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水木兩生湯以熟地黃為君藥,乃因其滋陰補血之效,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以達治療目的。熟地黃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功效。方中以熟地黃補腎陰,填精髓,為滋陰之本,並可促進水液代謝,以達滋養水木之功效。熟地黃與其他藥材相配,可更好地發揮其補益作用,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患者的體質。
水木兩生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 緩解肝鬱氣滯: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疼痛的功效。肝鬱氣滯可導致胸悶、脅痛、月經不調等症狀,而白芍能疏肝理氣,緩解肝鬱氣滯,進而改善上述症狀。
- 調和營血: 白芍能養血柔肝,並能促進血液循環,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滋養臟腑、調和營血的作用。這對於水木兩生湯治療因氣血不足引起的各種症狀,如面色蒼白、乏力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水木兩生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水木兩生湯主治水濕停滯、脾虛不運,茯苓可幫助利水消腫,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達到水濕並除、脾腎雙補的效果。
2. 滋陰清熱: 茯苓還具有一定的滋陰清熱作用。水木兩生湯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茯苓可協助清熱利濕,防止藥性過於燥烈,有助於達到陰陽調和、標本兼治的目的。
水木兩生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和解少陽: 柴胡性微寒,味苦辛,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少陽之效。該方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脅脹滿、脘腹疼痛、食慾不振等症,而柴胡能疏肝解鬱,調暢氣機,改善肝氣鬱滯,使氣機流通,從而緩解肝膽鬱結之症。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水木兩生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清熱燥濕,梔子清熱瀉火,半夏和胃止嘔,枳實理氣消積,它們共同作用,能夠清熱利濕、和胃止嘔、理氣消積,而柴胡則能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其疏肝解鬱、和解少陽的作用,使藥物效力更加顯著。
水木兩生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和胃止嘔: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主要功效爲理氣健脾,和胃止嘔,有助於緩解脾胃氣滯、消化不良所致的嘔吐、腹脹等症狀。水木兩生湯以滋陰潤燥爲主,加入陳皮可協調藥性,使藥力更易於滲透脾胃,更有效地發揮滋陰潤燥之效。
- 行氣化痰,開胃消食:陳皮具有行氣化痰、開胃消食的功效,可幫助清除痰濕,促進消化吸收。水木兩生湯主要用於治療肺虛久咳、燥咳無痰等症狀,陳皮的加入可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易於達到肺部,並有效緩解咳嗽、痰少等症狀。
水木兩生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水木兩生湯以清熱利濕、化痰止咳為主要功效,其中某些藥材可能偏於寒涼,容易損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能保護脾胃,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傷。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使藥力更加協調、有效。例如,甘草可以與黃芩、黃柏等清熱藥物配合,緩解其寒涼之性,增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
水木兩生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脾胃運化: 神麴性溫,味甘,具有健脾消食、和胃止痛的功效。水木兩生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神麴的加入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助消化吸收,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 緩解藥性: 水木兩生湯中常含有較多寒涼藥物,神麴的加入可起到緩解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使其更易被患者接受。
水木兩生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精之效。水木兩生湯以滋陰清熱為主,但脾胃虛弱則難以吸收藥力,白朮能健脾益氣,有助於藥物吸收和發揮療效。
- 利水滲濕:水木兩生湯主要針對水濕停滯導致的病症,白朮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體內水濕,緩解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提升療效。
因此,水木兩生湯中加入白朮,既能健脾益氣,又能利水滲濕,有利於藥物充分發揮療效,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水木兩生湯中加入菊花,主要因其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能清肝火、散風熱,對於肝火上炎引起的眼睛紅腫疼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菊花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也有療效。
因此,水木兩生湯中加入菊花,可起到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水木兩生湯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滋補肝腎,益精血: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血之效。水木兩生湯以滋陰降火為主,枸杞子的加入可輔助滋補肝腎,改善因陰虛火旺所致的頭暈目眩、腰膝痠軟等症狀。
二、 緩解藥性,協調功效:水木兩生湯中常使用一些性寒涼的藥材,枸杞子的加入可緩解藥性,避免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此外,枸杞子本身也具有一定補益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水木兩生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其 利水消腫 及 通絡止痛 的功效。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通利關節、行水消腫 的作用。對於水木兩生湯所針對的 水濕停滯、關節疼痛 等症狀,川牛膝能促進水液代謝,疏通經絡,達到消腫止痛 的效果。此外,川牛膝亦能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關節部位的血液循環,進一步緩解疼痛。
水木兩生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滋陰降火: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熾盛、陰虛火旺所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瘡瘍等症狀,玄參能夠有效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促進傷口癒合。
- 配伍增效: 水木兩生湯中其他藥物,如生地黃、丹皮等,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玄參與這些藥物配伍,可起到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物更加有效地清熱解毒,滋陰降火,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水木兩生湯」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肝燥氣鬱,兩脅脹滿,皮膚如蟲之咬,乾嘔而不吐酸者」。此證主要與肝鬱化燥、氣機不暢相關,表現為:
- 肝燥氣鬱:肝主疏泄,情志不暢或陰血不足,致肝氣鬱結,鬱久化燥,耗傷陰液。
- 兩脅脹滿:肝經循行於脅肋,氣機鬱滯則兩脅脹滿不舒。
- 皮膚如蟲咬:肝鬱血燥,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故有瘙癢、蟻行感。
- 乾嘔不吐酸:肝氣犯胃,胃氣上逆,但無明顯胃熱,故僅乾嘔而無酸水。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滋水涵木」為核心思想,透過補腎水以養肝木,柔肝解鬱,兼顧脾胃,其配伍可分為五類:
1. 滋補肝腎(養水以生木)
- 熟地(1兩):補腎填精,滋陰養血,為滋補肝腎陰液之主藥。
- 枸杞子(2錢):補肝腎之陰,益精養血,助熟地滋養肝木。
- 玄參(3錢):滋陰降火,清解肝鬱所化之燥熱。
2. 柔肝養血(潤燥解鬱)
- 白芍(1兩):養血柔肝,緩急止痛,抑制肝氣過亢,與柴胡合用調和肝脾。
- 甘菊花(2錢):清肝明目,疏風清熱,輕解肝鬱化熱之標。
3. 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 柴胡(1錢):疏肝解鬱,宣暢氣機,為肝氣鬱結之要藥,用量輕防其劫陰。
- 陳皮(1錢):理氣和中,助柴胡疏肝,兼防滋膩礙胃。
4. 健脾祛濕(培土榮木)
- 白朮(3錢)、茯苓(3錢):健脾滲濕,健運中焦,土旺則木得培養。
- 神曲(5分):消食和胃,助運化以防滋膩滯氣。
5. 引藥下行兼調和
- 牛膝(3錢):引血下行,補肝腎,助熟地、枸杞滋補下焦。
- 甘草(3分):調和諸藥,緩急和中。
推論可能功效及治療原理
- 滋水涵木:熟地、枸杞、玄參補腎水以涵養肝木,治本虛之肝燥。
- 柔肝疏鬱:白芍養血斂肝,柴胡疏解鬱滯,一收一散,恢復肝氣條達。
- 健脾益氣:茯苓、白朮健脾祛濕,使氣血生化有源,間接助肝血充盈。
- 清潤燥熱:甘菊花、玄參清肝潤燥,解決皮膚乾癢、乾嘔等燥象。
- 調和氣機:陳皮、神曲理氣和胃,防滋膩壅滯,使全方補而不滯。
此方適用於「肝腎陰虛兼肝氣鬱滯」之證,以陰虛肝燥為本,氣鬱為標,通過滋養與疏泄並行,達到水木相生、氣血調和之效。
傳統服藥法
熟地1兩,白芍1兩,茯苓3錢,柴胡1錢,陳皮1錢,甘草3分,神曲5分,白朮3錢,甘菊花2錢,枸杞子2錢,牛膝3錢,玄參3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水木兩生湯是一首具有滋陰養血、疏肝理氣功效的方劑,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肝燥氣鬱所致的諸症。但該方具有一定的滋膩之性,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此外,該方含有熟地黃、白芍等中藥,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的女性以及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水木兩生湯, 出處:《辨證錄》卷六。 組成:熟地1兩,白芍1兩,茯苓3錢,柴胡1錢,陳皮1錢,甘草3分,神曲5分,白朮3錢,甘菊花2錢,枸杞子2錢,牛膝3錢,玄參3錢。 主治:肝燥氣鬱,兩脅脹滿,皮膚如蟲之咬,乾嘔而不吐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