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肝通聖散中加入當歸尾,主要是利用其「引血下行」的特性,達到疏肝瀉熱、涼血解毒的效果。
當歸尾性涼,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的功效。由於瀉肝通聖散旨在治療肝火旺盛、濕熱內蘊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便祕等症狀,因此加入當歸尾,可引導藥效向下,將肝火引導至下焦,起到清熱瀉火、通便排毒的作用,同時也能涼血解毒,緩解目赤腫痛等症狀。
瀉肝通聖散方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善於清熱瀉火,尤其對於肝膽濕熱、脾胃鬱熱引起的便祕、腹痛、口苦口乾等症狀有顯著療效。瀉肝通聖散以其清熱瀉火之性,配合其他藥物,疏肝理氣,通腑泄熱,以達到治療目地。
- 燥濕解毒: 黃芩具有燥濕解毒之功,能有效清除體內濕熱,並能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瀉肝通聖散方中,黃芩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清熱解毒,燥濕止瀉,對治療濕熱蘊結,內外兼治。
瀉肝通聖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痙之功效。瀉肝通聖散主治肝膽濕熱、脾胃蘊熱,而白僵蠶能清熱解毒,同時也能緩解因濕熱上擾所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
- 疏肝理氣,化痰止咳:白僵蠶還具有疏肝理氣、化痰止咳之功效。瀉肝通聖散中,白僵蠶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起到疏肝理氣、化解痰濕的作用,改善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狀。
瀉肝通聖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作用:
- 瀉火通便: 大黃為苦寒之性,入肝膽經,能瀉肝火、清熱解毒,並促進腸道蠕動,使積滯之物得以排出。瀉肝通聖散用於肝火旺盛、熱毒內盛,導致的便祕、口苦、目赤等症,大黃正是起到清熱瀉火、通便排毒的作用。
- 清熱解毒: 大黃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壅滯而引起的癰腫疔瘡、腸癰等症,大黃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瀉肝通聖散中,大黃與其他藥物配伍,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功效。
瀉肝通聖散中加入赤芍,主要是為了發揮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赤芍味苦、微寒,歸肝、心包經。其性寒涼,可清熱涼血,尤其適用於肝經實熱引起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另一方面,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因肝鬱氣滯而引起的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等症狀。
因此,在瀉肝通聖散中加入赤芍,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活血化瘀,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瀉肝火、通腸腑、消腫止痛的功效。
瀉肝通聖散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在於:
- 宣肺利咽,開宣上焦: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宣上焦的作用。瀉肝通聖散主治肝火犯肺、熱邪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胸悶氣短等症,桔梗可宣散肺氣,利咽消腫,使氣機通暢,改善呼吸道症狀。
- 利氣消痰,助藥下行: 桔梗具利氣消痰之效,可助藥物下行,使藥力更有效地達至病所,並使積痰消散,進一步改善肺熱壅盛的病症。
瀉肝通聖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方中藥材多性寒,如大黃、芒硝等,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經,能緩和藥性,保護脾胃不受寒涼之邪侵襲。
- 增強療效: 甘草能解藥毒,並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方中柴胡、黃芩等清熱瀉火,甘草能輔助其清熱解毒,使藥效更顯著。此外,甘草還能增強黃芪等藥材的補氣作用,使方劑更趨完善。
綜上所述,甘草在瀉肝通聖散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瀉肝通聖散中含有石膏,其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瀉肝通聖散以瀉火解毒為主,石膏可有效清泄肝膽之火,解除肝經鬱熱所致的煩躁、口苦、目赤等症狀。
- 涼血止血:石膏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緩解肝火上炎導致的出血症狀。瀉肝通聖散常用於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吐血、衄血、目赤腫痛等病症,石膏的涼血止血功效能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瀉肝通聖散中包含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瀉肝通聖散主要用於治療肝火熾盛,濕熱內蘊所致的便祕、口苦、尿赤等症狀。芒硝能清熱瀉火,通利大腸,有助於緩解便祕,清除體內積熱。
- 引藥下行:芒硝質地潤滑,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使其藥力更好地發揮。瀉肝通聖散中含有許多苦寒之藥,芒硝能引導這些藥物下達腸道,促進其藥效發揮,達到清熱瀉火、通便解毒的目的。
瀉肝通聖散方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導滯之效。方中因肝氣鬱結,導致氣機阻滯,脾胃失和,故以枳殼疏肝理氣,以助肝氣順暢,脾胃運化正常。
- 行氣通便:枳殼亦能行氣通便,對於肝氣鬱結導致的便祕,枳殼可助其通便排毒,緩解便祕症狀,使肝氣更易疏泄。
因此,枳殼在瀉肝通聖散中發揮疏肝理氣、行氣通便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方劑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之症。
瀉肝通聖散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瀉火解毒: 黃柏性寒,味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之效。方中以黃柏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如梔子、連翹等,共同發揮清瀉肝膽實火,解毒散結之功,適用於肝膽濕熱、火毒熾盛之證。
- 利濕退黃: 黃柏兼具利濕退黃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熱黃疸、濕疹、瘡瘍等疾病。方中以黃柏配伍其他利濕藥,如滑石、澤瀉等,共同發揮利濕退黃,消腫止痛之效。
瀉肝通聖散中包含升麻,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升麻性微寒,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瀉肝通聖散主治肝火熾盛,熱毒壅盛所致的便祕、口苦、目赤、頭脹痛等症,升麻可清熱解毒,疏散肝經鬱熱,輔助其他藥物達到瀉火通便之效。
- 升陽舉陷,提氣升陽: 升麻還具有一定的升陽舉陷、提氣升陽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氣虛乏力、頭昏眼花等症狀。瀉肝通聖散中常配伍其他清熱瀉火藥物,升麻的升陽作用可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正氣。
瀉肝通聖散中包含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疏散肝火:葛根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升陽解表、透疹止痛的功效。方中肝火上炎,熱毒熾盛,葛根可清熱解毒,疏散肝火,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
- 升陽解表,祛風止痛:葛根亦可升陽解表,祛風止痛。方中伴有風邪外襲、氣機不暢,葛根可升陽解表,促進氣血運行,配合其他藥物,達到疏風散寒、止痛消腫之效。
總之,葛根在瀉肝通聖散中,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升陽解表,配合其他藥物,可達到多重功效,治療肝火上炎、風邪外襲等病症。
瀉肝通聖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散風熱,止痛止癢: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肺經,具有疏散風邪、止痛止癢的作用。瀉肝通聖散主治肝火旺盛,鬱熱上蒸所致的頭痛、目赤、咽痛、口苦、便祕等症狀。防風可疏散肝經鬱熱,緩解頭痛、目赤等症狀,同時也能止癢,減少肝火上炎引發的皮膚不適。
二、 引導藥力下行: 防風能引藥力下行,將肝經鬱熱引導至下焦,有助於瀉火通便,消解熱毒。瀉肝通聖散中含有大量苦寒藥物,防風可輔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避免寒涼之性過於猛烈,造成脾胃虛寒等副作用。
瀉肝通聖散方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解表清熱: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清熱之功效。瀉肝通聖散用於治療肝火上炎、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症狀,荊芥可協助疏散表邪,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 散結消腫,止痛止癢: 荊芥還具有散結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瀉肝通聖散除了清熱解毒外,也常用於治療痤瘡、溼疹等皮膚病,荊芥可配合其他藥物消散皮膚炎症,減輕疼痛瘙癢。
瀉肝通聖散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龍膽草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方劑中以大黃、黃芩等藥瀉火解毒,而龍膽草則可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功,並能解毒消炎,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
- 疏肝利膽:龍膽草亦能疏肝利膽,通暢肝膽氣機,對於肝膽濕熱、膽汁鬱積所致的脅肋脹痛、口苦泛酸、黃疸等症,具有較好的療效。與方劑中的柴胡、枳殼等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疏肝解鬱,利膽退黃。
瀉肝通聖散中加入生薑,是為了緩和藥性和增強療效。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嘔、解表散寒、止咳化痰等功效。
- 緩和藥性:方中包含多味寒涼之藥,生薑可以緩解其寒性, 防止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 增強療效:生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利用,提高藥效。
此外,生薑還能協調藥物之間的配伍, 使藥效更趨於平衡。
主治功效
瀉肝通聖散,方藥組成包括:甘草、生薑、赤芍、大黃、防風、葛根、黃柏、黃芩、白僵蠶、桔梗、荊芥、龍膽草、芒硝、升麻、石膏、枳殼。主治功效為治療風熱喉證剛開始發作時,牙關緊閉,頭部和臉部腫脹,吞嚥困難,怕冷發熱,長出頂蛾、雙單蛾。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葛根具有多種功效,包括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等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白僵蠶性辛、寒,入肝、肺經,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等功效。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龍膽草性大苦大寒,具有清熱燥濕與清熱瀉火的功效。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歸尾4分,黃芩7分,僵蠶5分,大黃生2錢,熟2錢,赤芍5分,桔梗1錢,甘草5分,石膏2錢,芒消1錢,枳殼7分,黃柏7分,升麻3分,葛根4分,防風4分,荊芥4分,膽草4分,生薑1片。
水一碗,煎七分,空心溫服。令瀉為度,不瀉再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肝通聖散具有瀉火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在服用瀉肝通聖散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服用瀉肝通聖散前,應先諮詢醫生,了解自身的體質,並根據醫生的建議服用。
- 服用瀉肝通聖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 服用瀉肝通聖散期間,應多喝水,以保持大便通暢。
- 服用瀉肝通聖散期間,如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肝通聖散, 出處:《喉科秘訣》卷上。 組成:歸尾4分,黃芩7分,僵蠶5分,大黃生2錢,熟2錢,赤芍5分,桔梗1錢,甘草5分,石膏2錢,芒消1錢,枳殼7分,黃柏7分,升麻3分,葛根4分,防風4分,荊芥4分,膽草4分,生薑1片。 主治:風熱喉證初起,牙關強閉,頭面則腫,咽津則礙,憎寒壯熱,生發頂蛾、雙單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