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攻飲

再攻飲

ZAI GONG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脾經 13%
胃經 13%
肺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7%
小腸經 6%
三焦經 5%
心包經 3%
膽經 3%
腎經 2%
膀胱經 2%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再攻飲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再攻飲屬於攻下逐瘀的方劑,用於治療熱毒壅滯、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而大黃的瀉熱通便作用,可幫助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毒素排出,有利於改善瘀血阻滯的病症。
  2. 活血化瘀:大黃除了瀉熱通便外,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再攻飲中加入大黃,不僅能瀉熱通便,更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的消散,從而達到治療病症的目的。

再攻飲中含有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下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再攻飲本身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腹痛等症,芒硝的加入有助於迅速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便,達到通腑泄熱的效果。
  2. 清熱解毒:芒硝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清熱利濕、瀉火解毒。再攻飲中往往加入其他清熱解毒的中藥,芒硝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的清熱解毒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再攻飲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寒,止痛解痙: 再攻飲主要用於治療風寒頭痛、項強、惡寒發熱等症狀,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痙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引起的頭痛、項強等症狀。
  2. 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 防風與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配合使用,可增強其疏散風寒、止痛解痙的效果,起到協同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總之,防風的加入,可提升再攻飲疏散風寒、止痛解痙的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風寒頭痛等症。

再攻飲方劑中包含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其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壅盛、血瘀阻絡所致的各種疾病,如高熱、發斑、口渴、腹痛、便祕等。
  2. 配合其他藥物,加強療效: 再攻飲方劑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具有清熱瀉火之效,與赤芍配合,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並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再攻飲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發汗之功效。再攻飲多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表現為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荊芥可以驅散風邪,清熱解毒,改善這些症狀。

2. 宣通鼻竅:荊芥還具有宣通鼻竅、止流涕的作用。對於因風熱侵襲導致的鼻塞、流涕,荊芥可以通利鼻竅,促進鼻腔通氣,緩解鼻塞症狀。

中藥方劑[再攻飲]中包含[當歸],因為當歸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當歸在再攻飲中主要用於補充氣血,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改善血虛引起的症狀有顯著效果。再攻飲通常用於治療由氣血不足、經絡阻塞引起的痛症及不適,當歸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效果,使其在改善病症方面更具療效。

再攻飲方中使用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再攻飲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有助於傷患康復。
  2. 升陽舉陷: 川芎還具有升陽舉陷的功效,可以提升陽氣,改善氣血運行,對於氣血虛弱、臟器下垂等症有一定療效。再攻飲中加入川芎,可以增強整體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再攻飲方中,加入滑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功效。再攻飲主治濕熱蘊結,下焦濕熱,症見小便不利、尿赤灼痛、腹脹滿、口苦咽乾等。滑石可清熱利濕,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緩解上述症狀。
  2. 利水通淋: 滑石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能促進尿液排出,有利於將濕熱之邪從尿路排出。對於濕熱導致的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等病症,滑石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再攻飲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能祛除濕邪,促進痰液排出,適用於痰多粘稠、胸悶氣促等症。再攻飲多用於治療濕痰阻肺之咳嗽,蒼朮可有效改善痰濕症狀,有助於患者恢復呼吸順暢。
  2. 健脾開胃: 蒼朮能健脾開胃,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再攻飲中常搭配其他健脾藥物,如陳皮、茯苓等,共同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進一步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再攻飲中包含薄荷,主要基於其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止癢消腫等作用。再攻飲以清熱解毒為主要功效,針對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咳嗽、頭痛、咽痛等症狀。而薄荷的清熱解表作用,可以有效地疏散風熱清解肺熱,從而緩解上述症狀。此外,薄荷還可開竅醒神,對於伴隨頭痛、昏沉等症狀的患者,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再攻飲中包含連翹,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再攻飲多用於治療溫熱病邪深入營血,熱毒熾盛,症見高熱、神昏、煩躁、口渴、舌紅苔黃等,連翹可有效清熱解毒,使邪氣消散。

二、 疏散風熱:連翹兼具疏散風熱之效。再攻飲中常配合其他疏風解表藥物,如薄荷、柴胡等,共同作用,能有效驅散風熱,解除表邪,達到治表兼顧裡的作用。

「再攻飲」方劑中使用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乳香可有效改善。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再攻飲方劑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物配合使用,如沒藥、川芎等,乳香與這些藥物共同作用,可增強療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總之,乳香在再攻飲方劑中的加入,是為了配合方劑整體的治療目的,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更好的臨牀效果。

再攻飲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功效。再攻飲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氣分熱盛、邪熱內陷所致的熱病,如高熱、煩躁、口渴、神昏、脈數等。石膏能清泄肺胃之熱,並可降低體溫,解除熱證。
  2. 解毒涼血: 石膏亦能解毒涼血,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瘡瘍、斑疹、吐血等病症。再攻飲中亦可能存在這些病症,石膏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輔助治療熱毒所致的相關病症。

再攻飲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化痰: 桔梗味辛甘,性微寒,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的功效。再攻飲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而桔梗可以幫助宣通肺氣,化解痰液,改善呼吸道症狀。
  2. 引藥入肺: 桔梗具有升散之性,可以引導其他藥物直達肺部,增強藥效。再攻飲中其他藥物,如麻黃、杏仁等,也具有宣肺止咳的功效,桔梗的加入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再攻飲中包含枳實,主要原因有二: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實味苦性寒,入肝經,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再攻飲中,常因肝氣鬱結,氣機阻滯而引起胸脇疼痛,枳實能幫助疏通肝氣,緩解疼痛。
  2. 消食化積,健脾開胃:枳實亦能消食化積,健脾開胃,對於食積停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再攻飲中,若伴隨食積不化,則枳實能幫助消化,改善食慾,促進脾胃運化。

再攻飲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再攻飲旨在攻邪外出,而瘀血阻滯是病邪留滯的重要原因之一,故以沒藥活血化瘀,促進血行通暢,為後續攻邪打下基礎。
  2. 引導藥力下行: 沒藥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將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促進藥效發揮。再攻飲常用於治療下焦濕熱、瘀血阻滯等症,而沒藥的引導作用可將藥力引導至下焦,更好地發揮治療效果。

再攻飲中含有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厚朴善於行氣消積: 再攻飲主要用於治療寒溼困脾、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厚朴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溼化痰之功,可有效緩解脾胃氣滯、寒溼內阻所致的腹部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攻邪逐寒、消積化滯的功效。
  2. 厚朴能降逆止嘔: 再攻飲也用於治療嘔吐、呃逆等症。厚朴可降逆止嘔,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噯氣呃逆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止嘔止呃的效果。

再攻飲方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膽、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再攻飲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氣血瘀阻所致的症狀,黃芩可清熱解毒,去除病邪,改善熱毒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便祕等症狀。
  2. 涼血止血: 黃芩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有效控制熱毒所致的出血,例如鼻衄、咯血等。再攻飲中加入黃芩,可起到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再攻飲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再攻飲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證,梔子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止血的效果。
  2. 解毒消腫:梔子還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能解熱毒、消腫止痛,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紅腫熱痛等症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再攻飲】主治「楊梅毒喉」,此症屬中醫「黴瘡」(梅毒)範疇,其症狀特徵為:

  1. 局部腐爛臭穢:反映濕熱毒邪熾盛,血肉敗腐。
  2. 癢而且痛:風邪與濕熱相搏,氣血壅滯不通。
  3. 飲食妨礙:喉部潰爛腫脹,氣機受阻。
  4. 外觀如去皮石榴:黏膜顆粒狀潰瘍,色淡紅通亮,為熱毒灼傷血絡,陰血耗傷之象。

此方為「劫營飲」、「熏藥」、「夾攻飲」等前序治療後的進階用藥,旨在進一步清解深層毒邪,適用於毒邪未盡而正氣尚能耐受攻伐之階段。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再攻飲】以「通下逐瘀、清熱解毒、疏風透邪」為核心,配伍層次如下:

1. 瀉下攻毒(針對濕熱壅滯)

  • 大黃、芒消:峻下熱結,導火毒從腸腑而出,為「釜底抽薪」之法。
  • 厚朴、枳實:行氣破滯,助大黃、芒消通腑瀉濁。

2. 清熱解毒(直折火毒)

  • 石膏、黃芩、梔仁:清肺胃實熱,瀉三焦火毒。
  • 連翹、天丁(皂角刺):散結消腫,專攻熱毒壅聚之瘡瘍。

3. 活血祛瘀(改善局部壅滯)

  • 赤芍、當歸、川芎:涼血活血,養血和營,防攻伐太過傷正。
  • 乳香、沒藥:化瘀定痛,生肌斂瘡,針對腐爛疼痛。

4. 疏風除濕(透邪外達)

  • 防風、荊芥、薄荷:輕揚疏表,透散風熱,減輕瘙癢。
  • 蒼朮、滑石:燥濕滲濕,分消濕毒,防濕熱膠結。

5. 利咽排膿(局部對症)

  • 桔梗:載藥上行,宣肺利咽,兼排膿腐。

6. 後續調理

  • 仙遺糧(土茯苓):單服以清餘毒、利關節,為梅毒專藥。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通腑瀉熱」為基礎,結合「清解血分毒邪」、「透表散風」、「化瘀生肌」等多重途徑,體現「給邪出路」的治法:

  • 從大便出:大黃、芒消瀉毒。
  • 從肌表透:防風、薄荷疏風。
  • 從濕滲利:滑石、蒼朮祛濕。
  • 從血分消:赤芍、乳沒化瘀。

適用於楊梅毒喉中期,熱毒熾盛而正未大虛者。後續以土茯苓單方收功,標誌治療從「攻邪」轉向「扶正祛餘毒」。全方體現中醫「分段論治」的思維,層遞清除深伏之毒邪。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芒消5錢,防風1錢,赤芍藥8分,荊芥8分,當歸5分,川芎8分,西滑石1錢,蒼朮3錢,薄荷8分,連翹2錢,制乳香2錢,石膏2錢,桔梗1錢,枳實1錢,制沒藥2錢,厚朴1錢,黃芩1錢,梔仁1錢,天丁1錢。
先服劫營飲,繼用熏藥,後服夾攻飲,如此再熏,改投本方,下解其毒。俟其癢止,蟲死,穢淨,爛處之紫紅色成淡紅色,乃以仙遺糧單服1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年老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再攻飲, 出處:《喉科種福》卷三。 組成:大黃1兩,芒消5錢,防風1錢,赤芍藥8分,荊芥8分,當歸5分,川芎8分,西滑石1錢,蒼朮3錢,薄荷8分,連翹2錢,制乳香2錢,石膏2錢,桔梗1錢,枳實1錢,制沒藥2錢,厚朴1錢,黃芩1錢,梔仁1錢,天丁1錢。 主治:楊梅毒喉,腐爛臭穢,癢而且痛,飲食妨礙,其狀如去皮石榴,顆粒分明,有界成闆,其色淡紅通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