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側子散中含有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秦艽性苦寒,具有祛風濕、止痺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側子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秦艽正是該方劑中重要的祛風濕藥物。
- 清熱解毒: 秦艽除了祛風濕外,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側子散中也含有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如柴胡、黃芩等,秦艽的加入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進一步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發熱、疼痛等症狀。
側子散中包含全蠍,主要由於全蠍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通絡止痛: 全蠍性溫,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之效。側子散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而全蠍的通絡止痛功效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解毒消腫: 全蠍亦具有解毒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等。側子散中加入全蠍,能增強方劑的解毒消腫作用,提高療效。
總而言之,全蠍在側子散中發揮通絡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治療目的相契合。
側子散方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驅寒止痛:白附子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側子散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白附子可溫經散寒,緩解寒邪對經絡的阻滯,進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 化痰止咳:白附子亦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側子散部分症狀包括咳嗽痰多,白附子可以溫肺化痰,使痰液易於排出,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止咳化痰的功效。
側子散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獨活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善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膝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側子散為治療風寒濕痹、腰膝疼痛之方,獨活的加入可增強其祛風濕止痛之效。
- 通經絡活血:獨活可通經絡、活血化瘀,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亦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側子散中加入獨活,可更有效地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側子散中包含當歸,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一、 活血化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之效。側子散主治血瘀所致之病症,而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故為方中必備藥物。
二、 補血益氣: 當歸亦具補血益氣之功,可改善因血虛所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眼花等症狀。側子散中常搭配其他補血藥物,當歸可增強補血功效,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側子散中包含川牛膝,主要原因如下:
- 通經活絡:川牛膝性溫,味苦酸,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濕、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側子散治療的風寒濕痹、腰膝痠痛、關節不利等症狀,川牛膝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 補益肝腎:川牛膝能補益肝腎,對於因肝腎虛弱而引起的腰膝痠軟、頭暈目眩等症狀,川牛膝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側子散中加入川牛膝,不僅可以治療風寒濕痹,還能補益肝腎,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體質。
側子散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痙的功效。
羚羊角味鹹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涼血消腫之效。其藥性峻猛,擅於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高熱煩躁、咽喉腫痛等症狀。
在側子散中,羚羊角與其他藥材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痙,達到治療熱病、解毒止痛的目的。
側子散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側子散為治療眩暈、頭痛之方,天麻能有效緩解肝陽上亢、風邪上擾所致的頭暈目眩、頭痛等症狀。
- 止痙定搐: 天麻還具有止痙定搐的功效,對於因肝風內動、痰濁阻絡所引起的肢體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側子散中加入天麻,可以有效提高方劑的平肝熄風、止痙定搐之效,更全面地治療眩暈、頭痛等症狀。
側子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側子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麻疹,而麻疹易損傷正氣,導致氣虛表虛,黃耆可補益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防止病情加重。
- 託毒外出: 黃耆能促進毒邪外排,加速疹出,有利於麻疹的康復。同時,黃耆還有生肌作用,可促進疹退後皮膚的修復。
總而言之,黃耆在側子散中扮演著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重要角色,有助於促進麻疹患者的康復。
側子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固脫:側子散主治虛脫、氣血不足導致的滑脫泄瀉,而人參具有補氣固脫之功,能補益元氣,固護脾胃,有助於止瀉止汗,緩解虛脫症狀。
- 扶正祛邪:側子散中其他藥物如附子、肉桂等,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但溫陽過度容易耗傷津液,人參則能補益正氣,滋陰生津,有助於中和溫陽藥物的燥性,避免其傷津耗氣,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在中藥方劑「側子散」中加入杜鵑,主要是利用杜鵑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杜鵑能夠活血化瘀、止痛,對於治療瘀血阻絡所致的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瘀血導致的相關症狀。
側子散中包含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燥濕,止癢殺蟲: 白癬皮性寒,味苦,入肺、脾經,具有清熱燥濕、止癢殺蟲的功效。側子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陰囊濕疹、外陰瘙癢等症,白癬皮可有效清除濕熱,止癢殺蟲,緩解患者的症狀。
- 配伍增效: 白癬皮與側子散中的其他藥物如苦參、蛇牀子等,相互配伍,共同發揮清熱燥濕、止癢殺蟲的功效,並可減少單味藥物的副作用,提高療效。
總而言之,白癬皮在側子散中起到清熱燥濕、止癢殺蟲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增效,共同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
側子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側子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解表散寒,並止癢止痛,緩解皮膚表面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側子散中其他藥材,如白芷、蒼朮等,也具有疏散風寒、祛濕止癢的功效。防風與之搭配使用,可相輔相成,增強散寒祛濕、止痛止癢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側子散方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解表,發汗解熱: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發汗解熱之效。側子散為治療外感風寒、風熱表證的方劑,麻黃在此方中起到發散風寒、宣肺解表的作用,使邪氣從體表發散,達到解表散寒、退熱止痛的效果。
- 助其他藥物發揮效力: 側子散中其他藥物如桂枝、白芷等,也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麻黃與之配合,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更有效地驅散風邪,解除表證。
因此,麻黃在側子散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側子散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入心經,能開竅醒神,並能通經活絡,對於痰濁阻竅、昏迷不醒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二、 活血止痛: 麝香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對於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狀有較佳的止痛作用。
因此,側子散中加入麝香,旨在發揮其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以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側子散
中藥方劑「側子散」具有補氣活血、祛風除濕、鎮靜安神之效,是中醫用於治療中風後遺症的處方。側子散藥方的組成包括:
- 秦艽:清熱瀉火
- 全蠍:平肝息風
- 白附子:溫通經絡
- 獨活:散風寒
- 當歸:補血活血
- 川牛膝:強筋固骨
- 羚羊角:通經活絡
- 天麻:平肝息風
- 黃耆:補氣健脾
- 人參:補氣益血
- 杜鵑:祛風除濕
- 白癬皮:燥濕清熱
- 防風:散風解表
- 麻黃:發汗解表
- 麝香:開竅醒神
藥方功效:
- 癱瘓風:改善中風所致的肢體癱瘓,症狀表現為無力、麻木、活動受限。
- 語言謇澀:幫助解決說話困難、言語不清、表達不暢等問題。
- 手足不遂:改善四肢活動障礙,恢復手腳的靈活性。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 6-9 克,一日 2 次。
注意事項:
- 服用側子散應遵醫囑,不可自行增減藥量。
-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不宜服用。
- 肝腎功能不全者應慎用。
- 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總結:
側子散是一種具有補氣活血、祛風除濕、鎮靜安神之效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後遺症,如癱瘓風、言語謇澀、手足不遂等。服用側子散應遵醫囑,不可自行增減藥量。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不宜服用。肝腎功能不全者應慎用。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傳統服藥法
側子1兩(炮裂,去皮臍),麻黃1兩(去根節),獨活3分,細辛3分,五加皮3分,黃耆3分(銼),萆薢3分(銼),芎藭3分,牛膝3分(去苗)。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忌熱面、炙煿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側子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側子1兩(炮裂,去皮臍),當歸1兩(銼,微炒),桂心1兩,赤芍藥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防風2兩(去蘆頭),檳榔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麻黃2兩(去根節)。 主治:賊風,毒氣攻註,四肢疼痛,發動不可忍。
側子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側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漢防己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川芎1兩,人參1兩(去蘆頭),麻黃1兩(去根節),當歸1兩,赤芍藥1兩,秦艽3分(去苗),茯神2兩,防風3分(去蘆頭),白朮半兩,細辛半兩,甘菊花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婦人中風,偏枯一邊,手足不遂,口面斜,精神不守,言語倒錯。
側子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側子1兩(炮裂,去皮臍),五加皮1兩,磁石4兩(搗碎,水淘去赤汁),甘菊花1兩,漢防己1兩,萆薢1兩(銼),羚羊角屑1兩半,防風1兩(去蘆頭),薏苡仁2兩,杏仁1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赤芍藥1兩,川芎1兩,秦艽1兩(去苗),麻黃2兩(去根節),甘草1兩(炙微赤,銼)。 主治:腲退風,肢節緩弱,腰腳無力,皮膚濕痹。
側子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側子1兩(炮裂,去皮臍),秦艽1兩(去苗),乾蠍半兩(微炒),白附子半兩(炮裂),獨活1兩,當歸1兩(銼,微炒),牛膝1兩半(去苗),羚羊角屑1兩,天麻1兩,黃耆1兩(銼),人參1兩(去蘆頭),茵芋半兩,踯躅花半兩(酒浸,炒令乾),白鮮皮1兩,防風1兩(去蘆頭),麻黃1兩半(去根節),麝香半兩(研入)。 主治:攤緩風,言語謇澀,手足不遂。
側子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側子1兩(炮裂,去皮臍),獨活3分,桂心3分,漢防己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川芎3分,人參3分(去蘆頭),麻黃3分(去根節),當歸3分(銼,微炒),秦艽3分(去苗),茯神3分,防風3分(去蘆頭),白朮3分,細辛3分,甘菊花3分,甘草半兩(多微赤,銼),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偏風不遂,肢節煩疼,心胸滿悶,緩縱不仁。中風,手足不隨,言語謇澀。
側子散,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側子1兩(炮裂,去皮臍),麻黃1兩(去根節),漢防己3分,當歸3分(銼,微炒),海桐皮3分(銼),牛膝3分(去苗),羌活1兩,防風3分(去蘆頭),白朮3分,桂心1兩,甘菊花3分,羚羊角屑3分,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茵芋3分,五加皮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腎虛中風,腰腳緩弱,頑痹不仁,顔色蒼黑,語音渾濁,志意不定,頭目昏疼,腰背強痛,四肢拘急,體重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