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精散

通精散

TONG J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肝經 15%
胃經 12%
心經 12%
脾經 11%
大腸經 6%
膀胱經 4%
膽經 4%
腎經 4%
小腸經 4%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腎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精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利經絡: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方中若有風寒阻滯經絡,導致精血運行不暢,則防風可發揮疏散風寒、通利經絡的作用,促進精血運行,達到通精止痛之效。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防風與其他藥物相配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提升藥效。例如,與川芎、羌活等藥物配伍,可加強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進一步改善精血運行,達到治療目的。

通精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溫,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通精散主治精血虧虛,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頭昏眼花、耳鳴目眩等症,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緩解頭痛、頭暈等症狀。
  2. 引導藥力上行: 川芎具有上行之性,可以引導藥力上行,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頭部,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緩解腦部疾病。

因此,川芎在通精散中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引導藥力上行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通精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養血滋陰: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滋陰的功效。方中加入當歸,可補益心血,改善氣血循環,緩解因氣血虧虛、經絡瘀阻所致的頭暈、頭痛、耳鳴等症狀,同時滋養腎陰,有助於改善精血不足、腰膝痠軟等問題。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通精散中多用辛溫燥烈之藥,易耗傷津液。當歸性溫和,可緩解燥烈之性,防止藥物過於峻猛,同時又可補血滋陰,避免藥物傷陰。因此,當歸的加入可以調和藥性,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同時保護患者的正氣。

通精散方中含有赤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涼血止痛: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赤芍,可有效緩解因精血不足或瘀血阻滯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膝痠軟等症狀。
  2. 活血化瘀:赤芍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精血虧虛或瘀血阻滯,赤芍能起到一定的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使精血運行通暢,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劑[養氣鎮心丹]的組成中,包含硃砂。硃砂含有硫化汞,具有毒性,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損害。雖然硃砂在古代醫療中有其應用,但其毒性問題已被現代醫學所認識。使用硃砂可能引發腎臟和神經系統問題,因此應避免在方劑中使用,選擇更安全的藥材以確保患者健康。

通精散中的芒硝,是一種具有潤燥、通便作用的中藥。它含有豐富的硫酸鈉,能夠有效地軟化腸道內容物,促進排便。因此,在通精散這一方劑中,芒硝主要用於通便、疏通經絡,以幫助改善便秘問題。芒硝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通便效果,讓經絡的運行更加暢通,有助於減輕由便秘引起的不適感。

通精散中的沙苑子,有著強健腰膝、補益肝腎的功效。沙苑子能夠補益肝腎,提升精氣,對於腰膝酸軟、神經衰弱等症狀有顯著的療效。在方劑中加入沙苑子,可以幫助改善因肝腎不足而引起的經絡不通或精氣不足問題,增強通精散的綜合療效,從而達到調和全身經絡的效果。

通精散方劑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通精散主治熱病煩躁、神志不清、口渴引飲等症狀,而石膏可有效清解體內熱邪,達到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作用,緩解患者的煩躁不安。
  • 止咳化痰:石膏還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尤其對於熱痰咳嗽,效果顯著。通精散中也常加入其他止咳化痰的藥材,石膏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緩解咳嗽症狀。

通精散方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之效。方中若出現熱毒、濕邪等病理因素,黃芩可有效清熱解毒,並抑制濕邪的蔓延,進而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黃芩還可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藥效,如與黃連、梔子等藥物合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效;與白朮、茯苓等藥物合用,可增強燥濕止瀉之效。因此,黃芩的加入,對於通精散的整體功效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精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可緩解其他藥材的毒性或烈性,使藥性更平和,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避免藥物對人體產生副作用。
  2. 增強療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與桂枝配伍,能增強桂枝的解表作用;與黃芪配伍,能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通精散方劑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通精散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桔梗能宣肺利咽,使氣機通暢,痰液易於排出,達到緩解咽喉不適的作用。
  2. 利氣通絡:桔梗還具有利氣通絡的作用,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咽喉部位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達到治療咽喉腫痛的效果。

通精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心瀉火、燥濕解毒之效。通精散常用於治療因心火亢盛、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乾舌燥、小便赤澀等症,黃連可清熱瀉火,降肝火,改善眼部及泌尿系統的症狀。
  2. 抑制炎症: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進一步消炎止痛,促進眼部及泌尿系統的炎症消退,達到治療目的。

通精散中包含羌活,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通精散多用於治療寒濕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羌活可有效疏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二、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通精散中其他藥物如杜仲、牛膝等,也具有補腎壯腰、強筋健骨的功效。羌活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相互協同,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通精散中的滑石,具有清熱利尿的作用。滑石可以促使體內多餘的水分和熱量排出體外,有助於緩解因濕熱引起的經絡阻滯。使用滑石能夠減少經絡中的水腫,促進正常的經血循環,從而提高通精散在調理經絡和改善不適症狀方面的效果。

通精散方中加入荊芥,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利經絡: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透疹之效。通精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等症狀,而荊芥可有效驅散風寒,暢通經絡,改善上述症狀。

2. 祛風止癢,止痛消腫: 荊芥亦具祛風止癢之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疹瘙癢、皮膚紅腫等。通精散中常加入荊芥,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溼邪侵襲所致的局部疼痛、腫脹。

綜上所述,荊芥在通精散方中發揮疏散風寒、通利經絡、祛風止癢等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相關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精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睑生偷針(針眼,即現代所謂麥粒腫)。
古代醫家認為「偷針」多因風熱鬱結於眼睑,或脾胃積熱上攻所致。此方以清熱解毒、疏風散結為主,用於眼睑紅腫熱痛、硬結化膿等症狀,符合中醫「熱毒壅滯」的病理特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瀉火藥組

  • 黃連、黃芩、石膏:清上焦熱毒,尤善瀉脾胃積熱(《蘭室秘藏》云「胃火上衝」可致眼疾)。
  • 大黃、芒消、牙消:通腑瀉下,導火熱下行(「熱從下泄」以減輕眼睑鬱熱)。

2. 疏風解表藥組

  • 防風、荊芥、羌活:祛風散邪,解除表鬱(風熱外襲初期,需開表透邪)。
  • 蒺藜:專入肝經,散風明目(《本草求真》稱其「宣散肝經風邪」)。

3. 活血消腫藥組

  • 當歸、赤芍、川芎:活血化瘀,散結消腫(眼睑紅腫屬氣血壅滯,需活血以助散結)。
  • 滑石:清熱利濕,助熱從小便出(濕熱交蒸時適用)。

4. 調和藥組

  • 桔梗:載藥上行,引諸藥至頭目(《珍珠囊》謂其「為肺部引經」)。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峻烈之性。
  • 生薑:辛散和胃,反佐寒涼藥以防傷胃。

整體方義與治療邏輯

此方結合「清熱瀉火、疏風透表、活血散結」三法:

  1. 風熱外襲階段:以防風、荊芥等散風解表,阻外邪內傳。
  2. 熱毒壅盛階段:以黃連、大黃等直折火勢,配合芒消通腑瀉熱,符合「釜底抽薪」之法。
  3. 氣血瘀滯階段:以當歸、赤芍活血,防止熱毒凝結成腫。
    全方通過多途徑(表裡分消、氣血同治)針對「風熱上攻→熱毒結聚→氣血瘀滯」的病機鏈條,體現中醫「標本兼治」思維。

補充:與現代醫學對應觀點

麥粒腫多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相關,方中黃連、黃芩具抗菌作用;大黃、芒消可減輕局部炎症反應;活血藥則改善微循環,促進腫脹消退。此方組合與現代「抗感染+抗炎+促進吸收」的治療邏輯暗合。

傳統服藥法


防風、川芎、當歸、赤芍藥、大黃、芒消、蒺藜、石膏、黃芩、甘草、桔梗、牙消、黃連、羌活、滑石、荊芥。
加薑3片,煎,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通精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防風、川芎、當歸、赤芍藥、大黃、芒消、蒺藜、石膏、黃芩、甘草、桔梗、牙消、黃連、羌活、滑石、荊芥。 主治:瞼生偷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