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茱萸丸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莪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瘀的功效,可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疼痛、胃脘脹痛、食積不消等症狀。大茱萸丸以溫經散寒為主,而莪朮的加入可輔助疏肝理氣,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
- 消積化瘀,活血止痛: 莪朮能消食積、化瘀血,對於因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療效。大茱萸丸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伍,如延胡索、川芎等,共同發揮消積化瘀、活血止痛的功效。
因此,大茱萸丸中加入莪朮,可更好地達到溫經散寒、疏肝理氣、消積化瘀、活血止痛的目的,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大茱萸丸中加入三稜,主要是為了其 破血行氣 之功效。三稜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 破血消癥、行氣止痛 的作用。
在方劑中,三稜與茱萸、川芎等藥物共同作用,可 疏肝理氣、行血止痛,用於治療 寒凝血瘀、經行腹痛、痛經、癥瘕 等病症。三稜的加入,有助於 活血化瘀,促進血行通暢,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大茱萸丸方劑中包含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的作用。大茱萸丸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乾薑溫中散寒,可驅散寒邪,溫暖脾胃,改善上述症狀。
2. 助陽化氣: 乾薑還具有助陽化氣、行氣止痛的作用。大茱萸丸中包含茱萸、肉桂等辛溫之品,以溫陽化氣為主。乾薑與之相配,可增強溫陽化氣之效,有助於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
大茱萸丸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可以協同大茱萸、吳茱萸等藥物,共同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用於治療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 疏肝理氣: 青皮還有疏肝理氣的功效,可以解除肝氣鬱結,促進氣機運行,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青皮在大茱萸丸中起到行氣止痛、疏肝理氣的作用,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治療寒凝氣滯、肝氣鬱結所致的相關疾病。
大茱萸丸方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燥濕,行氣止痛: 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燥濕、行氣止痛的功效。與大茱萸配伍,可加強其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並能促進藥物在體內運行,更好地發揮療效。
- 調和藥性,防止燥烈: 大茱萸性溫燥,容易耗傷津液,而陳皮性溫和,能調和藥性,防止大茱萸過於燥烈,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陳皮還有疏肝理氣的作用,能使藥效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大茱萸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擅長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大茱萸丸主治肝胃氣滯,脘腹脹痛,胸悶脅痛等症,木香可協同茱萸、厚朴等藥物,共同達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效。
- 調和藥性:大茱萸丸中茱萸辛溫燥烈,厚朴苦燥,若單用容易傷脾胃。木香苦辛,性溫和,可起到調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的作用。
大茱萸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脾胃寒凝所致的脘腹冷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大茱萸丸本身以溫陽散寒為主,加入丁香可增強其溫中散寒的效果,更有效地改善脾胃虛寒症。
- 調和藥性: 大茱萸丸中包含多種藥材,丁香加入後能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協調,避免單味藥物的過於偏激,提高整體療效。
大茱萸丸方中使用巴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破積消瘀:巴豆性峻烈,具有破積消瘀之效,能有效清除瘀積阻滯,改善因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配合茱萸等藥物,增強溫經散寒、止痛止瀉之效。
- 引藥入經:巴豆性燥,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發揮更強的治療作用。對於一些寒凝血瘀頑固病症,巴豆的引入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穿透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茱萸丸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因其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嘔、散寒止瀉之功效。方劑中運用吳茱萸,主要是針對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此外,吳茱萸還可溫經止痛,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腰痛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因此,吳茱萸作為大茱萸丸中的重要組成成分,發揮著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關鍵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茱萸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飲食過度導致氣機壅滯之證,其病機核心為「中焦氣滯,升降失司」。由於飲食不節,脾胃運化不及,氣滯於胸脘,故見「臌脹、胸膈氣不宣通」;氣機郁滯化熱,則見「煩躁、作渴」;脾胃受困而「強食不化」,久則傷及陽氣,致使「肢體倦怠、坐卧不任」。此證屬本虛標實,既有脾胃氣虛(倦怠、不化),又有寒熱錯雜(煩躁與腹脅冷痛並見),兼有痰濕郁阻(喘悶、旋覆花與紫菀之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配伍:溫中降逆,疏泄郁滯
- **吳茱萸(半升)**為主藥,劑量獨重,取其苦辛大熱之性,既可溫中散寒(針對腹脅冷痛),又能下氣降逆(解胸膈脹悶),更可疏肝鬱(助柴胡調達氣機)。
- 細辛、乾薑、附子、桂心:四藥協同吳茱萸形成「溫陽散寒組合」,針對中下焦虛寒,尤其附子配乾薑振奮脾腎陽氣,細辛散寒通滯,桂心助陽化氣。
2. 調和肝脾,升降氣機
- 柴胡、芍藥、當歸:疏肝養血,緩急止痛(如腹脅痛),契合「土虛木乘」之病機。
-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君結構補益脾胃,解決「肢體倦怠」之本虛。
- 半夏、旋覆花、紫菀:化痰降氣,針對氣逆作喘、胸膈郁塞,尤以旋覆花「諸花皆升,旋覆獨降」之性,專消痰水痞滿。
3. 寒熱並調,佐制溫燥
- 黃芩苦寒,與大量溫藥相配,既防燥熱傷津(見煩渴),又清郁熱(如煩躁);
- 當歸、芍藥養血潤燥,緩解溫藥之燥性,亦兼顧久病可能之陰血耗傷。
4. 加減方推論
若見「前胡、乾地黃、蜀椒」而無柴胡、黃芩、桂心者,推測其證更偏肺氣不降(前胡代柴胡)、血虛燥熱(地黃滋陰)或寒凝痼冷(蜀椒增溫中之力),反映臨床靈活變通之需。
治療原理總括
此方以「溫中降逆」為核心,結合「補脾瀉肝、化痰行滯、寒熱並調」三法,標本兼顧:
- 治標:化解氣滯(吳茱萸、柴胡)、痰阻(旋覆花、半夏)、寒凝(附子、乾薑);
- 治本:補益脾胃(四君)、調和肝氣(芍藥、當歸),使中焦復其升降之職,氣機暢則脹喘自消。其組方層次分明,適應於小兒食傷所致之複雜寒熱夾雜證。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半升,細辛半兩,芍藥半兩,柴胡半兩,旋覆花半兩,黃芩半兩,紫菀半兩,人參半兩,白朮半兩,茯苓半兩,乾薑半兩,桂心半兩,附子(炮)半兩,甘草(炙)半兩,半夏(洗)半兩,當歸半兩,(1方有前胡、乾地黃、蜀椒,無柴胡、黃芩、桂心)。
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3丸,食前服,日3次。不知稍加。
忌生蔥、羊肉、餳、酢物、桃、李、雀肉、豬肉、生菜、海藻、菘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破氣破血之弊,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茱萸丸, 出處:《外台》卷七引《範汪方》。 組成:吳茱萸半升,細辛半兩,芍藥半兩,柴胡半兩,旋覆花半兩,黃芩半兩,紫菀半兩,人參半兩,白朮半兩,茯苓半兩,乾薑半兩,桂心半兩,附子(炮)半兩,甘草(炙)半兩,半夏(洗)半兩,當歸半兩,(1方有前胡、乾地黃、蜀椒,無柴胡、黃芩、桂心)。 主治:心腹寒疝,胸中有逆氣,時上搶心痛,煩渴,不得卧,面目惡風,悸掉,惕惕時驚,不欲飲食而嘔,變發寒熱。
大茱萸丸,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七。 組成:蓬莪朮1分(醋煮),京三棱1分(醋煮),乾薑(炮)2分,青皮2分,陳皮(并去白)2分,木香2分,丁香2分,巴豆21粒(去殼心膜,出油),綠小細吳茱萸2錢。 主治:大寬胸膈,平厚腸胃,正氣溫中,消疳磨積,止吐瀉,進美飲食。主治:小兒飲食過度,臌脹,胸膈上下氣不宣通,鬱滯迷悶,情思少樂,大則作喘,強食不化,作渴煩躁,坐卧不任,肢體倦怠,腹脅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