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茱萸丸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莪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瘀的功效,可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疼痛、胃脘脹痛、食積不消等症狀。大茱萸丸以溫經散寒為主,而莪朮的加入可輔助疏肝理氣,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
- 消積化瘀,活血止痛: 莪朮能消食積、化瘀血,對於因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療效。大茱萸丸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伍,如延胡索、川芎等,共同發揮消積化瘀、活血止痛的功效。
因此,大茱萸丸中加入莪朮,可更好地達到溫經散寒、疏肝理氣、消積化瘀、活血止痛的目的,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大茱萸丸中加入三稜,主要是為了其 破血行氣 之功效。三稜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 破血消癥、行氣止痛 的作用。
在方劑中,三稜與茱萸、川芎等藥物共同作用,可 疏肝理氣、行血止痛,用於治療 寒凝血瘀、經行腹痛、痛經、癥瘕 等病症。三稜的加入,有助於 活血化瘀,促進血行通暢,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大茱萸丸方劑中包含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的作用。大茱萸丸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乾薑溫中散寒,可驅散寒邪,溫暖脾胃,改善上述症狀。
2. 助陽化氣: 乾薑還具有助陽化氣、行氣止痛的作用。大茱萸丸中包含茱萸、肉桂等辛溫之品,以溫陽化氣為主。乾薑與之相配,可增強溫陽化氣之效,有助於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
大茱萸丸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可以協同大茱萸、吳茱萸等藥物,共同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用於治療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 疏肝理氣: 青皮還有疏肝理氣的功效,可以解除肝氣鬱結,促進氣機運行,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青皮在大茱萸丸中起到行氣止痛、疏肝理氣的作用,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治療寒凝氣滯、肝氣鬱結所致的相關疾病。
大茱萸丸方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燥濕,行氣止痛: 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燥濕、行氣止痛的功效。與大茱萸配伍,可加強其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並能促進藥物在體內運行,更好地發揮療效。
- 調和藥性,防止燥烈: 大茱萸性溫燥,容易耗傷津液,而陳皮性溫和,能調和藥性,防止大茱萸過於燥烈,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陳皮還有疏肝理氣的作用,能使藥效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大茱萸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擅長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大茱萸丸主治肝胃氣滯,脘腹脹痛,胸悶脅痛等症,木香可協同茱萸、厚朴等藥物,共同達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效。
- 調和藥性:大茱萸丸中茱萸辛溫燥烈,厚朴苦燥,若單用容易傷脾胃。木香苦辛,性溫和,可起到調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的作用。
大茱萸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脾胃寒凝所致的脘腹冷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大茱萸丸本身以溫陽散寒為主,加入丁香可增強其溫中散寒的效果,更有效地改善脾胃虛寒症。
- 調和藥性: 大茱萸丸中包含多種藥材,丁香加入後能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協調,避免單味藥物的過於偏激,提高整體療效。
大茱萸丸方中使用巴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破積消瘀:巴豆性峻烈,具有破積消瘀之效,能有效清除瘀積阻滯,改善因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配合茱萸等藥物,增強溫經散寒、止痛止瀉之效。
- 引藥入經:巴豆性燥,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發揮更強的治療作用。對於一些寒凝血瘀頑固病症,巴豆的引入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穿透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茱萸丸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因其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嘔、散寒止瀉之功效。方劑中運用吳茱萸,主要是針對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此外,吳茱萸還可溫經止痛,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腰痛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因此,吳茱萸作為大茱萸丸中的重要組成成分,發揮著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關鍵作用。
主治功效
大茱萸丸:緩解小兒飲食過多之症
中藥方劑「大茱萸丸」,其主要成分包括莪朮、三稜、乾薑、青皮、陳皮、木香、丁香、巴豆、吳茱萸等,一共九味藥材組成,各司其職,以達到緩解小兒飲食過多之症狀,包含肚子腫脹、胸膈上下氣息不暢通、鬱悶阻塞、心情憂鬱不樂等。
1. 莪朮:活血化瘀、理氣行氣
莪朮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月經不調、小腹作痛、痛經兼寒、氣滯血瘀所致的癥瘕積聚、經閉以及心腹瘀痛等症狀。
2. 三稜:活血化瘀、理氣行氣
三稜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腹痛、脹滿、泄瀉、痢疾、癥瘕積聚、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3.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
乾薑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
4.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
青皮味辛、性溫,歸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症狀。
5.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
陳皮味苦、辛,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阻氣滯痰凝所致之肺失宣肅、脾失健運之證,以及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症狀。
6. 木香:溫裡溫中、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性溫,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裡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證狀。
7. 丁香:溫裡溫中、降逆止嘔
丁香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胃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丁香還能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胃脹等症狀,並增進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止嘔效果顯著。
8. 巴豆:瀉下、驅蟲殺蟲
巴豆味辛、性溫,歸大腸經,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寒邪食積、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惡瘡疥癬、急性、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急性闌尾炎、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狀。
9. 吳茱萸:補陽、止瀉、止嘔
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歸肝、脾、腎經,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寒邪食積、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惡瘡疥癬、急性、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急性闌尾炎、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大茱萸丸」由莪朮、三稜、乾薑、青皮、陳皮、木香、丁香、巴豆、吳茱萸等九味藥材組成,具有溫裡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飲食過多,肚子腫脹,胸膈上下氣息不暢通,鬱悶阻塞,心情憂鬱不樂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半升,細辛半兩,芍藥半兩,柴胡半兩,旋覆花半兩,黃芩半兩,紫菀半兩,人參半兩,白朮半兩,茯苓半兩,乾薑半兩,桂心半兩,附子(炮)半兩,甘草(炙)半兩,半夏(洗)半兩,當歸半兩,(1方有前胡、乾地黃、蜀椒,無柴胡、黃芩、桂心)。
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3丸,食前服,日3次。不知稍加。
忌生蔥、羊肉、餳、酢物、桃、李、雀肉、豬肉、生菜、海藻、菘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破氣破血之弊,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茱萸丸, 出處:《外台》卷七引《範汪方》。 組成:吳茱萸半升,細辛半兩,芍藥半兩,柴胡半兩,旋覆花半兩,黃芩半兩,紫菀半兩,人參半兩,白朮半兩,茯苓半兩,乾薑半兩,桂心半兩,附子(炮)半兩,甘草(炙)半兩,半夏(洗)半兩,當歸半兩,(1方有前胡、乾地黃、蜀椒,無柴胡、黃芩、桂心)。 主治:心腹寒疝,胸中有逆氣,時上搶心痛,煩渴,不得卧,面目惡風,悸掉,惕惕時驚,不欲飲食而嘔,變發寒熱。
大茱萸丸,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七。 組成:蓬莪朮1分(醋煮),京三棱1分(醋煮),乾薑(炮)2分,青皮2分,陳皮(并去白)2分,木香2分,丁香2分,巴豆21粒(去殼心膜,出油),綠小細吳茱萸2錢。 主治:大寬胸膈,平厚腸胃,正氣溫中,消疳磨積,止吐瀉,進美飲食。主治:小兒飲食過度,臌脹,胸膈上下氣不宣通,鬱滯迷悶,情思少樂,大則作喘,強食不化,作渴煩躁,坐卧不任,肢體倦怠,腹脅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