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人參湯中使用生地黃,乃取其滋陰涼血之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清熱涼血、滋陰生津之效。人參則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能補氣益血,健脾益肺。
兩藥合用,一寒一溫,寒涼之性可抑制人參之燥熱,使補氣而不傷陰,滋陰而不助寒,相輔相成,達到滋陰補氣、涼血生津之功效,適用於陰虛血燥、氣血不足等症。
地黃人參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扶正固本,增強體質: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地黃性寒,味甘苦,偏於滋陰潤燥。二者相配,寒溫相濟,既能滋陰補血,又能益氣生津,能有效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
2.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地黃人參湯主要用於治療陰虛血虧、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症狀。人參能補氣益血,促進血紅蛋白生成,提高血液攜氧能力,改善血液循環;地黃能滋陰潤燥,滋養陰血,兩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可以更有效地改善陰虛血虧的症狀,提升療效。
地黃人參湯方中使用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益氣血,滋陰潤燥: 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而成,性質溫和,入肝腎經,可補血滋陰、益精填髓,且性味甘溫,更能與人參相輔相成,溫陽補氣,相得益彰。
- 防止寒涼傷脾: 生地黃性寒,易傷脾胃,而人參偏於溫補,若配伍生地黃,則易造成溫寒相抵,影響藥效。熟地黃則性溫,可避免寒涼傷脾,使藥效更趨穩定。
地黃人參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由熟地黃、人參等多種草藥精製而成,其中加入枇杷葉,其目的在於調和方中補益之藥性,兼顧清熱潤肺之效。枇杷葉味苦微寒,善於清肺止咳,化痰平喘,對於肺熱咳嗽、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在地黃人參湯中,熟地黃與人參主攻補氣養陰,強壯體質,而枇杷葉則能平衡方中溫補之性,避免補而不滯,確保藥效平和,適用於虛勞咳嗽、肺燥干咳之人。枇杷葉在此方中,猶如一位調解者,使各藥之間相得益彰,增強整體療效,達至滋陰潤肺、固本培元之目的。
地黃人參湯中加入甘草,是基於其調和藥性和增強功效的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和中、解毒之效。
在該方中,地黃滋陰,人參補氣,但單用地黃恐傷脾胃,單用人參恐燥氣。加入甘草,可調和地黃的滋陰之性,緩解人參的燥性,使藥效更加協調,避免藥性相剋,達到滋陰補氣、調和脾胃的良好效果。
地黃人參湯為補益經典方,其組成精妙,黃耆作為主要成分之一,其性味甘溫,入肺、脾經,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之功效。黃耆補中益氣,尤善提升脾胃功能,與人參相配,兩者同為補氣要藥,但人參偏於大補元氣,黃耆則長於補脾肺之氣,二者合用,相互增效,共奏補氣養陰之功。方中地黃滋腎填精,涼血生津,三藥聯用,既可大補元氣,又能滋腎潤燥,適合氣陰兩虛之症,對於久病氣弱、疲倦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此方尤為適宜。黃耆在方中起到平衡整體補益效果,避免過於滋膩,確保補而不滯,使全方功效更為全面均衡。
地黃人參湯中加入天門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潤燥,補氣養血:地黃人參湯以滋陰補氣為主,但燥性較強。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能滋陰潤肺,降火生津,與地黃人參一同使用,可減緩燥性,並補充陰液,使補氣效果更加顯著,使氣陰雙補。
- 相輔相成,協同增效:天門冬與人參同為甘涼滋陰之品,能相輔相成,促進人參補氣養血,提升補益效果。同時,天門冬能清熱生津,潤肺止咳,可改善由燥熱引起的咳嗽、口渴等症狀,使地黃人參湯的功效更加全面。
地黃人參湯方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滋陰潤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心除煩的功效,與地黃、人參相配,能增強滋陰之力,更有效地緩解陰虛燥熱、心煩失眠等症狀。
二、 生津止渴:麥門冬能生津止渴,並能促進津液的生成,配合人參補氣益血,地黃滋陰養血,共同作用於體內津液的運行,有效改善陰虛津虧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地黃人參湯為傳統中醫方劑,旨在補益心脾,滋腎安神。方中澤瀉之應用,雖看似平淡,實則內藏玄機。澤瀉味甘淡,性微寒,入腎與膀胱經,善於利水滲濕,清熱泄腎火。在地黃人參湯中,人參、地黃主補氣養陰,而澤瀉則能輔助其效,防止補而不滯。尤其對於因腎虛水泛所導致的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等症,澤瀉更顯其不可或缺之地位。通過其利水之功,可使水濕下行,減輕腎臟負擔,確保補益藥物精準到達病所,從而達到調理臟腑、平衡陰陽之目的。此三方相輔相成,共奏補腎固本、安神定志之效。
地黃人參湯作為一帖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滋陰補氣、強身健體。其中,石斛為關鍵成分之一,其選用有其深層考量。石斛,性微寒,味甘淡,歸胃、腎經,是上好的滋陰清熱之品。在地黃人參湯中,石斛與地黃相互配合,能增強滋陰效果,使方劑滋而不膩;與人參相輔相成,既可防止人參溫燥過甚,又能提升整體補益作用,達至氣陰雙補的效用。此外,石斛還具生津止渴、明目安神之效,對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口乾舌燥、視力模糊等症狀尤為適宜。總體而言,石斛在地黃人參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方劑配伍的智慧,使得該方既能補氣養陰,又可清熱潤燥,適合多種虛損病症的調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人參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主治「心膈有熱,消渴,咽乾,面赤」,屬中醫「上消」範疇,核心病機為陰虛內熱,津液耗傷。心膈居上焦,熱邪燔灼則口咽乾燥、面頰潮赤;「消渴」為肺胃燥熱、津不上承所致。方名以「地黃」、「人參」為首,揭示其益陰生津、補氣清熱之方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滋陰清熱為主軸
- 生地黃、熟地黃:一生一熟,清熱涼血(生地)與補腎填精(熟地)並行,兼顧津血同源之治。
- 天門冬、麥門冬:潤肺胃之燥,清心除煩,助二地養陰生津。
- 石斛:滋胃陰、清虛火,直指咽乾消渴。
益氣扶正為輔佐
- 人參、黃耆:補元氣、升清陽,氣足則津液化生有源,寓「陽中求陰」之意。人參亦能生津止渴,與滋陰藥協同增效。
清降調和為樞紐
- 枇杷葉:清肺胃之熱,降逆化痰,防滋膩礙胃,為上焦熱邪開出路。
- 澤瀉:瀉腎中虛火,導熱下行,與補益藥共成「補瀉兼施」之局。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和中,助脾胃受納藥力。
劑量配伍深意
- 地黃、人參各一錢為君,配以甘草四分和胃,顯「滋不傷脾」之慮;天冬、麥冬等七分輕用,側重「治上焦如羽」。全方輕靈與厚重並存,契合上焦濕熱同治之需。
總結:此方以滋陰潤燥為本,佐以益氣清降,既療「火」之標(清心膈熱),亦固「陰」之本(補肺腎陰虛),結構層次分明,適用於陰虛內熱、氣津兩傷之證。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1錢,人參1錢,熟地黃1錢,枇杷葉1錢,甘草4分,黃耆8分,天門冬7分,麥門冬7分,澤瀉7分,石斛7分。
以水2鐘,煎1鐘,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適合於心膈有熱、消渴、咽乾、面赤等症狀。但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小便短赤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人參湯, 出處:《杏苑》卷五。 組成:生地黃1錢,人參1錢,熟地黃1錢,枇杷葉1錢,甘草4分,黃耆8分,天門冬7分,麥門冬7分,澤瀉7分,石斛7分。 主治:心膈有熱,消渴,咽乾,面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