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耆丸

XIAO HUANG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七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4%
心經 14%
脾經 14%
肝經 14%
肺經 14%
胃經 7%
大腸經 4%
三焦經 2%
膽經 2%
腎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小黃耆丸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小黃耆丸多用於氣虛乏力、易感外邪等症狀,黃耆的補氣固表作用可增強機體抵抗力,預防外邪侵襲。
  2. 扶正祛邪: 黃耆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可提升人體免疫力,抵抗病邪入侵。小黃耆丸中加入黃耆,可增強藥效,幫助機體抵抗疾病,促進康復。

小黃耆丸中加入覆盆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腎澀精:覆盆子性溫,味甘酸,入腎經,具有固腎澀精之功效,能補腎壯陽,止遺尿,治腎虛滑精,與方中黃耆、五味子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固腎補腎的功效。
  2. 益精血:覆盆子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能補益精血,改善腎精虧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與方中當歸、川芎等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滋陰補腎、益氣養血的功效。

小黃耆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引血下行,活血祛瘀: 川牛膝性寒,入肝腎經,具有引血下行、活血祛瘀的作用。與黃芪等補氣藥材配合,可避免補氣過度而致氣滯血瘀,使補氣活血更為順暢,達到氣血雙補的功效。
  2.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川牛膝還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可幫助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和腫脹,對於一些與氣血運行不暢相關的疾病,如腰膝痠痛、經絡不通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小黃耆丸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降火: 鱉甲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之效。搭配黃芪等溫補藥材,可避免燥熱之弊,達到滋陰補氣的功效。
  2. 補腎固本: 鱉甲富含膠質,可補益腎精,增強機體免疫力。配合黃芪補氣升陽,可協同作用,達到固本培元、延緩衰老的效果。

因此,小黃耆丸中加入鱉甲,不僅能平衡方劑的寒熱屬性,更能加強補益腎氣的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小黃耆丸中加入石斛,主要考慮其兩大功效:

一、滋陰潤燥: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腎經,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黃耆補氣過於燥烈,易耗津液,石斛可平衡其燥性,防止氣燥傷陰。

二、健脾益胃: 石斛具有健脾益胃之效,能增強消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與黃耆搭配,可更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體虛乏力等症狀。

總之,石斛的加入不僅能改善黃耆的燥性,還能增強藥方的整體效力,使其更適合於氣陰兩虛、脾胃虛弱的患者。

小黃耆丸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苦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與黃芪、黨參等藥材配合,可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氣虛乏力等症狀。
  2. 燥濕化痰:白朮能燥濕健脾,對於脾虛濕困所致的咳嗽痰多、腹脹便溏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化解濕痰,改善呼吸道系統功能。

小黃耆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陽、益精血、填精髓的功效,與黃耆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氣益血之力,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遺精滑精等症狀。
  2. 潤腸通便,益氣生津:肉蓯蓉能潤腸通便,緩解便祕,同時也能益氣生津,增強機體抵抗力。這對於氣虛血虧,同時伴隨便祕的患者,可起到雙重改善作用。

小黃耆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補氣: 附子性熱,入心、腎經,能溫陽補氣、回陽救逆。小黃耆丸以黃耆補氣固表為主,但若氣虛陽虛者,單用黃耆則恐難以溫煦脾陽,補益元氣。附子在此發揮溫陽散寒、補益脾陽的作用,與黃耆相輔相成,使補氣效果更佳。
  2. 扶正祛邪: 附子有驅散寒邪、扶正祛邪之功。小黃耆丸常用於治療脾虛氣陷、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等症。附子的加入,既可溫補脾陽,又能驅散寒邪,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改善症狀的效果。

小黃耆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其 斂肺固精 的功效。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固精等作用。

小黃耆丸主治脾虛氣陷、元氣不足、腎氣不固等症狀,而五味子的加入,可有效固護肺氣,防止氣虛上浮,同時 固腎止遺,防止精關不固,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小黃耆丸中加入人參,乃因其補氣之效與黃耆相輔相成,有助於提升整體補氣功效。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亦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

二者合用,一則增強補氣之力,二則能相互協調,使補氣之效更加全面,更能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因此,小黃耆丸中加入人參,乃為其補氣功效之最佳選擇。

小黃耆丸中加入沉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升陽,溫脾止瀉: 小黃耆丸以補氣為主,而沉香則具溫脾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對於脾胃虛寒、氣虛下陷所致的泄瀉,沉香可溫補脾陽,固攝中氣,協同黃芪等藥物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
  2. 理氣降逆,調和氣機: 沉香性溫,入脾、胃、腎經,能理氣解鬱,降逆止嘔。對於脾胃氣滯,或脾虛氣陷所致的胃脘脹痛、嘔吐等症,沉香可通過理氣降逆,調和脾胃氣機,輔助黃芪等藥發揮功效。

小黃耆丸中加入肉桂,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助氣: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助氣、散寒止痛、引火歸元的作用。與黃耆、人參等藥材共同使用,可加強補氣固表之效,並能溫補脾腎陽氣,助氣血運行,治療脾腎陽虛、氣血不足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症狀。
  2. 引藥入經:肉桂味辛,能走竄經絡,引導藥力直達病所。在小黃耆丸中,肉桂可引導黃耆、人參等藥材的藥力,更好地作用於脾腎等臟腑,提高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小黃耆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滋陰降火: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之效。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之功。兩者配伍,寒溫相濟,既可補益正氣,又可滋陰降火,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2. 協調藥效:小黃耆丸以補氣為主,生地黃的加入可防止藥效偏燥,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人體。此外,生地黃還可以緩解黃耆的升浮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主治功效


小黃耆丸:滋陰補氣,強筋健骨

中藥方劑「小黃耆丸」以黃耆、覆盆子、川牛膝、鱉甲、石斛、白朮、肉蓯蓉、附子、五味子、人參、沉香、肉桂、生地黃為組方,主治脾胃虛弱,身體瘦弱,四肢無力,膝蓋疼痛。方中各藥物協同作用,補氣益血,強健筋骨,改善體虛乏力、膝蓋疼痛等症狀。

藥材組成與功效

  • 黃耆: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覆盆子:收斂、固澀、補益肝腎。
  • 川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
  • 鱉甲: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
  • 石斛: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五味子: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 沉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臨牀應用

「小黃耆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身體瘦弱,四肢無力,膝蓋疼痛等症狀。方中黃耆補氣固表,升陽益衛;覆盆子收斂固澀,益氣補虛;川牛膝調經活血,祛風除濕;鱉甲滋陰清熱,平肝息風;石斛滋陰清熱,生津益胃;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化痰;肉蓯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附子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五味子固澀斂肺,生津止渴;人參補氣益血,生津止渴;沉香溫中補氣,理氣止痛;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脈;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益津。諸藥合用,共奏補氣益血,強筋健骨之功。

注意事項

「小黃耆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藥物依賴性。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總結

中藥方劑「小黃耆丸」以黃耆、覆盆子、川牛膝、鱉甲、石斛、白朮、肉蓯蓉、附子、五味子、人參、沉香、肉桂、生地黃為組方,主治脾胃虛弱,身體瘦弱,四肢無力,膝蓋疼痛。方中各藥物協同作用,補氣益血,強健筋骨,改善體虛乏力、膝蓋疼痛等症狀。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覆盆子1兩,牛膝1兩,鱉甲1兩,石斛1兩,白朮1兩,肉蓯蓉1兩,附子1兩,五味子1兩,人參1兩,沈香1兩,肉桂2兩,熟乾地黃2兩。
充肌,調中,助力。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氣健脾、強筋壯骨的功效,適合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腳膝疼痛等症患者服用。
  • 本方中含有附子、肉桂等溫熱性中藥,陰虛火旺、體熱內盛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礙胃。

相關疾病


肺結核大便秘結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胃腸出血骨質疏鬆症大腸激擾綜合症身體消瘦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小黃耆丸,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防風1兩,黃耆2兩,川芎半兩,皂角子仁黃2分,枳殼1分。 主治:胴腸風熱,大便秘滯,及五痔結核。

小黃耆丸,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熟乾地黃半兩,川芎半兩,枳殼半兩,綿黃耆半兩,防風半兩。 主治:風客手陽明之支脈,齒牙疼痛,及大便秘滯,或時便血,久久不已,則成痔疾。

小黃耆丸, 出處:《雞峰》卷七。 組成:黃耆1兩,覆盆子1兩,牛膝1兩,鱉甲1兩,石斛1兩,白朮1兩,肉蓯蓉1兩,附子1兩,五味子1兩,人參1兩,沉香1兩,肉桂2兩,熟乾地黃2兩。 主治:充肌,調中,助力。主治:脾胃虛勞羸瘦,腳膝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