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牡蠣粉散以牡蠣為主要成分,主要因為牡蠣具有以下功效:
- 平肝潛陽,安神定志: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熄風、潛陽安神之效,可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失眠多夢等症狀。
- 軟堅散結,化痰消腫:牡蠣具有軟堅散結之效,可用於治療瘰癧、癭瘤、痰核等疾病,其化痰消腫的作用也能改善咳嗽痰多等症狀。
牡蠣粉散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考慮其收斂固澀、益氣生津的作用。
牡蠣粉性寒,善於收斂止瀉,但其寒性較強,容易損傷脾胃陽氣。而五味子性溫,味酸甘,具有斂肺止咳、益氣生津的功效,可以緩解牡蠣粉的寒性,並增強其固澀止瀉的效果。
同時,五味子亦可補益心脾,滋陰安神,有助於改善由脾胃虛弱、心神不寧引起的腹瀉。因此,五味子與牡蠣粉配伍,相得益彰,共同發揮收斂固澀、益氣生津的功效。
牡蠣粉散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牡蠣之寒性: 牡蠣性寒,入肝、腎經,具有重鎮安神之效,但長期服用易傷陽氣。桂枝性溫,入心、肺、膀胱經,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與牡蠣搭配,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弊。
- 增強安神效果: 桂枝具有溫陽散寒、解肌發表之效,能促進氣血循環,緩解精神緊張,與牡蠣共同作用,可增強安神定志之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牡蠣粉散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牡丹皮味苦寒,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腫之效。牡蠣粉散主治熱毒壅盛、血瘀腫痛等症,牡丹皮可協助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消腫散瘀,提升藥效。
- 緩解牡蠣粉的燥性:牡蠣粉性寒,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而牡丹皮性寒,但較牡蠣粉偏溫和,能緩解牡蠣粉的寒涼之性,避免損傷脾胃,保持藥性平衡。
牡蠣粉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和滋陰降火的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利咽的功效。牡蠣粉散主治虛火上炎、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牙齦腫痛等症狀,而地骨皮能清熱解毒,降火滋陰,配合牡蠣粉散中的其他藥材,能更有效地緩解上述症狀,達到清熱降火、滋陰潤燥的效果。
牡蠣粉散中加入知母,主要是因為知母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功效。
牡蠣粉本身具有平肝潛陽、軟堅散結的作用,但對於一些陰虛火旺、熱病傷陰的患者,單用牡蠣粉可能不足以清熱降火。知母的加入,可以幫助清熱瀉火,滋陰降火,與牡蠣粉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對於熱病傷陰、煩躁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知母可以清熱解毒,滋陰潤燥,幫助牡蠣粉更好地發揮作用。
中藥方劑「牡蠣粉散」的組成中,包含肉蓯蓉,是因為肉蓯蓉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肉蓯蓉能夠增強腎臟的功能,改善由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腰膝酸軟和早泄。其主要作用是補腎壯陽,幫助方劑改善腎虛症狀。肉蓯蓉的加入能夠提升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補腎方面更為有效。
牡蠣粉散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牡蠣性寒,甘草性甘溫,兩者配伍,可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寒性過於強烈,損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入脾經,能益氣健脾,緩解牡蠣寒性所致的脾胃虛弱,並能與牡蠣共同清熱解毒,提升整體療效。
牡蠣粉散中加入黃耆,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牡蠣粉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體虛乏力、易感風寒等症,而黃耆的補氣作用可以提升機體抵抗力,增強脾胃功能,改善體虛症狀。
- 合用增效: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潛陽鎮驚、軟堅散結之功效。黃耆溫補脾胃,能中和牡蠣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同時也能增強牡蠣的鎮驚安神之效。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牡蠣粉散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清熱生津: 牡蠣粉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軟堅散結的功效。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胃經,具有滋陰生津、潤肺止咳、清心除煩的作用。兩者合用,可增強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陰虛火旺、燥熱咳嗽、口乾咽燥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養心安神,寧心安神: 牡蠣粉入心經,可安神定志,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麥門冬亦入心經,具有養心安神之效。兩者合用,可加強養心安神、寧心安神的作用,對於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牡蠣粉散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元氣,扶正祛邪: 牡蠣性寒,入肝、腎經,善於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但其性寒,易傷陽氣。人參則性溫,入脾、肺、心經,能補氣益血,扶正固本。兩者配伍,取其寒熱相濟之效,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益元氣,使藥力更趨平和,更易於達到治療目的。
- 增強藥效,相輔相成: 人參能補益心脾,促進氣血生化,提升機體免疫力,有利於改善患者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牡蠣粉散中加入人參,可增強藥效,使藥力更趨強勁,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因此,牡蠣粉散方中加入人參,是經過古人長期臨牀經驗總結而得出的,是方劑配伍中的精髓所在。
牡蠣粉散中添加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降火:牡蠣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而生地黃性寒涼,具有滋陰降火、清熱涼血的功效。兩者合用,可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清熱解毒,並緩解因熱毒內蘊引起的各種不適。
- 養陰生津:牡蠣粉散常用於治療熱病耗傷津液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生地黃能滋陰生津,補充津液,與牡蠣粉共同作用,可達到清熱解毒、養陰生津的效果,緩解口渴、咽乾等症狀,促進恢復。
牡蠣粉散中加入續斷,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補腎壯骨: 續斷味甘苦,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的功效。牡蠣性寒,入肝、腎經,有軟堅散結、鎮心安神之效。兩者相配,可協同補腎壯骨,增強藥效。
- 調和藥性: 牡蠣粉散中,牡蠣性寒,續斷性溫,兩者相配,可相互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或過於偏溫,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牡蠣粉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牡蠣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與茯苓搭配,可增強健脾利濕之力,促進水液代謝,改善因濕熱鬱積導致的諸症。
- 寧心安神:茯苓亦可寧心安神,與牡蠣粉共同作用,能有效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特別是對於因心脾兩虛、濕熱內蘊而導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茯苓與牡蠣粉的協同作用更能發揮顯著療效。
牡蠣粉散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生津,潤肺止咳: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滋陰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牡蠣粉散中加入石斛,可增強其滋陰潤燥的作用,緩解因燥熱所致的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
- 益胃健脾,助牡蠣養陰:石斛還能益胃健脾,促進消化吸收。牡蠣粉散中加入石斛,可加強牡蠣的養陰作用,同時促進胃腸功能,更好地吸收藥物,達到更佳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牡蠣粉散」介紹
牡蠣粉散是一種中藥方劑,由牡蠣、五味子、桂枝、牡丹皮、地骨皮、知母、肉蓯蓉、甘草、黃耆、麥門冬、人參、生地黃、續斷、茯苓、石斛等中藥材組成。
牡蠣粉散具有補腎固精、益氣養血、益氣養血、化痰止咳、生津止渴、清熱利濕、滋陰補腎、健脾胃等功效。牡蠣粉散主要用於治療腎虛精虧所致的陽痿、早泄、不孕不育等症。牡蠣粉散中的牡蠣具有滋補腎陰、益精養髓之功,故可用於腎虛精虧所致的陽痿、早泄、不孕不育等症。牡蠣粉散中的五味子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牡蠣粉散中的桂枝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牡蠣粉散中的牡丹皮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牡蠣粉散中的地骨皮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牡蠣粉散中的知母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牡蠣粉散中的肉蓯蓉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之效。牡蠣粉散中的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牡蠣粉散中的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牡蠣粉散中的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牡蠣粉散中的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牡蠣粉散中的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牡蠣粉散中的續斷具有補陽、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利水消腫、安胎、通經絡、止血等功效。牡蠣粉散中的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牡蠣粉散中的石斛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功效。
牡蠣粉散的禁忌症包括: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脾胃虛弱者、腹瀉者、感冒者、發熱者、咳嗽者、咳痰者、氣喘者、心悸者、失眠者、多夢者、盜汗者、潮熱者、遺精者、早洩者、月經不調者、白帶增多者、消化不良者、腹瀉者、便祕者、膚色晦暗者、毛髮脫落者、抵抗力下降者、容易感冒者。
牡蠣粉散的使用方法是:口服,一次10-15克,一日2-3次。
牡蠣粉散的貯藏方法是:置陰涼乾燥處,密封保存。
傳統服藥法
牡蠣粉1兩,麻黃根1兩,杜仲1兩(炙),黃耆1兩。
上為細散。
每服2錢,煎蛤粉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牡蠣粉散具有補益精血、強壯筋骨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體內水分和鹽分的代謝紊亂,引起水腫、高血壓等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牡蠣粉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神巧萬全方》。 組成:牡蠣粉1兩,麻黃根1兩,杜仲1兩(炙),黃耆1兩。 主治:傷寒汗不止。
牡蠣粉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牡蠣粉半兩,五味子半兩,桂心半兩,牡丹半兩,地骨皮半兩,知母半兩,肉蓯蓉(酒浸1宿,去皺皮,炙令乾)半兩,甘草(炙散赤,銼)半兩,黃耆1兩(銼),麥門冬3分(去心),人參3分(去蘆頭),熟乾地黃1兩,續斷3分,白茯苓1兩,石斛3分(去根,銼)。 主治:止渴,助氣力。主治:虛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