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氣痛丸

WEI QI T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肝經 20%
胃經 16%
肺經 13%
腎經 8%
心經 8%
膽經 4%
大腸經 3%
三焦經 3%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胃氣痛丸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止痛: 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之效。對於胃氣痛、胃寒疼痛、脘腹脹痛等症狀,沉香能溫暖脾胃,行氣止痛,緩解疼痛。
  2. 降逆止嘔: 沉香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平息胃氣上逆,緩解噁心、嘔吐等症狀。對於因胃氣上逆導致的胃痛、反胃等症,沉香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胃氣痛丸中加入苦楝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苦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的功效。對於因濕熱蘊結、蟲積腹痛所致的胃氣痛,苦楝子能有效清熱解毒,驅除蟲積,緩解疼痛。
  2. 疏肝理氣: 苦楝子還具有一定的疏肝理氣作用,能幫助肝氣疏泄,調和脾胃,對於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胃氣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胃氣痛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表之功效。胃氣痛多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胃部功能失調。白朮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從而緩解胃氣痛症狀。

2. 燥濕止瀉:胃氣痛常伴隨腹瀉、腹脹等症狀,而白朮能燥濕利水,止瀉止痛,有助於改善胃部濕氣過盛導致的症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整體調理胃氣的作用。

胃氣痛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胃氣痛多因肝鬱氣滯,脾胃失和所致,香附能疏解肝鬱,調和脾胃,從而緩解胃痛。
  2. 行氣止痛,溫中止瀉:香附還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的作用。對於胃氣痛伴有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香附能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並溫暖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胃氣痛丸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行氣止痛: 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胃氣痛,尤其是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胃痛,延胡索能起到疏通氣血、緩解疼痛的作用。
  2. 調和脾胃: 延胡索還兼具調和脾胃的功能,可促進消化,改善胃腸功能。對於胃氣痛伴隨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延胡索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延胡索的加入,不僅能直接緩解胃氣痛,還能從根本上調理脾胃,起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胃氣痛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胃氣痛常伴有嘔吐、泛酸等症狀,半夏可通過降逆止嘔,緩解胃部不適。
  2. 燥濕化痰: 半夏兼具燥濕化痰之效。胃氣痛的病因之一是濕痰阻滯,導致胃氣不暢。半夏可以祛除濕痰,使胃氣通暢,從而緩解疼痛。

胃氣痛丸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緩解疼痛: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止痛之效。胃氣痛常因氣血不足、經脈不通所致,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絡阻滯,從而緩解疼痛。
  2. 調和脾胃,促進消化: 當歸還能調和脾胃,促進消化吸收。胃氣痛常伴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當歸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有助於緩解胃痛症狀。

胃氣痛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效。對於胃寒引起的胃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吳茱萸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起到緩解疼痛、止嘔的作用。
  2. 降逆止嘔:吳茱萸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因胃寒引起的噯氣、呃逆、嘔吐等症狀。

因此,胃氣痛丸中加入吳茱萸,是為了溫中散寒,止痛止嘔,降逆止嘔,改善胃寒引起的各種不適。

胃氣痛丸中加入鬱金,是基於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鬱金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疏肝理氣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胃痛,活血化瘀則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胃脘疼痛。

此外,鬱金還能消食化積,有助於改善胃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進一步緩解胃氣痛。

胃氣痛丸中添加木香,主要源於其行氣止痛之效。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

胃氣痛常因氣滯血瘀、脾胃虛弱引起,木香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緩解胃部氣機阻滯,並能健脾和胃,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緩解胃痛的效果。

胃氣痛丸方劑中包含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腰,益氣止痛:杜仲性溫,味甘苦,歸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益氣血之功效。胃氣痛常因脾胃虛弱、腎氣不足而引起,杜仲能補益腎氣,從根本上改善脾胃功能,緩解疼痛。
  2. 固攝中氣,止痛消脹:杜仲能固攝中氣,防止氣機升降失調,並能止痛消脹,對於胃氣上逆、腹脹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杜仲在胃氣痛丸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補益腎氣,更能固攝中氣,從而達到止痛消脹的目的。

胃氣痛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脹、止痛化痰之效。胃氣痛多因氣滯、寒凝、濕阻所致,陳皮能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緩解氣機阻滯,從而達到止痛之效。
  2. 降逆止嘔:陳皮能降逆止嘔,適用於胃氣上逆、嘔吐等症。胃氣痛時,若伴隨嘔吐,陳皮能起到緩解嘔吐,減輕胃部不適的作用。

胃氣痛丸中加入砂仁,主要是利用其溫胃和中的特性來緩解胃氣痛。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客胃、氣滯血瘀導致的胃痛,砂仁能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解除胃部寒凝、氣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此外,砂仁還有健脾消食的作用,對於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導致的胃痛也有輔助療效。因此,在胃氣痛丸中加入砂仁,可有效緩解多種原因引起的胃痛,提高藥效。

胃氣痛丸中包含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暖胃: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陽散寒、止痛暖胃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所致的胃氣痛,如胃脘冷痛、喜溫喜按、泛吐清水等,肉桂能溫中散寒,消散寒邪,緩解疼痛。
  2. 行氣止痛,促進消化:肉桂還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胃氣痛,如胃脘脹痛、噯氣、便祕等,肉桂能行氣活血,舒緩氣機,促進消化,減輕疼痛。

因此,肉桂在胃氣痛丸中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胃氣痛的症狀。

胃氣痛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緩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峻猛的作用。胃氣痛丸中可能包含一些較為辛辣或寒涼的藥材,甘草能中和藥性,避免藥物對胃腸造成過度刺激,減輕患者服用時的負擔。

二、 益氣健脾: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能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問題,進一步緩解胃氣痛的症狀。

胃氣痛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疼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 養血柔肝、斂陰止痛 的功效。對於胃氣痛所致的疼痛,白芍可以起到 舒緩痙攣、止痛 的作用,緩解患者的痛苦。
  2. 調和脾胃:白芍還能 健脾和胃、養血柔肝,對於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引起的胃氣痛,白芍可以起到 調理脾胃、益氣養血 的作用,從根本上改善胃氣痛的症狀。

因此,白芍在胃氣痛丸中起着 緩解疼痛、調和脾胃 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胃氣痛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丁甘仁先生家傳珍方》所載,「胃氣痛丸」乃針對胃氣疼痛所設之方劑。此方劑之組成,可見其治療原理乃從多個層面著手,以達到理氣止痛、調和脾胃之目的。

方劑組成與作用機理分析:

  1. 理氣止痛,降逆和中:

    • 沈香: 其性溫,能行氣止痛,降逆氣、溫脾胃,為治胃痛要藥。
    • 香附: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之胃痛。
    • 木香: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使氣機暢通,緩解因氣滯而引起的胃痛。
    • 陳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可幫助消化,並減少胃中脹滿不適。
    • 砂仁: 行氣消食,止嘔安胎,能促進消化,緩解胃氣上逆。
    • 吳茱萸: 性大熱,溫中散寒,止痛除濕,適用於寒邪犯胃所致的胃痛。
    • 半夏: 化痰止咳,降逆止吐,針對胃氣上逆,有止吐之功。
  2. 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 延胡索: 活血散瘀,止痛解毒,能有效緩解疼痛。
    • 鬱金: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可疏通氣血,減輕痛楚。
    •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對因血虛或血瘀引起的疼痛有效。
  3. 健脾燥濕,和胃止痛:

    • 白朮: 健脾燥濕,和胃止痛,能改善脾胃功能,減少因脾虛而引起的胃痛。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緩急,能調和藥性,並緩解疼痛。
    • 苦楝子: 行氣消食,殺蟲止痛,可幫助消化,並對胃中因蟲積引起的疼痛有一定作用。
  4. 補益肝腎,強筋骨:

    • 杜仲: 補肝腎,強筋骨,可強壯體質,從根本上改善胃痛體質。
  5. 溫陽散寒,補火助陽:

    • 肉桂: 溫中散寒,補火助陽,能溫暖脾胃,緩解因寒冷而引起的胃痛。
    • 白芍: 養血調經,柔肝止痛,可緩解肝鬱造成的胃痛。

綜合分析:

此方劑可見其組方周全,既有理氣止痛之藥,如沈香、香附、木香;亦有活血化瘀之品,如延胡索、鬱金、當歸;更有健脾和胃之劑,如白朮、甘草;並有溫陽散寒之藥,如吳茱萸、肉桂。整體而言,此方能多管齊下,針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胃氣疼痛,起到緩解疼痛、調整氣機、調和脾胃、溫中散寒之功效。

治療原理:

「胃氣痛」之病機多與肝氣鬱結、脾胃虛弱、氣滯血瘀、寒邪犯胃等有關。「胃氣痛丸」之治療原理,乃是針對以上病機,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健脾和胃、溫中散寒等方法,使氣機調暢、血脈通利、脾胃健運,從而達到止痛之目的。此方藥性溫和,配伍嚴謹,能有效緩解因多種原因引起的胃氣疼痛,為治療胃痛之良方。

傳統服藥法


黑沈香1錢,金鈴子1錢,制於朮1錢,九香蟲1錢,制香附1錢5分,延胡索1錢5分,法半夏1錢5分,當歸身2錢,炒白芍2錢,炙雞金2錢,吳茱萸2錢,川鬱金2錢,炙甘草5分,廣木香5分,陳佛手5分,杜仲3錢,廣陳皮8分,春砂仁8分,上安桂4分,香櫞皮3錢。
上為末,加3年陳米,煎湯代水泛丸。作煎方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理氣止痛、和胃降逆的功效,主治胃氣痛。但本方中含有沉香、鬱金等中藥,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胃氣痛丸, 出處:《丁甘仁家傳珍方選》。 組成:黑沉香1錢,金鈴子1錢,制于朮1錢,九香蟲1錢,制香附1錢5分,延胡索1錢5分,法半夏1錢5分,當歸身2錢,炒白芍2錢,炙雞金2錢,吳茱萸2錢,川鬱金2錢,炙甘草5分,廣木香5分,陳佛手5分,杜仲3錢,廣陳皮8分,春砂仁8分,上安桂4分,香橼皮3錢。 主治:胃氣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