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檎散

LIN QI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二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3%
肝經 12%
肺經 12%
膀胱經 8%
腎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4%
心包經 3%
大腸經 2%
膽經 1%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林檎散中加入麻黃,主要是針對其發汗解表之效。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通鼻竅之功效。林檎散作為治療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氣喘之方,麻黃的發汗解表作用能疏散外感風寒,使邪氣從汗孔排出,達到解表散寒的效果。

同時,麻黃的宣肺止咳作用也能緩解因風寒入侵而引起的咳嗽氣喘,通鼻竅作用則可改善鼻塞症狀。因此,麻黃在林檎散中起到重要作用,有效緩解風寒感冒的相關症狀。

林檎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散寒: 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其溫陽散寒之效,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因寒氣入侵所致的胃寒、腹痛、腹瀉等症狀。
  2. 補氣活血: 肉桂亦具補氣活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冷、面色蒼白等症狀。在林檎散中,肉桂有助於溫補脾腎陽氣,進而改善氣血運行,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林檎散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健脾,可祛除脾胃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林檎散主治脾胃濕熱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蒼朮的燥濕健脾作用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2. 升清降濁:蒼朮具有升清降濁之效,可以將脾胃中的濁氣下降,使清氣上升,促進脾胃氣機升降,改善脾胃功能。林檎散中加入蒼朮,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升清降濁的功效。

林檎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林檎散中加入大黃,可清熱解毒,通利大便,適用於因熱毒壅滯而導致的便祕、腹痛、口苦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大黃還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腸道血液循環,促進腸蠕動,幫助排泄體內毒素。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便祕,也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林檎散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解肌退熱:葛根味甘性涼,能解肌發汗,散風熱,對於因風熱外襲引起的發熱、頭痛、咽痛、肢體痠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二、升陽止瀉:葛根具有升陽止瀉的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

因此,在林檎散中加入葛根,可以起到解熱止瀉,緩解風熱外襲的功效,同時也能提升藥方的整體療效。

林檎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功效。林檎散中加入石膏,可以清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
  2. 收斂止瀉: 石膏還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以止瀉止痢。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腹瀉,石膏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止瀉的作用,輔助治療腸胃不適。

林檎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若患者出現因熱毒內蘊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便祕等症狀,梔子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不適。
  2. 降火消炎:林檎散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梔子能清肺降火,消炎止痛,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緩解肺熱,促進炎症消退,改善患者症狀。

林檎散是傳統中醫中常用的一種方劑,其組成內含木通。木通,藥名為“木通”和“木通葉”,主要是指其性涼、味苦的特性,經常用於清熱利尿。林藌散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尿路系統的問題,比如尿頻、尿痛等,因此木通的加入能夠加強方劑的利尿效果。

木通能夠疏通經絡,透發邪氣,對於腎與膀胱的健康有著積極作用。此外,它還有助於清肝明目、調理氣血,調整內部環境,使得方劑的整體功效更加均衡。不僅如此,木通也有助於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與發揮,在復方中協調各種藥材的功效。

綜合而言,木通在林藌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提高了方劑的治療效果,還優化了整體的藥效,使其在臨牀應用中更加有效,對於患者的康復有著積極的意義。

林檎散中加入瞿麥,主要是考慮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瞿麥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利水作用可排泄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清熱解毒作用可消除因熱毒引起的炎症反應。

林檎散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而瞿麥的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功效正好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林檎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林檎散方中多用辛溫之品,如生薑、橘皮等,容易燥烈傷陰。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能緩和藥性,避免燥烈之弊,使藥力平和,不傷脾胃。

二、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增強藥效,使其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同時,甘草還能益氣補脾,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增強患者體質,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林檎散中加入前胡,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宣肺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

前胡味辛性溫,入肺經,能疏散肺氣、宣通氣道,對於風寒犯肺引起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此外,前胡還能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材,可改善因肺氣鬱結導致的痰液積聚,進一步化痰止咳,達到整體調理肺部的作用。

林檎散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行氣,止痛止癢: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其具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林檎散多用於治療皮膚病,而川芎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皮膚代謝,有助於消炎止癢,緩解病痛。
  2. 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 林檎散中多含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川芎與之配合,可使藥效相輔相成,增強整體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林檎散中加入藿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作用:

  1. 化濕解暑:林檎散用於治療暑濕感冒、脾胃濕熱等症狀。藿香具有芳香化濕、解暑止嘔的功效,能有效驅散暑濕,緩解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2. 理氣和中:林檎散中可能還含有其他理氣、健脾的藥材,藿香的加入可增強理氣和中的作用,使脾胃氣機通暢,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林檎散方劑中包含烏頭,原因主要有二:

  1. 溫經散寒止痛:烏頭性溫,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驅散寒邪,溫通經脈,而其止痛作用則可緩解寒邪引起的疼痛。林檎散方劑中可能因其他藥物偏於寒涼,或治療的病症以寒邪為主,因此加入烏頭以平衡藥性,增強散寒止痛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烏頭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達到最佳療效。林檎散中可能包含其他藥物,與烏頭共同發揮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或烏頭可以促進其他藥物藥力的發揮,從而提高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林檎散:中藥方劑

林檎散是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麻黃、肉桂、蒼朮、大黃、葛根、石膏、梔子、木通、瞿麥、甘草、前胡、川芎、藿香、烏頭等,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和流行性傳染病,頭痛、頸部僵硬,高燒怕冷,腰背、四肢拘急、疼痛,臉紅、咽喉乾燥,噁心嘔吐、煩渴等症狀。

各藥功效:

  1. 麻黃:辛溫,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2. 甘草:甘平,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3.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4.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5.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6. 葛根: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

  7. 藿香: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

  8. 木通: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9. 前胡: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

  10. 瞿麥:清熱利尿、活血通經、利水滲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清熱利濕、通經絡。

  11.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12.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13.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14. 烏頭: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總結:

林檎散是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麻黃、肉桂、蒼朮、大黃、葛根、石膏、梔子、木通、瞿麥、甘草、前胡、川芎、藿香、烏頭等,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和流行性傳染病,頭痛、頸部僵硬,高燒怕冷,腰背、四肢拘急、疼痛,臉紅、咽喉乾燥,噁心嘔吐、煩渴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麻黃(去節)1兩半,肉桂(去粗皮)1兩半,蒼朮(去皮)1兩半,川大黃1兩半,乾葛1兩半,石膏1兩半,山梔子(去皮)1兩半,木通1兩,瞿麥1兩,甘草(炙)1兩,前胡1兩,川芎1兩,藿香(用葉)半兩,川烏頭(炮,去皮臍)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2錢,水1盞,入林檎糝十數片,新者亦得,煎至7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相次再服,衣被蓋覆,汗出為度。
《雞峰》有桔梗、白朮,無蒼朮、前胡、川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林檎散具有發汗解表、清熱解毒、利咽止渴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林檎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脖子頸項酸痛口乾口渴怕冷面色發紅頸部連及背部筋脈肌肉強直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林檎散, 出處:《局方》卷二。 組成:麻黃(去節)1兩半,肉桂(去粗皮)1兩半,蒼朮(去皮)1兩半,川大黃1兩半,乾葛1兩半,石膏1兩半,山梔子(去皮)1兩半,木通1兩,瞿麥1兩,甘草(炙)1兩,前胡1兩,川芎1兩,藿香(用葉)半兩,川烏頭(炮,去皮臍)半兩。 主治:傷寒及時行疫癧,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腰背四肢拘急煩疼,面赤咽乾,嘔逆煩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