甜的部分。如果用在補藥中,是藉助它來鼓舞藥性的,就可以和其他藥材一同煎煮;如果完全是仰仗它來活血、走竄的功效,則應該在其他藥材煎好後,再放入煎煮一兩次即可。
肉桂能墮胎,能疏通血脈。可以治療下焦寒冷,秋冬時節的腹痛、泄瀉、奔豚(一種腹部氣體上衝的疾病),能利小便,溫暖經絡和內臟,破除瘀血,疏通經絡,救治元陽虛冷的疾病,扶助脾胃的虛寒,堅固筋骨、強壯陽道,能溫熱地引導各種藥物發揮作用。腰痛、脅痛等疾病必須用到肉桂。能調和血液,驅除瘀血,消腫止痛,迅速消除癰瘡,宣通氣血,且不會造成壅塞。能使關節靈活,能托舉癰疽、痘瘡的毒素,能引導氣血化膿。辛味能散風,甘味能和血,溫性可行氣,香氣能走竄於全身經脈。說到肉桂的運用,是以木材得到肉桂後會枯萎的道理來比喻的。
氣味濃厚則能發熱,進入肝經和腎經,專門補充命門真火不足,並引導火歸於命門,所以說桂就是圭,具有引導陽氣的作用,就像拿著圭玉來使用,至於臨產時用它來催生,能很快使胎兒娩出,就像用手推動一樣,這也是它補充火氣、進入肝腎的功效。肉桂在春夏兩季應避免服用,秋冬兩季適合煎服,說的是一般情況。如果遇到特殊情況,需要根據具體病症來靈活應用。至於瘧疾病人發寒發熱不止的情況,可以用上好的肉桂刮去粗皮,取少量含在口中,等到瘧疾快要發作時,這樣就能使寒氣消退,熱氣減弱,精神清爽,想吃東西,這就能看到它補充真火、驅散陰寒的神奇功效。
桂枝氣味輕薄、質地輕,可以往上走,作用於頭部和眼睛,橫向作用於手臂,能調理營衛、調和肌表,止住煩躁和出汗,疏散體表邪氣、驅散風邪,對內能治療心腹疼痛,對外能解除皮膚的寒冷。能直接下行,作為奔豚的引導藥,作用於膀胱經。有汗時能止汗,無汗時能發汗,這是因為它能調和營衛,使邪氣無法容身,從而使肌膚的開合功能恢復正常。麻黃和桂枝,都是辛甘發散的藥材,但麻黃能遍達皮膚毛孔,專門用來發汗,使寒邪散去;而桂枝能調和營衛,擅長於解除肌肉的風邪,這就是所謂的氣味輕薄則容易發散的道理。
(關於痘疹的參考意見)能調和營衛,能圍繞肌表,抵禦風邪而使肌膚緊密。氣虛的痘疹,要依賴它來鼓舞氣血,使其藥性上行,疏通全身經脈,引導人參、黃耆等藥材到達肌表,托起痘瘡、癰疽的毒素,能引導氣血化膿。能制約肝臟,補益脾臟,調和氣血。凡是泄瀉、寒顫、痘疹顏色發白且屬於虛寒的症狀,都可以使用肉桂。但是像屬於實熱的痘症,以及痘疹痊癒後出現瘡瘍的情況,都不能使用肉桂。
桂枝氣味輕薄,往上走能發散邪氣,又能橫向作用於手臂。凡是剛開始患上嚴重的風寒感冒,以及在秋冬時節或手足的瘡瘍難以發作時,都適合使用桂枝。但如果痰多咳嗽、咽喉疼痛、聲音嘶啞、血燥血熱、血崩以及孕婦,都應避免使用。
張氏的按語:桂枝和附子這兩種藥材,雖然都具有辛熱、補陽的功效,但是古代醫家在擬定處方時,有將兩味藥並用的,有使用桂枝而不使用附子的,也有使用附子而不使用桂枝的,應該是有其各自的道理,兩者之間不能互相替代或混淆使用。現在的人不深入研究這些細微的差別,只是因為它們的藥性都是辛溫的,就隨意選擇桂枝或附子來使用,卻不知道肉桂味道甘甜而辛辣,氣味芳香且能竄行,可以往上也可以往下,可以橫向也可以直行,可以作用於體表也可以作用於體內,可以補益也可以瀉泄,能疏通全身經脈,調暢各經氣血,鼓舞氣血運行,所以雖然它使氣血運行流動的效果迅速,但是它專門走竄、疏泄,溫中救里的作用難以持久,難免會出現進展迅速,但退的也快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