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胡麻飲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胡麻飲常用於治療暑熱感冒、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金銀花的加入可以有效清熱解毒,緩解因暑熱引起的各種不適。同時,金銀花還能抑制細菌病毒的生長,增強機體免疫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效果。
胡麻飲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胡麻飲中常加入茯苓,有助於健脾胃、利水滲濕,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諸多症狀,如腹脹、便溏、食慾不振等。
- 寧心安神: 赤茯苓還具有一定的安神作用,可幫助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胡麻飲中加入赤茯苓,有助於改善因心脾兩虛所致的不安、失眠等問題。
總之,赤茯苓在胡麻飲中起到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胡麻飲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肝益腎,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補肝益腎、平肝熄風之功效。胡麻飲常用於治療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天麻的加入能增強方劑的平肝熄風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頭暈、眩暈等症狀。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胡麻本身具有補益肝腎、滋潤血脈的功效。天麻則能平肝熄風,兩者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改善肝腎不足引起的頭暈、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胡麻飲中包含亞麻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潤腸通便:亞麻子富含膳食纖維,能吸水膨脹,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緩解便祕,改善消化功能。胡麻飲本身具潤腸功效,添加亞麻子更能增強此效果。
- 營養補充:亞麻子富含亞麻酸,屬於omega-3脂肪酸,具有降血脂、保護心血管、抗炎等功效,對人體健康有益。將亞麻子加入胡麻飲中,能提升其營養價值,使藥飲更具保健功效。
胡麻飲中加入防風,主要是針對其解表散寒之效。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具有解表散寒、止痛、止癢之功效。
胡麻飲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惡寒發熱等症狀。而防風能驅散外感風寒,解除表邪,配合其他藥物,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防風還能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性更溫和,避免寒涼之氣損傷陽氣。
胡麻飲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風散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效。胡麻飲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暑濕傷表等症,而荊芥的加入可助於清熱解表,緩解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
- 消腫止痛:荊芥亦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胡麻飲中加入荊芥,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胡麻飲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解表:羌活味辛性溫,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胡麻飲本身具有滋陰潤燥、補肝腎、養血益氣的作用,加入羌活可增強其祛風散寒的作用,適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
- 疏通經絡:羌活能夠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胡麻飲中加入羌活,有助於改善因風寒阻滯經絡引起的痺痛麻木等症狀,同時也能促進藥效的吸收和發揮。
胡麻飲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濕止痛:獨活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胡麻飲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等症狀,獨活的加入有助於疏通經絡,驅散風寒濕邪,減輕疼痛。
- 補益肝腎:獨活兼具補益肝腎之功,而胡麻飲中常配伍其他補益藥物,如熟地黃、當歸等。獨活的加入可與之協同作用,增強補益肝腎的效果,進一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痹痛症狀。
總之,獨活在胡麻飲中的加入,既能祛風濕止痛,又能補益肝腎,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胡麻飲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痙解毒之效。胡麻飲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風熱頭痛等症,而白僵蠶可輔助清熱解表,止咳平喘,同時亦能緩解因風熱上擾而引起的痙攣抽搐。
- 息風定驚: 白僵蠶亦具有一定的息風定驚作用,可鎮靜安神,緩解因風熱或痰濁上擾所致的驚悸不安、失眠多夢等症。胡麻飲中加入白僵蠶,可增強方劑的止痙安神作用,更有效地控制病症。
胡麻飲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連翹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胡麻飲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連翹的加入可以幫助清熱解毒,消散熱毒,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
- 疏散風熱:連翹還具有疏散風熱的功效,可以幫助患者消除體內風熱,進一步促進咽喉部位的消腫止痛。胡麻飲中的其他藥材,如生甘草、麥冬等,也具有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的功效,與連翹共同作用,可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潤燥生津的綜合作用。
胡麻飲中加入五加皮,主要是因為五加皮具有以下兩項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 補腎壯陽,強筋骨:胡麻飲以補腎填精、潤燥滑腸為主,五加皮則具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的功效,兩者相合,可增強補腎效果,使腎精充盈,筋骨強健,進一步改善虛損、腰膝酸軟等症狀。
- 促進血液循環:五加皮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產物的排出,可改善胡麻飲的滋補效果,並輔助治療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相關疾病。
胡麻飲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肺熱、降肝火、滋陰潤燥的功效。胡麻飲以黑芝麻為主,有滋補肝腎、潤燥通便之效,但同時也帶有溫補之性。加入地骨皮,可平衡其溫燥之性,避免燥熱上火,更能發揮滋陰潤燥、清熱涼血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胡麻飲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潤燥: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潤燥滑腸之效。胡麻飲多用於血虛津虧所致的燥咳、便祕等症,而當歸能補益血氣,潤燥生津,與胡麻等藥材相輔相成,提高療效。
- 調和藥性: 胡麻飲中多用溫燥之品,如芝麻、杏仁等,容易燥熱傷陰。而當歸性溫而不燥,可調和藥性,避免過於燥烈,避免傷陰,使其更加平和,適合多種體質使用。
胡麻飲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因為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胡麻飲本身以滋陰潤燥為主,而黃芩的加入則可以平衡滋陰之性,避免過於滋膩,同時也可針對一些兼具濕熱症狀的患者,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例如,一些患者在服用胡麻飲後可能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黃芩的加入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胡麻飲中加入黃連,主要有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功效,可以抑制因濕熱內蘊引起的腸胃不適、腹痛腹瀉等症狀。胡麻飲常用於治療腸胃積熱、濕熱下痢,加入黃連可以加強其清熱瀉火的效果。
- 解毒止痛: 黃連還有解毒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因溼熱引起的疼痛。胡麻飲中加入黃連,可以增強其止痛效果,緩解腸胃不適帶來的疼痛感。
胡麻飲方劑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腰:杜仲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作用。胡麻飲本身以補腎益精、潤燥滑腸為功效,加入杜仲可增強補腎壯腰之效,適合腎虛腰痛、精虧乏力等症狀。
2. 改善腰膝酸軟:杜仲可補益肝腎,改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症狀。胡麻飲中加入杜仲,可提升方劑的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功效,更能有效改善腰膝酸軟、腰椎不穩等症狀。
胡麻飲方劑中加入川牛膝,主要考量其活血通絡、利水消腫之功效。
胡麻飲方劑多用於治療水腫、濕痺等病症,而川牛膝性溫,入肝腎經,善於通經活絡,利水消腫,有助於改善水濕停滯,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祛風止痛、利水消腫之效,與胡麻飲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在中藥方劑[胡麻飲]中,黑牽牛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峻下逐水、消積導滯的功效。黑牽牛可以幫助改善腹脹、便秘等問題,對於治療食積、水腫等有一定效果。但需注意,黑牽牛為有毒藥材,使用時應遵照醫囑。
胡麻飲方劑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薏苡仁具有利水消腫之效,能改善水腫、減輕體重。胡麻飲常用於治療水腫、肥胖等症,薏苡仁的加入可增強其利水消腫功效。
2. 健脾益胃:薏苡仁亦有健脾益胃之效,能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胡麻飲中含有芝麻,性偏寒涼,薏苡仁的加入可平衡其寒性,保護脾胃。
胡麻飲方劑中含有皁刺,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皁刺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可有效緩解由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如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
- 利水消腫:皁刺能利水消腫,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改善作用,與胡麻飲中其他利水成分相輔相成,增強整體療效。
皁刺與胡麻飲中的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胡麻飲中加入土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排毒:土茯苓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排毒的功效。胡麻飲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痤瘡等。土茯苓可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清熱解毒,消散濕熱,達到治療目的。
- 健脾利濕:土茯苓亦能健脾利濕,對於因脾虛濕困所致的皮膚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胡麻飲中加入土茯苓,可增強其健脾利濕功效,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濕邪排出。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胡麻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疠瘡初起。
「疠瘡」為中醫古代對惡性皮膚瘡瘍之通稱,多因風熱毒邪內侵、氣血壅滯所致,常伴紅腫熱痛或潰爛。此方針對「初起」階段,推測其功效當以清熱解毒、疏風潤燥、調氣扶正為主,旨在截斷病勢,防止邪毒深入。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人參(君藥)
- 益氣固本:正氣充足則邪不可干,人參大補元氣,助機體抗邪外出,尤其適合瘡瘍初起兼氣虛者。
- 托毒生肌:透過補氣推動氣血運行,間接促進瘡毒消散與組織修復。
胡麻仁(臣藥)
- 潤燥解毒:胡麻仁(黑芝麻)甘平質潤,能潤腸通便、滋養陰血,針對疠瘡可能伴隨的皮膚乾燥、熱毒內結。
- 祛風:古載其能「逐風氣」,輔助疏散風熱邪毒。
橘皮(佐藥)
- 理氣化痰:辛香行氣,疏通中焦滯氣,助脾運化濕濁,防熱毒與痰濕互結。
- 和胃降逆:配合枇杷葉降肺胃之氣,使邪有出路(如從二便而解)。
枇杷葉(使藥)
- 清肺降氣:性涼能清肺熱,肅降肺氣以通調水道,間接利濕排毒。
- 引藥上行:以葉輕浮之性,載藥力達表,針對皮膚病灶。
全方配伍原理
- 標本兼治:
人參扶正為本,胡麻仁潤燥解毒為標,橘皮、枇杷葉調暢氣機,共成益氣潤燥、清解透邪之效。 - 煮法用意:
先煮枇杷葉取汁,取其輕清上浮之性;後下他藥久煎,萃取補益與行氣成分;最後納麻仁稍煮,保留潤燥作用。此煎法層次分明,契合「初起宜透」的治則。
適用情境推論:
此方可能用於體虛(尤其是氣虛或陰血不足)而外感風熱毒邪,症見皮膚紅腫痒痛、微熱、或便秘口乾者。透過補氣、潤腸、理氣、清肺的綜合作用,調動內在抗病力,促使毒邪從內化解或從二便排出。
傳統服藥法
人參、 胡麻仁、 橘皮、 枇杷葉各等分。
上羅勻,以水1鬥煮枇杷葉,取5升,下藥煮取3升,納麻仁,稍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患者有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應先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胡麻飲, 出處:《普濟方》卷二○六。 組成:人參、胡麻仁、橘皮、枇杷葉各等分。 主治:嘔噦。
胡麻飲,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金銀花1兩,赤茯苓1兩,明天麻1兩,胡麻1兩,防風5錢,荊芥5錢,羌活5錢,獨活5錢,僵蠶5錢,連翹5錢,五加皮5錢,地骨皮5錢,當歸5錢,黃芩5錢,黃連5錢,杜仲5錢,牛膝5錢,黑牽牛5錢,苡仁5錢,角刺5錢,土茯苓1兩。 主治:癧瘡初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