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湯

TONG C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胃經 16%
心經 12%
小腸經 10%
脾經 9%
膽經 7%
肝經 7%
腎經 5%
膀胱經 5%
三焦經 2%
心包經 2%
肺經
胃經
心經
小腸經
脾經
膽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草湯的組成中包含通草,主要原因有二:

  1. 通草性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宣肺通竅的功效。 通草湯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胸悶咳嗽等症,而通草的利水通淋作用有助於利尿消腫,宣肺通竅則有助於改善呼吸道症狀。
  2. 通草與方中其他藥材相配伍,發揮協同作用。 通草常與其他利水滲濕藥材配合,如茯苓、豬苓等,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同時,通草也能與其他宣肺止咳藥材配合,例如杏仁、桑白皮等,共同改善呼吸道症狀。

總之,通草湯中的通草,不僅能發揮其自身的利水通淋、宣肺通竅功效,也能與其他藥材相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通草湯中加入瞿麥,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通淋: 通草湯本身以利水通淋爲主,瞿麥亦具有清熱利水、通淋止痛之功效,二者相輔相成,加強了方劑的利水作用,使水液流通,解除濕熱下注所致的淋痛、尿頻、尿澀等症。
  2. 清熱解毒: 瞿麥具有一定清熱解毒之效,可協助通草湯清熱解毒,緩解因溼熱蘊結所致的尿道炎、膀胱炎等炎症。

總而言之,瞿麥的加入,不僅增強了通草湯的利水通淋之功,更提升了其清熱解毒的效果,使方劑更加全面有效地治療溼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疾病。

通草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升陽利濕: 柴胡具備疏肝解鬱、升陽利濕的功效,可幫助通暢氣機,解除肝鬱,並促進體液代謝。通草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小便不利等症,柴胡可配合通草、滑石等藥物,提升利水消腫的效果。
  2. 調和藥性: 通草湯中常使用滑石、豬苓等寒涼藥物,容易傷及脾胃。而柴胡性微寒,但能升陽,可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弊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通草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 通草性寒,善於通利水道,而天花粉則以清熱利濕見長,兩者結合能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情況。
  2. 清熱解毒: 天花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輔助通草清熱利濕,對於因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尿路感染、咽喉腫痛等,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通草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性味辛涼,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之效。通草湯多用於治療肺熱壅塞、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桔梗在此發揮宣肺利咽之功,有助於暢通氣道,緩解咽喉不適。
  2. 利水消腫:桔梗還具利水消腫之效,可協助通草利水消腫,改善水腫病症。通草湯中加入桔梗,可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提高療效。

通草湯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兩者藥性相近,且能互相增強療效。

  • 通草性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效。
  • 木通性甘寒,入膀胱、腎經,同樣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效。

兩者皆能通利水道,促進水液代謝,故常配合使用,以增強利水通淋之效。此外,木通性寒,能涼解熱毒,與通草相配,更能清熱解毒,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小便不利、淋痛等症。

通草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通草湯主要用於治療水腫、乳汁不通等症,而肝氣鬱滯常會導致氣機阻滯,影響水液代謝,甚至導致乳房脹痛。青皮能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有助於利水消腫,改善乳汁不通症狀。
  2. 配合通草,增強利水消腫功效: 通草性寒,善於利水消腫,但其作用偏於宣散水溼。青皮性溫,能溫陽化氣,配合通草,可以更好地疏通水液運行的通道,增強利水消腫的功效。

總之,青皮在通草湯中起着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以及配合通草增強利水消腫的作用,使方劑的療效更佳。

通草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疏散風寒,通鼻竅: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通草湯主治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白芷可以有效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緩解鼻塞症狀,配合通草、薄荷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二、宣肺利氣,止痛:白芷還具有一定的宣肺利氣、止痛作用。通草湯中加入白芷,可以促進肺氣宣降,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同時緩解頭痛鼻痛等症狀,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通草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止痛:赤芍性寒,味苦,入肝、心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功效。通草湯多用於治療熱病、產後瘀血、乳汁不通等症,而赤芍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緩解熱邪壅滯、氣血瘀滯所致的症狀,與通草湯的治療方向相輔相成。
  2. 疏通經絡,促進乳汁分泌:通草湯以通乳爲主,而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疏通乳腺經絡,促進乳汁分泌。此外,赤芍還可以緩解乳房脹痛,改善乳汁淤積的症狀。

通草湯中加入連翹,主要是因為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

通草湯本身以通草為君藥,主治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而連翹則可輔助通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並可散結消炎,協同通草更有效地解決水腫、尿路感染等病症。

此外,連翹性寒,可緩解通草的燥性,使方劑更為平和,減少對人體的刺激。

通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通草性寒,擅長利水消腫,但久服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具有緩解寒涼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有助於平衡藥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刺激。
  2.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增強藥效的作用,可以幫助通草更好地發揮利水消腫的功效,同時也能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

主治功效


通草湯:乳汁不通的實證中藥方劑

總論

中藥方劑「通草湯」,主要成分包括通草、瞿麥、柴胡、天花粉、桔梗、木通、青皮、白芷、赤芍、連翹、甘草。本方具有清熱利尿、活血通乳的功效,主治乳汁不通屬於實證的症狀。

組成

  • **通草:**味甘、性寒,歸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肺潤燥的功效。
  • **瞿麥:**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活血通經、利水滲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清熱利濕、通經絡等功效。
  •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清熱瀉火、止咳化痰、調經止痛的功效。
  • **天花粉:**性甘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
  •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 **木通:**性寒,味甘,歸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
  •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 **連翹:**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等多種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功效

通草湯具有清熱利尿、活血通乳的功效,主治乳汁不通屬於實證的症狀:

  • 年輕的初產婦,乳房雖然脹滿,但是乳汁不流,伴有風熱。
  • 產後血氣盛實。

用法

將上述各味中藥材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煎煮至藥液濃縮至原來的三分之一即可。每日1劑,分2次服用。

注意事項

  • 本方含有活血化瘀的藥物,孕婦及月經期間的女性應慎用。
  • 本方含有清熱瀉火的藥物,脾胃虛寒者應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狀。

傳統服藥法


雀糞半合,車前子4兩,滑石4兩,通草2兩,芍藥2兩。
上切。
以水7升,煮取3升,食前每服5合,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乳腺炎尿道炎慢性肝硬化乳房腺體瘤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嘔吐胃腸出血腎盂腎炎尿道膿傷暴食症腹瀉手腳冰冷小便疼痛幼兒小便不通

相同名稱方劑


通草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二。 組成:雀糞半合,車前子4兩,滑石4兩,通草2兩,芍藥2兩。 主治:胞轉不得小便。

通草湯, 出處:《外台》卷二(注文)引《古今錄驗》。 組成:通草3兩,生蘆根(切)1升,橘皮1兩,粳米3合。 主治:傷寒後嘔噦。胃熱嘔逆。

通草湯, 出處:《外台》卷二引《範汪方》。 組成:通草1兩,乾薑1兩,枳實4兩(炙),人參1兩,附子1枚(炮令裂破)。 主治:傷寒下利,脈微,足厥冷。

通草湯, 出處:《外台》卷七引《廣濟方》。 組成:通草3兩,茯苓3兩,玄參3兩,桑白皮3兩,白薇3兩,澤瀉3兩,人參2兩,鬱李仁5兩,澤漆葉(切)1升。 主治:臌脹氣急。

通草湯, 出處:《濟生》卷四。 組成:通草1兩,王不留行1兩,葵子1兩,茅根1兩,桃膠1兩,瞿麥1兩,當歸(去蘆,洗)1兩,蒲黃(炒)1兩,滑石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諸淋。

通草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二。 組成:通草7分,瞿麥1錢,柴胡1錢,天花粉1錢,桔梗2錢,木通5分,青皮5分,香白芷5分,赤芍5分,連翹5分,甘草5分。 主治:乳汁不通屬實證者。年少初産,乳雖脹,汁不流,有風熱。産後血氣盛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