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保產無憂方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肝經 18%
肺經 14%
心經 12%
腎經 8%
胃經 6%
大腸經 5%
心包經 3%
膽經 3%
三焦經 2%
膀胱經 1%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7

主治功效

安胎

組成

當歸、川芎、白芍、川貝母、菟蕬子、黃耆、厚朴、荊芥、艾葉、生薑、羌活、枳殼、甘草

整體功效

安胎、養血、補氣

主治

胎動不安腰痠小腹下墜微痛、氣血虛弱、倦怠少食、面色蒼白、頭暈陰道少量出血,或孕婦外感咳嗽

安胎飲是一張具有安胎、養血、補氣功效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孕婦胎動不安、腰痠、小腹下墜微痛、氣血虛弱、倦怠少食、面色蒼白、頭暈、陰道少量出血,或孕婦外感咳嗽等症狀。

方解

安胎飲由當歸、川芎、白芍、川貝母、菟蕬子、黃耆、厚朴、荊芥、艾葉、生薑、羌活、枳殼、甘草等中藥組成。其中,當歸、川芎、白芍具有養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川貝母、菟蕬子具有養陰潤肺、安胎的功效;黃耆、厚朴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荊芥、艾葉具有發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生薑、羌活、枳殼具有散寒解表行氣止痛的功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功效。

注意事項

孕婦服用安胎飲前,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用藥安全。

文獻參考

  1. 《中國藥典》
  2. 中醫學大辭典》
  3. 中藥學
  4. 《中藥方劑學》

傳統服藥法

熟地、當歸、茯苓、甘草、川芎、白朮、半夏、阿膠、地榆、白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適用於氣血虛弱、腎氣不足所致之胎動不安、胎漏下血或妊娠外感咳嗽。方中當歸、川芎、白芍、補血養血;黃耆、甘草、益氣健脾、艾葉暖宮散寒;厚朴、枳殼利氣消脹;荊芥、羌活、生薑、疏風散寒解表;貝母潤肺止咳化痰;菟絲子補腎安胎。

相關疾病

胎動不安
下腹部痛(小腹痛)
咳血
梅尼爾氏病
貧血
前列腺炎
胰臟炎
神經性厭食症
百日咳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支氣管炎
肺氣腫
慢性腎衰竭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嘔吐
胃腸出血
腎絲球腎炎

相同名稱方劑

安胎飲,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艾葉、川斷、杜仲、香附、牡蠣、黃芩、地榆、黃耆、川芎、當歸、白芍、熟地、人參、茯神、白朮。 主治:血崩。

安胎飲,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澤蘭葉5錢,黃芩3錢(炒),遼沙參6錢,白芍2錢(炒),砂仁1錢(炒),骨皮1錢半,麥冬1錢半(去心),生草1錢。 主治:婦人血熱,懷胎數月後,動而不安,或向上頂。

安胎飲,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澤蘭葉5錢,黃芩3錢(炒),遼沙參6錢,白芍2錢(炒),砂仁1錢(炒),骨皮1錢半,麥冬1錢半(去心),生草1錢。 主治:婦人血熱,懷胎數月後,動而不安,或向上頂。

安胎飲,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四君合四物加陳皮、紫蘇、葛根、前胡、大腹皮、砂仁、竹茹、生薑、大棗。 主治:清痰,溫胃,安胎。主治:妊娠胃氣不調,風冷乘虛,水飲停結積聚,妨食嘔逆,甚則傷胎,自受妊3-9月皆患而不癒者。

安胎飲,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四君合四物加陳皮、紫蘇、葛根、前胡、大腹皮、砂仁、竹茹、生薑、大棗。 主治:清痰,溫胃,安胎。主治:妊娠胃氣不調,風冷乘虛,水飲停結積聚,妨食嘔逆,甚則傷胎,自受妊三月至九月皆患而不癒者。

安胎飲,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 安胎飲(《慈幼新書》卷首。)出處:《慈幼新書》卷首。組成:白朮1錢,當歸1錢,紫蘇1錢,條芩1錢,川芎8分,白芍7分,砂仁6分(炒),香附(炒)6分,人參5分,陳皮5分,炙甘草3分,苎根2錢。主治:安胎。 。 主治:安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宮中十二味

相似度 96%

保産無憂丸

相似度 92%

保胎丸

相似度 73%

固胎瀉火湯

相似度 61%

追毒散

相似度 59%

當歸人參散

相似度 57%

兼朴厚朴湯

相似度 56%

耆歸湯

相似度 55%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