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風大丸

祛風大丸

QU FENG DA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肺經 16%
心經 15%
脾經 15%
胃經 7%
膀胱經 6%
膽經 4%
腎經 3%
小腸經 3%
心包經 3%
大腸經 1%
三焦經 1%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膽經
腎經
小腸經
心包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祛風大丸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川芎能有效地疏通經絡,驅散風寒濕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升散止痛:川芎能升散,可上行頭部,對於風邪上犯引起的頭風痛、眩暈等症狀,川芎能有效地疏通經絡,散風止痛。

因此,祛風大丸中加入川芎,是為了利用其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來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病症。

祛風大丸方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赤芍性寒,味苦,歸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祛風大丸主要用於風濕痺痛、筋骨疼痛,而這些病症往往伴隨熱毒瘀血,赤芍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使藥效更顯著。
  2. 緩解藥性:方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性偏溫熱,赤芍的寒涼之性可以緩解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避免燥熱之弊,更利於患者服用。

祛風大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防風味辛、甘,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它能驅散外感風寒,緩解由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咳嗽、肢體疼痛等症狀。
  2. 通經活絡:防風能通經活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風寒阻滯所致的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

因此,祛風大丸中加入防風,可以更好地發揮祛風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有效治療因風寒入侵引起的各種疾病。

祛風大丸中加入白僵蠶,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止痙的功效。白僵蠶為僵蠶蟲體,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疏風解表、清熱定驚的功效。

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針對風邪入絡,筋脈拘攣,肢體麻木,口眼歪斜,言語不清等症。白僵蠶與其他藥材配伍,可有效散風止痙,舒筋活絡,達到治療目的。

祛風大丸方劑中加入天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祛風大丸多用於治療風邪入絡,引起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天麻可以有效平息肝陽上亢,止眩暈,緩解肢體麻木等症狀。
  2. 祛風止痛:天麻還具有一定的祛風止痛作用。風邪入絡,常會引起疼痛,而天麻可以散風止痛,緩解疼痛症狀,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麻黃為祛風大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因其具備以下兩大功效:

  1. 發散風寒: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能發散風寒,通鼻竅,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頭痛、發熱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宣肺平喘:麻黃亦可宣肺通竅,利氣平喘,對於風寒襲肺、氣道阻塞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

因此,麻黃在祛風大丸中扮演著驅散風寒、宣肺止咳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以達到治療風寒表證的功效。

「祛風大丸」方劑中使用硃砂,其原因主要為: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具有鎮心安神之效,能平息肝風內動,改善因風邪入體導致的頭暈目眩、心神不寧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硃砂亦具清熱解毒之功,能抑制風邪熱毒在體內蔓延,減輕因風熱入體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然而,硃砂為重金屬,使用需謹慎,需遵醫囑服用。

「祛風大丸」方劑中包含石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止渴的功效。風邪多伴有熱邪,石膏能清熱解毒,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能有效祛除風熱之邪。
  2. 涼血止血: 石膏亦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以緩解風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同時也能止血止痛,有效緩解風熱引起的出血症狀。

因此,石膏在「祛風大丸」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祛風散熱、止痛止血的效果。

祛風大丸中包含龍齒,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清熱定驚: 龍齒味甘鹹,性寒,入心經,具有清熱除煩、鎮驚安神之效。祛風大丸主要針對風熱上擾、肝風內動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而龍齒的清熱定驚之功,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更好地平息肝風、清熱解毒。
  2. 生津潤燥: 龍齒還具有生津潤燥之效。祛風大丸中常含有辛燥之品,龍齒的加入可以緩解藥物燥烈之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熱而傷津液,保持津液的正常運行,更好地改善風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祛風大丸方劑中包含白花蛇,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止痛:白花蛇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痛、通絡活血之功效。對於風寒濕痺、筋骨疼痛、麻木不仁等症狀,白花蛇能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2. 解毒消腫:白花蛇亦具解毒消腫之效。對於毒蛇咬傷、疔瘡腫毒等症,白花蛇能解毒消腫,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花蛇在祛風大丸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麻木不仁等症,同時也能解毒消腫。

「祛風大丸」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之效。方中多用辛溫燥烈之藥,容易耗氣傷陰,甘草可起到中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使藥力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二、 增強療效: 甘草能益氣補虛,與其他藥物相配伍,能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桂枝配伍,可增強桂枝祛風散寒之效;與防風配伍,可增強防風祛風止癢之效。

「祛風大丸」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方中加入大黃,旨在清除體內積熱,促進腸道蠕動,使風邪得以排出體外。
  2. 引藥下行:大黃為方中君藥,其峻下之性可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使藥力直達病所,更有效地驅除風邪。

因此,大黃在「祛風大丸」中發揮著瀉熱通便和引藥下行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祛風大丸方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絡止痛: 全蠍性溫,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止痛消腫之效。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筋骨拘攣等症,全蠍可有效改善血脈流通,緩解疼痛。
  2. 解毒散結: 全蠍亦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以解毒散結,尤其適用於風毒、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在祛風大丸中,全蠍可輔助其他藥材,共同起到消腫止痛、解毒散結的效果。

祛風大丸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通竅開閉,行氣止痛:麝香性溫,氣味芳香,能直達腦竅,開通經絡,行氣活血,對於風邪阻滯經絡,引起疼痛的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芳香闢穢,醒神開竅:麝香具有強烈的芳香氣味,能醒脾開胃,醒神開竅,並能驅散惡臭,淨化血氣,有助於改善風邪引起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

總之,麝香在祛風大丸方劑中,不僅能祛風止痛,更能開竅醒神,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祛風大丸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一切風痰」相關病症,重點在於風邪與痰濕壅滯所致的經絡阻滯、氣血不暢。具體症狀包括:

  1. 肢體功能障礙:如手足麻痹、舉動艱難、半身不遂,屬風痰阻塞經絡,氣血不能濡養肢體。
  2. 頭面官竅病變:如語言謇澀、口眼喎斜、頭目眩暈,因風痰上擾清竅或壅滯面部經脈。
  3. 痰濕壅盛證:痰涎多、耳鳴忪悸(痰蒙清竅)、牙關緊急(痰阻筋脈)。
  4. 急症閉證:不省人事(風痰閉阻心神)。

此方結合「祛風通絡」與「化痰開竅」雙重作用,針對外風引動內痰,或內生風痰阻滜之證。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通絡為核心

  • 天麻、白僵蠶、白花蛇
    • 天麻平肝息風,治眩暈抽搐;白僵蠶祛風化痰,善治口眼喎斜;白花蛇搜剔透骨、通絡除痹,三者共為方中祛風主藥。
  • 防風、麻黃
    • 防風散外風,麻黃開腠理助風邪外透,兼能通陽化滯。

2. 清熱化痰鎮驚

  • 石膏、龍齒、朱砂
    • 石膏清肺胃熱,防風痰化熱;龍齒、朱砂鎮驚安神,治痰熱擾神之忪悸、不省人事。
  • 麝香
    • 開竅醒神,助化痰通絡之效速達病所。

3. 活血行氣佐助

  • 芎藭、赤芍
    • 芎藭上行頭目、活血祛風;赤芍涼血散瘀,防風熱傷陰血。
  • 蠍梢
    • 搜風通絡,增強止痙(牙關緊急、抽搐)之力。

4. 調和瀉濁並施

  • 甘草、大黃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麻黃、蠍梢峻烈之性;大黃瀉下通腑,使痰熱從二便分消(「通腑化痰」之理)。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1. 動靜結合
    • 麝香、麻黃辛香走竄(動),朱砂、龍齒重鎮安神(靜),兼顧開竅與定驚。
  2. 標本兼治
    • 治標以祛風化痰(白花蛇、僵蠶),治本以清熱活血(石膏、赤芍)。
  3. 經絡臟腑同調
    • 既疏外風(防風、麻黃),又息內風(天麻、蠍梢),並清痰熱(石膏、大黃)。

臨牀推演

此方適用於「風痰夾熱」之證,尤其風邪引動痰濁,痰鬱化熱者。其組方邏輯源自:

  • 《聖惠方》祛風思路:重用蟲類藥(蛇、蠍、僵蠶)搜風通絡。
  • 金元痰病學說:結合化痰(朱砂、麝香)與瀉濁(大黃)法,體現「痰瘀同治」。

全方以「通」為要,通行經絡、開泄痰濁,使風熄痰消而氣血自復。

傳統服藥法


芎藭半兩,赤芍藥半兩,防風(去蘆)半兩,白僵蠶(直者,炒去絲)半兩,天麻半兩,麻黃(去節)半兩,朱砂(研,水飛)半兩,石膏1兩,龍齒(煅,別研)半兩,白花蛇(好酒浸,取肉)半兩,甘草半兩,川大黃2錢,蠍梢(炙)3錢,麝香3錢(別研)。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五丸。
每服1丸,用生薑自然汁化開,卻用溫湯浸,食後服,1日2次。
忌食酒、面、雞、魚、一切海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祛風大丸有祛風通絡、化痰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祛風大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耳鳴暈眩牙齦腫脹痛梅尼爾氏病貝爾氏癱瘓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心內膜炎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四肢麻痺癱瘓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大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川芎1兩,赤芍藥1兩,防風(去蘆)1兩,白僵蠶(直者,炒去絲)1兩,天麻1兩,麻黃(去節)1兩,朱砂(研,水飛)1兩,石膏1兩,龍齒(煅,别研)半兩,白花蛇(好酒浸,取肉)半兩,甘草半兩,川大黃2錢,蠍梢(炙)3錢,麝香3錢(别研)。 主治:一切風痰,手足麻痹,語言謇澀,痰涎壅盛,頭目眩暈,耳鳴忪悸,舉動艱難,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牙關緊急,不省人事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