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乳方

牛乳方

NIU RU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7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腎經 17%
脾經 15%
心經 15%
胃經 12%
肝經 7%
大腸經 5%
三焦經 2%
肺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牛乳方為一傳統中醫處方,其中鐘乳石為其關鍵成分之一。鐘乳石,在中醫學中被視為珍貴的礦物藥材,主要由碳酸鈣構成,性溫味甘,歸肺、胃經。據《本草綱目》記載,鐘乳石具有補肺益氣、固腎壯陽、止瀉痢等功效。在牛乳方中加入鐘乳石,旨在利用其溫補特性,對虛弱之體有著顯著的滋補效果,特別是對於肺氣不足、胃寒腹瀉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鐘乳石與牛乳相配,牛乳滋潤而鐘乳石溫補,兩者協同作用,既可增強體質,又能調理腸胃,達到補而不燥、溫而不熱的平衡狀態,適宜於久病體虛或脾胃虛寒之人服用。然而,由於鐘乳石為礦物藥材,使用時需注意用量,以免過量造成不良反應。

牛乳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牛乳方以補益氣血為主要功效,而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其補氣之效能能增強牛乳方補益氣血之作用,使其更有效地提升身體的元氣,改善氣虛血虧之症狀。

2. 緩解寒性:牛乳性寒,若單獨服用容易損傷脾胃,而人參溫中補氣,可以中和牛乳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不良影響,使牛乳方更適合不同體質的人服用。

牛乳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藥性,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藥性的作用。牛乳方中可能含有性寒或性熱的藥材,甘草可以中和藥性,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對人體的刺激。
  2. 補脾益氣,提高藥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提高機體的免疫力。牛乳方通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甘草可以補益脾胃,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牛乳方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牛乳方多用於治療熱證,如熱病、血熱妄行等,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緩解熱象,起到降火退熱的作用。
  2. 滋陰潤燥:生地黃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補充體內陰液,滋潤乾燥的器官組織。牛乳方中常加入滋陰潤燥的藥材,與生地黃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滋陰潤燥、清熱涼血的效果。

牛乳方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脾: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牛乳方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黃耆可補益脾氣,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身體恢復。
  2. 協調藥性: 牛乳方中常含有其他寒涼藥材,如生地、麥冬等,黃耆的溫性可中和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損傷脾胃。同時,黃耆也能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提高藥效。

總之,黃耆在牛乳方中起到補氣益脾、協調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促進患者康復。

牛乳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腎陽虛弱或陰虛體質的病症。在其組成中包含杜仲,有其特定的原因。杜仲,學名為Eucommia ulmoides,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具有補腎壯陽、強健筋骨的特性。杜仲富含多種活性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功能,並且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在牛乳方中,杜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滋補腎陽和強健骨骼上。腎陽虛弱常會導致腰膝無力、疲倦無力等症狀,而杜仲的補陽功效能有效緩解這些不適。此外,杜仲還能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增強整體療效,使患者在調理身體的同時,提高生活品質。因此,杜仲作為牛乳方的組成部分,是根據其特性和臨牀需求所選擇的,充分體現了中醫方劑的辨證施治原則。

牛乳方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潤腸通便:肉蓯蓉性溫,味甘鹹,歸腎、大腸經,具滋陰補腎、潤腸通便之效。牛乳方以滋陰潤燥為目的,加入肉蓯蓉可增強補腎之力,並改善腸道功能,促進津液生成,達到潤燥通便的效果。
  2. 提高補益效力:肉蓯蓉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補益效果。配合其他藥材,更能發揮協同作用,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虛弱狀態。

牛乳方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及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牛乳方以補氣生津為主,但若患者脾虛濕困,則容易出現氣機不利,水濕停滯等症狀。茯苓利水滲濕,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健脾寧心則可增強脾胃功能,使氣血運行通暢,進而更好地吸收牛乳的營養。因此,加入茯苓能協同牛乳方補氣生津的作用,並改善脾虛濕困的症狀,提高方劑的整體療效。

牛乳方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功效。牛乳方常用於治療肺燥咳嗽、乾咳少痰、口乾咽燥等症,而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之效,能緩解肺燥,生津止渴,配合方中其他藥物,起到潤燥止咳的作用。

2. 協調藥性:牛乳方中常含有甘草等較為燥熱的藥物,麥門冬的寒涼性可以起到中和燥熱,平衡藥性的作用,避免方劑過於燥熱,保護胃氣,使藥效更為平和。

牛乳方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健脾益胃: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胃的功效。牛乳方常用於治療脾腎虛弱、氣陰不足所致的虛勞咳嗽、體虛乏力等症,而山藥的滋陰補腎之性,正好可以填補脾腎之虛,改善體虛乏力等症狀。
  2. 和胃止嘔,緩解不適: 山藥具有一定的和胃止嘔作用,可以緩解牛乳方可能帶來的胃部不適,例如反胃、噁心等。此外,山藥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進一步提升牛乳方的療效。

牛乳方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生津,潤燥止渴:石斛性微寒,味甘,歸胃、腎經,具有滋陰生津、潤燥止渴的功效。牛乳方常用於治療陰虛津傷,口渴咽乾等症,石斛的加入可起到滋養陰液,緩解燥熱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2. 益胃健脾,助消化:石斛還具有一定的益胃健脾作用,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牛乳本身具有滋補脾胃的作用,石斛的加入可協同增強其益胃健脾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為「牛乳方」,主治「蚰蜒入耳」。蚰蜒為多足類節肢動物,古代認為其誤入耳道後,可能引發耳內瘙癢、疼痛或異物感。此方以牛乳為媒介,結合內服藥散,或通過內調氣血、補益虛損,間接改善耳竅環境(如清熱、潤燥),使蚰蜒難以生存而自行脫出;或利用牛乳的氣味吸引蚰蜒,誘其外爬(類似民間以油脂、燈光誘蟲之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益為主,調和臟腑

    • 鐘乳石(主藥):溫肺腎、納氣益精,古代視為強壯之品,或能「通竅」以助耳部氣血流通。
    • 人參、黃耆、甘草:補脾肺之氣,固表扶正,提升機體抗邪能力。
    • 乾地黃、麥門冬、石斛:滋陰清熱,潤燥生津,緩解可能因蟲體刺激引發的耳內燥熱。
    • 杜仲、蓯蓉:補肝腎,強筋骨,益精血,調理下焦以助上焦耳竅。
    • 茯苓、薯蕷:健脾滲濕,防止滋膩礙胃,兼助氣血生化。
  2. 牛乳與粟米粥的輔助作用

    • 牛乳:性甘微寒,古代認為能「潤燥解毒」,或利用其氣味、質地誘導蚰蜒。
    • 粟米粥:和胃生津,作為藥散載體,緩和藥性,兼補中氣。
  3. 推測治療邏輯

    • 全方以補益為核心,可能通過調理體內氣血陰陽(尤其肺腎),改善耳竅環境(如濕熱、虛燥),使蚰蜒不安而離。
    • 「牛乳內服」可能結合古代經驗,利用其特性直接或間接影響耳道內蟲體。

總結
此方體現「內治外症」思路,以補益藥為主,輔以牛乳,或從體質調理間接驅蟲,或藉牛乳特性誘蟲,體現古代「異病同治」的靈活用藥思維。

傳統服藥法


鐘乳1斤(上者,細研之如粉),人參3兩,甘草5兩(炙),乾地黃3兩,黃耆3兩,杜仲3兩(炙),蓯蓉6兩,茯苓5兩,麥門冬4兩(去心),薯蕷6兩,石斛2兩。
補益。
上為散。
以水5升,先煮粟米7升為粥,納散七兩,攪令勻和,少冷,水牛渴,飲之令足;不足更飲水,日一。余時患渴,可飲清水。平旦,取牛乳服之,生熟任意。牛須三歲以上,七歲以下,純黃色者為
慎蒜、豬、魚、生冷,陳臭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牛乳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組成:牛乳1盞。 主治:蚰蜒入耳。

牛乳方, 出處:《千金翼》卷十二。 組成: 牛乳方(《千金翼》卷十二。)出處:《千金翼》卷十二。組成:鍾乳1斤(上者,細研之如粉),人參3兩,甘草5兩(炙),乾地黃3兩,黃耆3兩,杜仲3兩(炙),蓯蓉6兩,茯苓5兩,麥門冬4兩(去心),薯蕷6兩,石斛2兩。主治:補益。 。 主治:補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