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風膏
ZHUI FE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追風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追風膏為外用藥膏,主要針對風濕痺痛、氣血不通所致的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行動不便、腰膝痿軟無力等症。其功效可歸納為:
- 祛風除濕:針對風寒濕邪侵襲經絡,阻滯氣血運行所致的關節痠痛、屈伸不利。
- 溫經通絡:通过辛溫藥性散寒行氣,改善局部氣血瘀滯,緩解肢體麻木冷痛。
- 散瘀止痛:結合跌打草藥,協助消散瘀血,適用於陳舊性損傷或風濕久痺。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追風膏以大量辛溫芳香藥為主,佐以化痰、活血、滲濕之品,其配伍邏輯可分為以下層次:
1. 辛溫透表,祛風散寒
- 生花椒子、老薑、蔥頭:性味辛熱,外敷可刺激皮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驅散寒邪。
- 紫蘇葉、薄荷:雖性偏涼,但外用能助辛溫藥透達肌表,開泄毛孔以除風濕。
- 蒼耳子、萆薢:祛風濕、通絡止痛,善治肢體拘攣麻木。
- 羌活:善走肢節,祛風濕之力專,針對上肢肩背疼痛。
2. 燥濕化痰,行氣通絡
- 蒼朮、石菖蒲:燥濕健脾,化中焦痰濕,間接助氣血運行。
- 半夏、南星:外用可化痰通絡,解除痰濕阻滯經絡之腫痛。
- 丁香、木香、砂仁、豆蔻:芳香行氣,氣行則血行,兼能溫中散寒。
3. 活血散結,消腫止痛
- 蓖麻子、蛇床子:外用能刺激局部,促進藥力滲透,兼消腫拔毒。
- 跌打草藥末(推測含乳香、沒藥等):加強活血化瘀,針對陳傷瘀血。
- 松香、黃丹:為膏劑基質,具黏附性,同時松香能袪風燥濕,黃丹微具消腫之效。
4. 溫補固本,強健筋骨
- 豨簽草、五月艾:祛風濕兼補肝肾,艾葉溫經,適合虛寒性痺症。
- 胡椒、樟木:溫裏散寒,樟木另具殺蟲止癢之效,可能用於兼有皮膚搔癢者。
三、綜合作用機制
此方通過辛溫藥群刺激體表、擴張毛細血管,促進藥物滲透,改善局部微循環;配合芳香化濕藥減少組織間水腫,化痰藥解除黏滯病邪,行氣藥間接推動血行。全方側重「通」法,以祛除外邪、流通氣血為核心,緩解因「不通」導致的疼痛與功能障礙。
四、適用證候特點
- 病性:風寒濕邪偏盛,或夾雜痰瘀。
- 症狀:疼痛固定或遊走,遇寒加重,局部膚溫不高,可能伴隨沉重感或麻木。
- 病位:多以四肢、腰膝等肌肉關節為主。
此方設計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透過皮膚吸收,達到類似內服祛風濕劑的效果,而避免口服辛燥藥對脾胃的負擔。
傳統服藥法
生黃花椒子1兩,蒼耳子2兩,生五月艾2兩,豨簽草葉2兩,老薑1兩,生薄荷2兩,生耳艾2兩,老乾樟木3錢,紫蘇葉2兩,蔥頭2兩(搗爛,曬乾,研末),丁香5錢,木香5錢,胡椒5錢,蒼朮5錢,砂仁5錢,白芨5錢,半夏5錢,豆蔻5錢,南星5錢,石菖蒲5錢,蛇床子5錢,蓖麻子5錢,羌活3錢,萆薢1兩。
將此藥加跌打草藥末二兩和勻,芝麻油一斤煮老,滴水成珠,即抽鍋離火。先下松香片四兩,洋白松香一斤,攪勻溶透,再下各藥末,若軟,隨時稍下飛黃丹,攪至合式,然後再上爐,文武火煎滾,攪勻,滴水試,合式為好,待冷,外用油紙攤開。
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及時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追風膏, 出處:《醫方易簡》卷六。 組成:生黃花椒子1兩,蒼耳子2兩,生五月艾2兩,豨簽草葉2兩,老薑1兩,生薄荷2兩,生耳艾2兩,老乾樟木3錢,紫蘇葉2兩,蔥頭2兩(搗爛,曬乾,研末),丁香5錢,木香5錢,胡椒5錢,蒼朮5錢,砂仁5錢,白芨5錢,半夏5錢,豆蔻5錢,南星5錢,石菖蒲5錢,蛇床子5錢,蓖麻子5錢,羌活3錢,萆薢1兩。 主治:男女遠年瘀痛,天將風雨,周身骨節痠軟。
追風膏,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牛膝2兩,桃仁2兩,麻黃2兩,當歸2兩,生草烏2兩,良薑2兩,獨活2兩,肉桂2兩,赤芍2兩,海風藤2兩,紅花2兩,威靈仙2兩,大戟2兩,天麻2兩,羌活2兩,生山甲2兩,細辛2兩,烏藥2兩,蛇退5錢,蘇木1兩,蜈蚣5錢,生地1兩,熟地1兩,生川烏5錢,川斷1兩,白芷2兩,五加皮5錢。 主治:舒筋活血,追風散寒。主治: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行步艱難,腰膝無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