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胎丸

BAO TA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脾經 17%
心經 13%
肺經 12%
腎經 11%
胃經 11%
大腸經 7%
膽經 3%
三焦經 1%
心包經 1%
膀胱經 1%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保胎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由於熟地黃具有以下功效:

  •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能滋陰補血,改善因血虛所致的胎兒不安、孕婦疲乏、腰膝酸軟等症狀。
  • 固腎安胎: 熟地黃能補腎固精,改善腎氣虛弱導致的滑胎、胎動不安等問題。

因此,熟地黃在保胎丸中起着滋陰補血、固腎安胎的作用,對於改善孕婦體質、穩定胎兒狀態具有重要的意義。

保胎丸中加入砂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止嘔安胎: 砂仁性溫味辛,具有理氣和胃、止嘔安胎的功效。孕婦懷孕初期常有妊娠反應,如噁心嘔吐,影響胎兒的營養吸收。砂仁能溫胃散寒,消解孕婦體內的寒氣,緩解噁心嘔吐,達到安胎的效果。
  2. 促進消化: 砂仁能促進腸胃蠕動,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吸收。孕婦懷孕後,飲食結構和口味會發生改變,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現象。砂仁的加入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為胎兒提供充足的營養。

保胎丸中加入黃耆,是基於其補氣固本、益氣養血的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效。孕期女性常因氣血不足,容易出現胎氣不穩、胎動不安、早產等情況。黃耆能補益中氣,固護胎氣,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助於胎兒的正常發育,避免早產和流產。同時,黃耆還有補血作用,能改善孕婦因氣血不足導致的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保胎丸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固攝胎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懷孕期間,脾胃虛弱,容易出現氣血不足、胎氣不固等問題,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能力,使母體氣血充盈,從而更好地滋養胎兒,固攝胎氣,防止流產。
  2. 補氣固腎,安胎止嘔: 白朮還有補氣固腎的作用,可改善孕婦腎氣虛弱、胎氣不穩的現象,有效防止流產。此外,白朮還能安胎止嘔,緩解孕婦孕期常見的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提高孕婦的生活質量。

保胎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養血柔肝: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可滋養肝血,緩解肝氣鬱結,使肝臟機能正常運作,穩定胎兒的生長環境。
  2. 緩解腹痛: 白芍能緩解腹痛,特別是因氣血不足或肝氣鬱結引起的腹痛,有助於維持孕婦的穩定狀態,避免因腹痛而影響胎兒。
  3. 安胎止瀉: 白芍還具安胎止瀉的作用,能穩定胎兒,防止胎兒滑落,同時可緩解孕期常見的腹瀉症狀。

總之,白芍在保胎丸中發揮著養血柔肝、緩解腹痛、安胎止瀉等重要作用,為孕婦提供良好的身體狀態,促進胎兒的健康成長。

保胎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功效:

  1. 補血活血,滋養胎兒: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懷孕期間,孕婦容易出現血虛、氣血不足,導致胎兒發育不良。當歸能補血養血,促進血液循環,為胎兒提供充足的營養,有助於胎兒健康成長。
  2. 調和氣血,安胎止孕: 當歸能調和氣血,改善孕婦氣血失調引起的胎動不安、小腹墜脹等症狀。此外,當歸還能溫經止痛,緩解孕婦因血虛引起的腰痠背痛等症狀,有助於安胎保胎。

保胎丸中的醋艾炭,是採用艾葉經醋淬煉後製成的炭。其加入方劑的原因主要有二:

  1. 溫陽止血: 艾葉本身具有溫經止血、安胎的作用,經醋淬煉後,藥性更為溫和,更易於溫暖子宮,止住胎漏之血。醋的酸性可以增強艾葉的止血效果,而炭化後則可以增強其止血和止痛的效果。
  2. 收斂固澀: 醋艾炭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起到固胎止孕的作用,防止胎兒滑脫,進一步穩定胎氣,避免流產。

總而言之,醋艾炭在保胎丸中,既能溫暖子宮,止血安胎,又能收斂固澀,穩定胎氣,是保胎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保胎丸中加入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胎: 菟絲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固精縮尿、安胎止漏的功效。對於因腎虛精虧、胎氣不固而導致的胎動不安、小腹墜脹、妊娠期腰痠乏力等症狀,菟絲子能起到滋補腎氣、固攝胎兒的作用,進而達到保胎的效果。
  2. 養血益氣: 菟絲子亦能補益氣血,對於氣血不足、胎兒發育不良的孕婦,可起到滋補氣血、促進胎兒生長發育的作用,從而達到保胎的目的。

保胎丸中加入桑寄生,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固胎止漏: 桑寄生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精血、固胎元之效。對於孕婦胎氣虛弱、胎動不安、先兆流產等症狀,桑寄生可以起到固胎止漏的作用,避免胎兒滑脫。
  2. 安胎養血: 桑寄生亦能補益氣血,滋養胎兒,使母體氣血充盈,胎兒穩固成長。對於孕婦氣血不足、胎兒發育遲緩等狀況,桑寄生能起到安胎養血的功效,促進胎兒健康發育。

因此,保胎丸中加入桑寄生,可以有效地幫助孕婦固胎安胎,確保胎兒安全成長。

保胎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懷孕期間,由於氣血運行受阻,容易出現血瘀症狀,導致腹痛、胎動不安等。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特性,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情況,緩解腹痛,穩定胎兒。

此外,川芎還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腰痠背痛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改善效果。

因此,保胎丸中加入川芎,有助於改善血瘀,緩解孕期常見的疼痛症狀,穩定胎兒狀況,起到保胎的作用。

保胎丸中加入枳殼,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枳殼味苦酸,性微寒,入脾、胃經,具有理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懷孕期間,由於體內激素變化,容易出現氣滯血瘀、消化不良等問題,導致胎兒不安穩。

枳殼的加入,可以幫助理氣消積,疏通氣血運行,緩解孕婦的消化不良症狀,減少胎兒受到的影響。同時,枳殼也具有一定的安胎作用,能幫助穩定胎兒在母體中的狀態,降低流產風險。

因此,保胎丸中加入枳殼,並非無的放矢,而是經過古人長期臨牀經驗總結,旨在通過理氣消積,達到安胎的目的。

保胎丸中添加厚朴,主要是為了化濕止嘔、理氣降逆。孕婦懷孕初期,容易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妊娠反應,這與脾胃濕阻、氣機不暢有關。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之功效。

厚朴能消解脾胃濕氣緩解孕婦噁心嘔吐,同時理氣降逆,使胃氣下降,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振。此外,厚朴還有安胎的作用,能穩定胎氣,減少流產風險。因此,厚朴作為保胎丸的組成成分,對於孕婦的妊娠反應和胎兒的健康都有一定的益處。

保胎丸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是利用其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懷孕期間,孕婦體質較為虛弱,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導致咳嗽、痰多等症狀。川貝母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孕婦咳嗽,保護胎兒免受病邪侵害。此外,川貝母性寒,能清熱降火,緩解孕婦因體內熱氣導致的燥熱、口渴等不適。因此,保胎丸中加入川貝母,可以有效保護孕婦和胎兒的健康。

保胎丸中加入荊芥,乍看之下令人不解,因為荊芥性辛溫,有疏散風熱、解表發汗之效,與保胎安胎的藥性似乎背道而馳。但實際上,古人認為,妊娠期間,若體質虛弱、氣血不足,容易受風寒侵襲,導致胎兒不穩。而荊芥能散寒止痛、溫經活血,對於妊娠期間因受寒導致的胎動不安、小腹冷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保胎丸中加入適量的荊芥,可以起到溫陽散寒、固攝胎兒的作用,幫助孕婦順利懷孕。

保胎丸中加入羌活,看似與保胎功效無直接關係,實則暗藏玄機。羌活性溫,能散寒止痛,尤其針對妊娠初期因寒凝血瘀導致的腹痛、腰痠等症狀,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此外,羌活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子宮供血,為胎兒提供更充足的營養。同時,其具有抗炎作用,可減輕妊娠期間可能發生的炎症反應,有助於孕婦維持良好狀態,進而確保胎兒健康成長。

保胎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緩解妊娠不適: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益氣補中之功效。懷孕期間,許多孕婦會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甘草能緩解這些不適,幫助孕婦維持正常飲食,有利於胎兒發育。
  2. 增強藥效: 甘草作為「藥王」,具有協調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它能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相互作用,使藥效發揮更佳,達到更好的保胎效果。此外,甘草還能減輕其他藥材的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保胎丸中包含黃芩,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孕婦胎氣不穩,容易出現胎動不安、陰虛火旺等症狀。黃芩性寒,能清熱瀉火,降肝火,安胎氣。同時,黃芩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能有效改善孕婦因血熱引起的出血症狀,如先兆流產、胎盤早剝等。

因此,保胎丸中加入黃芩,可以有效地清熱安胎,涼血止血,穩定胎兒狀態,達到保胎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保胎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多部古籍醫書的記載,保胎丸主要針對妊娠期間因氣血虛弱、衝任虧虛、脾腎不足等原因引起的胎動不安、腰痠腹痛、屢次小產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1. 氣血虧虛,衝任不固: 多本醫書皆指出,胎孕不穩與氣血不足、衝任經脈虛弱密切相關。《絳囊撮要》及《濟陰綱目》認為,胎孕三月後易墮,與「中衝脈」受損有關,而「中衝脈」即陽明胃經,負責供應胎孕養分。若氣血虧虛,則提攝無力,胎元不固,導致滑胎。

    • 對應藥理: 保胎丸多以補氣養血藥為主,如黃耆、白朮、當歸、熟地等,以補益氣血,充養衝任,使胎元得以固攝。
  2. 脾腎虛弱,肝火內熾: 《幼幼集成》提到,多次墮胎者多因脾腎虛弱,加上性格偏頗、暴怒,導致肝氣鬱結,肝血不足,血虛生熱,火灼子宮。亦有恣情縱慾,損傷胎元,皆會造成胎漏甚至墮胎。《濟生集》也強調,安胎不應一味使用香砂芎艾等溫熱之品,反會助長熱邪,加速胎漏。

    • 對應藥理: 保胎丸中常配伍白芍以平肝止痛,條芩清肝火而涼血;同時兼顧脾腎,佐以杜仲、續斷等藥以補腎強腰,固攝胎元。
  3. 衝脈受損,胎元失養: 《絳囊撮要》及《濟陰綱目》均指出,墮胎與中衝脈(陽明胃經)損傷有關。此脈為胎孕供應養分之重要通道,若因飲食不節、情志不暢等原因損傷,則胎失所養,易致墮胎。

    • 對應藥理: 保胎丸通過補益氣血、健脾和胃,以調養陽明胃經,使衝脈充盈,胎元得養。
  4. 虛則補之,熱則清之: 從諸多醫案可以看出,保胎丸的組方并非一成不變,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用藥。對素體虛弱者,酌情加人參以大補元氣;若兼有虛熱,則加入清熱涼血之品;對於體質躁熱者,加大清肝火藥的用量。《濟生集》更強調,應區分虛熱輕重,並在胎孕早期開始服用,以預防滑胎。

綜合而言,「保胎丸」的治療思想 著重於補益氣血、調和陰陽、健脾益腎、清熱涼血,通過多方面調整,使孕婦體內氣血充盈,衝任堅固,脾腎強健,胎元得養,從而達到安胎保胎的目的。

總結: 保胎丸並非單純的安胎之劑,而是通過整體調理,改善孕婦體質,提高胎元固攝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滑胎之患。其組方靈活,可根據不同情況加減用藥,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5錢,白朮4兩,黃芩2兩,杜仲1兩5錢(鹽酒炒,另研),當歸2兩,續斷1兩5錢(酒浸),熟地黃1兩(酒浸蒸),陳皮1兩,香附子1兩(童便浸)。
補氣養血安胎。
上藥各為細末,糯米飯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70丸,空心白湯送下。
妊娠過七個月後,不必再服。《胎產護生篇》有山藥,無人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服用本方劑前,應先諮詢醫生。
  • 本方劑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劑有溫熱作用,孕婦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貧血雷諾氏綜合症前列腺炎胰臟炎神經性厭食症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腎絲球腎炎腰痛暈眩心悸

相同名稱方劑


保胎丸, 出處:《達生編》卷下。 組成:淮山藥4兩(炒),杜仲3兩(鹽水炒),續斷2兩(酒炒)。 主治:胎欲墮落,慣小産者。

保胎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濟南方)。 組成:茯苓4兩,熟地4兩,黃耆4兩,艾炭4兩,白朮4兩,白芍4兩,當歸4兩,菟絲子4兩,桑寄生2兩,川芎2兩,枳殼2兩,川貝母1兩,厚朴1兩,荊芥穗1兩,人參1兩,羌活5錢,甘草5錢。 主治:妊娠腰痠腹痛,胎動不安。

保胎丸, 出處:《簡明醫彀》卷七。 組成:香附子(4制)4兩,當歸身4兩,條芩(無熱減半)4兩,白朮4兩,熟地4兩,川芎1兩,白芍藥1兩,艾葉(醋煮)1兩,阿膠(酒蒸)1兩,川續斷1兩,益母草1兩,陳皮1兩,砂仁1兩(有熱減半)。 主治:三月胎墮,氣血不足,衝脈損傷。

保胎丸, 出處:《産科心法》卷上。 組成: 保胎丸(《産科心法》卷上。)出處:《産科心法》卷上。組成:杜仲8兩(用糯米粥湯拌蒸,曬乾,炒),山藥6兩(炒,另磨,留粉2兩,打糊法丸),川斷4兩(鹽水炒),當歸2兩(酒炒)。主治:防止小産,使産後多乳。 。 主治:防止小産,使産後多乳。

保胎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熟地2兩5錢,砂仁2兩5錢,生黃耆4兩,白朮(炒)4兩,白芍4兩,當歸4兩,艾炭4兩,菟絲子4兩,桑寄生3兩,川芎3兩,枳殼(炒)3兩,厚朴(炙)1兩,川貝母2兩,芥穗1兩,羌活5錢,甘草5錢,黃芩2兩。 主治:補氣養血,保産安胎。主治:妊娠氣虛,腰痠腹痛,胎動不安,屢經小産。

保胎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組成:當歸5兩,生白芍5兩,川貝5兩,枳殼(麸炒)4兩,白朮(麸炒)4兩,生地4兩,川芎4兩,荊芥穗3兩,生黃耆3兩,甘草3兩,艾炭2兩5錢,砂仁2兩5錢,菟絲子4兩,羌活1兩5錢,黃芩3兩,厚朴(薑制)2兩5錢。 主治:助氣養血,安胎和胃。主治:孕婦氣血兩虧,屢經小産,胎動不安,腰痠腹痛,四肢痠懶,心跳氣短,咳嗽頭昏,嘔吐惡心,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