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耆內托十宣散

CAN QI NEI TUO SHI XU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脾經 14%
肝經 13%
胃經 13%
心經 10%
腎經 9%
膀胱經 7%
大腸經 6%
膽經 4%
心包經 2%
三焦經 1%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參耆內託十宣散」方劑中,人參的加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扶正: 人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方中內託十宣散主治氣血虧虛,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人參的加入可以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2. 助藥力: 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當歸等亦有補氣血之效,人參與之合用,可以相輔相成,增強補氣血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參耆內託十宣散」方劑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方中以黃耆補氣固表,可提升機體抵抗力,防止邪氣入侵,並促進傷口癒合。
  2. 協調藥性: 黃耆與其他藥物如人參、當歸等配合,可起到協調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例如,黃耆可補氣,當歸可養血,兩者合用,可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使方劑更全面有效。

參耆內託十宣散方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和胃,降逆止嘔: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參、耆補氣,易致氣機壅滯,脾胃不和,而陳皮可理氣降逆,和胃止嘔,使補氣而不留滯,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傷津。
  2. 行氣化濕,助藥力達表: 十宣散屬於發散外邪的方劑,以疏風解表、清熱止痛為主。陳皮性溫,能行氣化濕,有助於藥力透達肌膚,增強藥效。同時,陳皮還能芳香醒脾,幫助患者解除藥物苦寒之味,提高服藥順應性。

參耆內託十宣散方劑中,加入甘草,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百藥、緩解藥性偏激的作用。參耆內託十宣散中包含多種藥材,甘草能將各藥材的藥性調和,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或偏寒,使藥效更為協調。
  2. 增強藥效: 甘草可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與人參、黃耆等藥材搭配,可增強補氣的效果,並減少藥材的毒副作用。

「參耆內託十宣散」方劑中包含升麻,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疏散風邪,透邪外出:升麻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透邪外出之功效。此方治內託之症,多因風寒濕邪入侵,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升麻可引導藥力上行,將風邪從體內驅散出去,以解除表邪,促進氣血運行。

二、配合其它藥物,協同作用:升麻與其他藥物相配合,可發揮更好的療效。例如,與人參、黃芪等補氣藥物同用,可避免補氣過於滋膩,導致邪氣鬱滯,更有效地疏解表邪,提高藥效。

參耆內託十宣散方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茯苓性平味甘,入心、脾、腎三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可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同時也能健脾益氣,增強機體免疫力。方中內託以參耆補氣,但同時也需考慮脾胃濕氣影響藥物吸收及氣機運行,茯苓便可兼顧利水滲濕及健脾,使補氣效果更顯著。
  2. 配合十宣放血,促進氣血流通:十宣放血屬於外治法,可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茯苓性平和,不燥不寒,能使氣血運行更加通暢,配合十宣放血,能更有效地改善因氣血瘀滯引起的各種病症。

總之,茯苓在參耆內託十宣散方中,扮演着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以及促進氣血流通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參耆內託十宣散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健脾益氣,固護中氣:白朮味甘苦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止汗的功效。方中參耆內託,主要以補氣養血為主,白朮加入,則能增強補氣效果,並能固護脾胃,防止氣血虧虛,使補益效果更佳。

二、燥濕健脾,利水滲濕:白朮能燥濕健脾,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脾胃濕困,提升脾胃運化功能。方中十宣散以疏風散寒,通經活絡為主,而白朮加入,則能協同疏風散寒,並能防止濕邪內困,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參耆內託十宣散方中加入澤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消腫止痛: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消腫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澤瀉,可幫助利水消腫,改善因濕熱蘊結而引起的疼痛,尤其是針對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2. 配伍增效: 澤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與人參、黃芪等藥物合用,可緩解因利水過度而導致的氣虛,更好地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同時也避免因利水過度而損傷正氣。

參耆內託十宣散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方劑中以參耆補氣健脾,當歸則補血活血,相輔相成,可改善氣血虛弱、經血不調、面色蒼白等症狀,協調氣血,使藥效更顯著。
  2. 引藥入血: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可促進藥物成分吸收,並將藥效引導至病竈部位,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參耆內託十宣散中加入川芎,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減輕疼痛。
  2. 疏散風邪: 川芎亦能疏散風寒,散寒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消除風邪入侵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總之,參耆內託十宣散中加入川芎,是為了發揮其活血止痛、疏散風邪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參耆內託十宣散方劑中包含生地黃,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方中加入生地黃,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因熱毒內蘊或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煩躁、血熱妄行等。
  2. 滋陰生津:生地黃具有滋陰生津的作用,可補充因熱病耗傷的陰液,緩解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皮膚乾裂等症狀。同時,生地黃還能滋養心陰,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

參耆內託十宣散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氣血瘀滯,改善循環: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同時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末梢血流,使藥力更易流通至病竈處。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方劑中參、耆等補氣藥物,容易導致氣盛而血虛,而白芍能滋陰養血,與補氣藥物相配,能起到協調藥性、平衡氣血的作用,使藥物更能發揮其效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參耆內託十宣散方中包含黃芩,其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參耆內託十宣散屬於清熱解毒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而黃芩能有效抑制熱毒的發展,並幫助體內熱毒排出。
  2. 涼血止血: 黃芩除了清熱解毒之外,還有涼血止血的功效。本方中加入黃芩,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幫助止血,避免因熱毒所致的出血情況。

參耆內託十宣散中加入烏藥,乃取其行氣止痛,溫中止嘔之效。

方中以參、耆補氣健脾,但脾胃虛寒者,補氣難以達於四肢,故需加入烏藥溫中散寒,助補氣藥力直達病所

此外,烏藥亦能理氣止痛,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配合十宣放血,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進一步提升療效。

參耆內託十宣散中包含前胡,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 前胡性微寒,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之效。參耆內託十宣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咳嗽痰多之症,前胡可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起到散寒止咳,化痰利氣的作用。

二、 引藥下行,通達經絡: 前胡性輕揚,善於升散,可引藥下行,通達經絡。參耆內託十宣散以補氣健脾為主,前胡的加入可以引導藥力下達肺部,促進藥效發揮,並有利於宣通肺氣,改善咳嗽痰多症狀。

參耆內託十宣散方劑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黃柏,可清泄內熱,解毒散結,對於熱毒蘊結、瘡瘍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瀉火通便: 黃柏能夠瀉心火,通腸道,對於濕熱內蘊、大便不通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方劑中加入黃柏,可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達到通便的效果。

參耆內託十宣散方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功效。方中若出現熱證,如口渴、咽乾、心煩、尿赤等,知母可以清熱除煩,滋陰生津,緩解熱證。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知母與方中其他藥材如參、耆、內託等搭配,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知母可以與參耆一起滋陰補氣,並輔助內託瀉火解毒。

總之,知母在參耆內託十宣散方中起到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參耆內託十宣散方劑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方中加入天花粉,可清泄內熱,利濕通淋,有助於治療因濕熱蘊結而引起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二、 配伍增效:天花粉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黨參、黃芪、甘草等,具有協同作用。黨參、黃芪補氣益血,甘草調和藥性,天花粉則清熱利濕,共同作用於治療因氣虛濕熱導致的病症,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參耆內托十宣散

成分:

  • 人參:補氣生津,增強免疫力
  • 黃耆:補氣固表,利水消腫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烏藥: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
  • 前胡:清化熱痰,止咳化痰
  • 黃柏: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
  •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天花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

功效:

  • 流注發背:指風寒濕熱等邪氣流注背部,引起背部疼痛、酸楚、重著、僵硬、活動受限等症狀。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10-15克,一日2-3次。

禁忌: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禁用。

注意:

  •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 服藥期間不宜飲酒。
  • 服藥期間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5分,黃耆2錢,陳皮8分,甘草3分,升麻1錢,茯苓1錢,白朮,澤瀉2錢,當歸2錢,川芎、生地、白芍、黃芩、烏藥、前胡、黃柏、知母、天花粉。
冬天加桂,倘有餘內症,因症加減。
方中白朮及當歸以下九味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藥物性肝損傷。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化膿性關節炎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參耆內托十宣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組成:人參1錢5分,黃耆2錢,陳皮8分,甘草3分,升麻1錢,茯苓1錢,白朮,澤瀉2錢,當歸2錢,川芎、生地、白芍、黃芩、烏藥、前胡、黃柏、知母、天花粉。 主治:流註發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