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效感應丸

SHEN XIAO GAN Y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胃經 19%
肺經 17%
肝經 14%
膽經 6%
腎經 5%
大腸經 5%
三焦經 4%
心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膽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感應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可有效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2. 疏肝理氣:木香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脅痛、情緒不佳等症狀。

神效感應丸中加入木香,旨在通過其行氣止痛、疏肝理氣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疾病的療效。

神效感應丸中加入檀香,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1. 芳香開竅: 檀香氣味芳香,能通達經絡,開竅醒神,有助於改善神經系統功能,提升精神狀態。

2. 安神定志: 檀香具有安神定志的功效,能舒緩焦慮、失眠等症狀,使心神安定,促進睡眠。

3. 溫中和胃: 檀香能溫中和胃,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檀香在神效感應丸中起到開竅醒神、安神定志、溫中和胃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神效感應丸」方劑中加入丁香,是基於其多方面的藥理作用。

第一,丁香性溫,味辛,具有溫中降逆、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痛等症,丁香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改善患者症狀。

第二,丁香亦有溫腎助陽、止瀉固精的作用。對於腎虛陽痿、腰膝酸軟、遺精滑精等症,丁香可溫補腎陽,固精止瀉。

因此,丁香的加入有助於「神效感應丸」增強溫中降逆、行氣止痛、溫腎助陽等功效,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神效感應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能理氣化痰,健脾和胃。對於脾胃氣滯所致的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陳皮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燥濕化痰:陳皮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哮喘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神效感應丸中加入陳皮,有助於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進而提高整體療效。

神效感應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 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的功效。對於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青皮能起到疏通氣機、緩解疼痛的作用。

二、 降逆止嘔: 青皮還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導致的嘔吐,青皮能起到平息逆氣、止嘔的作用。

因此,神效感應丸中加入青皮,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其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神效感應丸」方劑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藥性。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能清心火、瀉肝火、除胃熱,對於因熱毒內蘊導致的各種症狀,如口舌生瘡、目赤腫痛、心煩失眠等,具有良好的療效。此外,黃連還能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對於某些感染性疾病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將黃連加入「神效感應丸」中,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神效感應丸」方劑中使用砂仁,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消積: 砂仁性溫,味辛,具有行氣化滯、消積開胃之效。其辛溫之性可溫中散寒,有助於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2. 醒脾開胃: 砂仁可醒脾開胃,增進食慾,對於因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慾不振有改善作用。

因此,砂仁在「神效感應丸」中可起到理氣消積、醒脾開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消化系統功能,提升藥效。

「神效感應丸」中包含香附,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香附性味辛、苦、平,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若方劑主治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香附可有效緩解肝鬱、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二、理氣健脾,和胃止嘔:香附還具備理氣健脾、和胃止嘔的作用。若方劑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消引起的嘔吐,香附可幫助消化,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止嘔的效果。

因此,香附在「神效感應丸」中扮演著疏肝理氣、止痛止嘔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神效感應丸」方劑中含有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對於痰多、咳嗽、胸悶等症狀,半夏能有效地將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不適。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胃氣上逆、嘔吐、眩暈等症狀,半夏能起到鎮吐止嘔的作用,使患者感到舒適。

因此,在「神效感應丸」中加入半夏,可有效地化解痰濕,改善嘔吐等不適,達到療效。

神效感應丸中包含三稜,主要原因在於三稜具有破血行氣的功效。三稜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能活血化瘀、消癥止痛。

方劑中加入三稜,可以針對患者因氣血瘀滯所導致的各種症狀,例如痛經、經閉、癥瘕等,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作用。此外,三稜還能消散積聚,對於氣血瘀滯導致的腹部腫塊或腫瘤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神效感應丸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莪朮具有顯著的活血化瘀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各種疾病,如痛經、跌打損傷等,莪朮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消積止痛:莪朮還具有消食積、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莪朮可以幫助緩解,起到消積止痛的效果。

因此,神效感應丸中加入莪朮,旨在通過其活血化瘀和消積止痛的功效,達到整體療效的提升。

神效感應丸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收斂止瀉:烏梅味酸澀,性收斂,能止瀉止痢,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引起的腹瀉。
  2. 生津止渴:烏梅性寒,能生津止渴,用於暑熱傷津、口乾舌燥等症。

烏梅的收斂作用可以幫助固澀腸道,減少腹瀉,而生津作用則可補充水分,緩解口渴。因此,在神效感應丸中加入烏梅,有助於緩解腹瀉、口渴等症狀,提高藥效。

神效感應丸含有巴豆,這主要是基於巴豆的峻下作用。巴豆味辛、性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峻下作用強,能快速清除腸道積滯,對於積滯腹痛、便祕不通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慎用,並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主治功效


神效感應丸:溫中調氣、止嘔消脹方劑

神效感應丸為中醫方劑,由多種藥材組成,具有溫中調氣、止嘔消脹的功效,主治宿食、氣滯、酒後嘔吐等疾病。

一、中藥方劑組成

  1. 半夏:性溫,味辛、苦。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2. 陳皮:性溫,味苦、辛。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3. 丁香:性溫,味辛、苦。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

  4. 莪朮:性溫,味苦、辛。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的功效。

  5.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6. 木香:性溫,味辛。具有溫裡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7. 青皮:性辛、溫、微苦。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8. 三稜: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功效。

  9. 砂仁:性溫,味辛。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功效。

  10. 檀香:性溫,味甘、苦。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活絡止痛、健脾胃等功效。

  11. 烏梅:性酸,味甘。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

  12.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可治療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脹滿、脘腹疼痛、食慾不振、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13. 巴豆:性溫,味辛。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

二、主治功效

  1. 宿食:指的是在胃裡積存過久的食物,沒有及時消化,導致胃部不適、消化不良等症狀。

  2. 氣滯:指的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局部或全身出現疼痛、腫脹、麻木等症狀。

  3. 酒後嘔吐:指的是飲酒過量後,胃部不適、噁心、嘔吐等症狀。

三、總結

神效感應丸是一款中醫方劑,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溫中調氣、止嘔消脹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宿食、氣滯、酒後嘔吐等症狀。但具體用藥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傳統服藥法


黑角沈1兩,木香1兩,檀香1兩,全丁香1兩,陳皮1兩,青皮1兩,黃連1兩,砂仁1兩,香附子1兩,制半夏1兩,三稜1兩,莪朮(並煨)1兩(淨,為末),肥烏梅肉100文重,巴豆300粒(肥白者,去衣膜心)。
消宿食,除積滯。
上用瓷器盛巴豆,上以烏梅肉蓋之,以陳米醋浸,與烏梅肉平於甑上蒸極爛,以巴豆紅色為度,卻擂二味極爛,次用糯米粽和前藥,搗千百杵,以黑色為度,眾手丸如蘿蔔子大。
每服10丸,宿食,陳皮湯送下;氣滯,茴香湯送下;酒後嘔吐,淡薑湯送下。
常服不動臟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消化不良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肥胖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感應丸, 出處:《永類鈐方》卷十二引《浙方混元鄧山房方》。 組成:黑角沉1兩,木香1兩,檀香1兩,全丁香1兩,陳皮1兩,青皮1兩,黃連1兩,砂仁1兩,香附子1兩,制半夏1兩,三棱1兩,莪朮(并煨)1兩(淨,爲末),肥烏梅肉100文重,巴豆300粒(肥白者,去衣膜心)。 主治:消宿食,除積滯。主治:宿食,氣滯,酒後嘔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