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蔥礬酒」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來源
「蔥礬酒」一方,出自《絳囊撮要》,由雲川道人所著,其組成極為簡潔,僅以**白礬(三錢)與蔥白(七莖)**二味藥物為主。製法為將白礬與蔥白一同搗爛,分作七塊,以熱白酒送服。服藥後需蓋暖取汗,並以蔥白湯催汗,待汗出淋漓後稍作休息,其病症便可緩解。此方劑於原文中被譽為「治一切疔毒惡瘡初起走黃。無不神效」。
主治功效
根據古籍記載,「蔥礬酒」主要針對一切疔毒、惡瘡初起,並伴隨發熱惡寒的症狀。所謂「疔毒」,是指皮膚上發生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炎症,常呈紅色丘疹或膿皰狀,嚴重者可引起全身感染,甚至有生命危險。而「惡瘡」則泛指各種毒性較強的瘡瘍。
《絳囊撮要》中特別提到此方可治療「走黃」,所謂「走黃」是指疔瘡發病後,毒邪迅速蔓延至全身,出現高熱、昏迷等危急重症。由此可見,「蔥礬酒」對於疔毒、惡瘡初起,具有良好的解毒、散邪、控制病程發展的功效。
治療原理分析
「蔥礬酒」的治療原理,可從其組成藥物的藥理特性以及方劑的整體作用機制來分析:
- 白礬: 白礬味酸澀,性寒,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收斂止血等功效。在治療瘡瘍方面,白礬能清熱解毒,消除炎症,並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瘡瘍膿液易於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 蔥白: 蔥白味辛性溫,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解毒消腫等作用。在治療瘡瘍方面,蔥白可通過其溫散之性,幫助體內邪氣外達,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瘡瘍引起的局部腫痛。
- 熱白酒: 熱白酒能助藥力發散,引導藥物到達病所,並能增強蔥白的發散作用。同時,酒性辛熱,能溫經散寒,有助於驅散體內寒邪,符合「發熱惡寒」的病機。
- 汗法: 服藥後蓋暖取汗,並以蔥白湯催汗,旨在通過發汗的方式,將體內的毒邪從汗液中排出,達到「開門逐盜」的目的。
綜合來看,「蔥礬酒」的治療機制,是通過白礬的清熱解毒、收斂消腫作用,搭配蔥白的發散解表、通陽散寒作用,加上熱白酒的溫經散邪,以及汗法的邪從汗解,共同發揮解毒散邪、疏通氣血、控制疔毒惡瘡發展的作用。
此方雖以簡潔著稱,然其藥性協同,配伍嚴謹,故能收「無不神效」之功。在臨牀應用上,對於疔毒惡瘡初起,且伴有發熱惡寒等表證者,可考慮使用此方。
傳統服藥法
明礬(於端午午時為末,曬乾,瓷器盛之)3錢,蔥白7莖。
上藥搗勻,酒調服。盡量一醉。或吐,以茶壓之;或飯與蔥搗丸服亦可。外用礬末5錢、麝香1分,取蝦膜腸肚和藥搗膏,敷瘡四周。1日夜即愈。
大忌風寒。
蔥礬散(《驗方新編》卷十一)、蔥礬飲(《壽世良方》)。本方原名「蔥礬丸」,與劑型不符,據《絳囊撮要》改。方中蔥白用量原缺,據《絳囊撮要》補。《絳囊撮要》本方用法:同搗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大忌風寒:服用此藥酒時,患者應避免受風寒侵襲,以免影響療效。
- 服用建議:因為藥酒具有酒精成分,過量飲用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故應適量服用。
- 病症辨識:此藥酒適用於早期發作的毒瘡及惡性瘡瘍,如病情嚴重,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 儲存方式:藥酒需存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及潮濕環境,以保持藥效及安全性。
透過以上準備作法及功效分析,我們可以更好理解「蔥礬酒」在中醫中的使用與重要性。如有任何不適或需長期服用,建議與醫療專業人士進行諮詢。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蔥礬酒,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明礬(于端午午時爲末,曬乾,瓷器盛之)3錢,蔥白7莖。 主治:一切疔毒、惡瘡初起,發熱惡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