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排風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排風湯主要治療風濕痺痛,而風濕病常因濕邪入侵,阻滯經絡而致。茯苓能健脾燥濕,有助於祛除濕邪,改善痺痛症狀。
- 利水消腫:茯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多餘水分,減輕因濕邪導致的肢體腫脹。排風湯中加入茯苓,能配合其他藥材,更好地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排風湯中包含茯神,主要源於其安神定志的功效,以及與其他藥材的協同作用。
茯神性味甘平,入心、脾經,能安神定志,寧心安神。排風湯主治風寒濕痹,兼見精神倦怠、心悸失眠等症,茯神有助於緩解患者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失眠、心神不寧等症狀,改善睡眠品質,提高療效。此外,茯神還能健脾益氣,有助於改善因脾虛所致的氣血不足,進一步增強體質,提升治療效果。
排風湯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定志,緩解風邪入絡所致的失眠多夢、心神不安。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汗之功效。風邪入絡,可擾亂心神,導致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症狀,而酸棗仁能安撫心神,緩解這些症狀。
- 補益肝腎,增強機體抵抗力。 酸棗仁亦具補益肝腎的作用,可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風邪侵襲,從根本上改善體質,防止風邪反覆發作。
總而言之,酸棗仁在排風湯中起著安神定志、補益肝腎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邪入絡所致的各種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排風湯中加入人參,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補益氣血:排風湯主要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常伴隨氣血不足、畏寒肢冷等症狀。人參具有補氣益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助於驅散風寒濕邪,使患者恢復元氣。
2. 調和藥性:排風湯中其他藥物如羌活、防風等,性偏寒涼,長期服用可能損傷脾胃。人參性溫,能中和寒涼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副作用。
因此,排風湯加入人參,既能補益氣血,又能調和藥性,有利於患者疾病的康復。
排風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固表: 排風湯主治風寒感冒,症狀為發熱惡寒、鼻塞流涕、頭痛無力等。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舉陷之功效,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風寒邪氣侵襲,改善發熱惡寒、四肢乏力等症狀。
- 助藥力: 排風湯中其他藥物如荊芥、防風等,偏於散寒解表,容易耗氣傷津。黃耆可以補氣益氣,協同其他藥物,使藥力更強,療效更佳。
排風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排風湯主治風寒濕痹,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血氣循環,從而緩解疼痛。
- 補血養血: 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可改善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氣血虛弱、面色蒼白、手足冰冷等症狀。排風湯中加入當歸,不僅有助於祛風寒濕,同時也能補益氣血,增強抵抗力。
排風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風寒濕邪,調和營衛: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之效,可緩解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寒熱、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並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
- 佐使柴胡,增強疏散風寒作用:白芍性微寒,可輔助柴胡疏散風寒,並緩解柴胡疏散風寒後的燥烈之性,避免傷陰耗氣。同時,白芍還能抑制柴胡的升散作用,避免風寒之邪上犯頭面。
排風湯中包含遠志,主要由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寧心安神: 遠志味甘、微苦,性溫,入心、肺經,具有疏肝解鬱、寧心安神之效。排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而遠志可疏解肝鬱,使氣血流通,減輕疼痛。
- 調和藥性: 排風湯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性偏寒涼,而遠志性溫,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於侵襲陽氣,更好地發揮藥效。
排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排風湯為辛溫解表之劑,性偏燥烈。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解毒護肝之效,可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傷陰,並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作用。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甘草與排風湯中其他藥材,如防風、荊芥等,協同作用,可增強解表散風的功效,並能幫助藥力直達病所,提升療效。同時,甘草亦可緩解藥物帶來的口乾舌燥等不適。
排風湯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邪侵襲所引起的症狀,其組成中包含了蓮子。蓮子在中醫理論中被廣泛應用,具有多重療效。首先,蓮子性平味甘,能夠健脾養心,對於因脾虛所導致的腸胃不適或心悸失眠具有良好的調理作用。其次,蓮子富含澱粉、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對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有正面影響。排風湯中加入蓮子,能夠調和方劑中其他藥材的寒熱屬性,避免過於猛烈的藥效對脾胃造成負擔。同時,蓮子的滋潤特性有助於降低風邪帶來的不適感,促進身體恢復。此外,蓮子具有安神的功效,使得患者在治療風邪的同時,能夠獲得心靈的平靜,達到身心的和諧。因此,蓮子在排風湯中的應用,不僅豐富了方劑的功效,更提升了整體療效的平衡性和安全性。
主治功效
排風湯主治功效分析
排風湯,依據古文記載,主要用於治療風邪相關病症,特別是風邪入臟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排風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疏風散邪: 方中多味藥材具有疏散風邪的作用,例如:
- 防風、麻黃、獨活: 皆能疏風解表,散寒止痛,適用於風邪侵襲肌表、經絡所致的頭痛、身痛、骨節疼痛等症狀。
- 杏仁: 宣肺降氣,有助於驅散肺經之風邪。
- 白蘚皮: 清熱燥濕,祛風止癢,常用於風熱或風濕所致的皮膚病症,此處用於輔助祛風。
補益正氣: 風邪侵襲人體,常與正氣不足有關。排風湯中含有多味補益藥材,旨在扶正祛邪:
- 白朮、茯苓: 健脾益氣,助脾運化水濕,防止濕邪內生,並增強機體抗邪能力。
- 當歸、川芎、芍藥: 養血活血,調和營衛,改善血虛所致的筋脈失養、肢體麻木等症狀。
- 甘草: 調和諸藥,並能益氣補中。
安神定志: 風邪入臟,擾動心神,常出現精神情志異常。排風湯中部分藥材具有安神作用:
- 茯苓: 兼具安神功效,有助於緩解心神不安、驚悸等症狀。
- 酸棗仁: 養心安神,改善失眠、多夢等問題。
- 遠志: 安神益智,增強記憶力,緩解健忘。
主治病症分析:
根據古文描述,排風湯主治的病症包括:
風邪入臟所致的狂言妄語、精神錯亂: 風邪侵襲五臟,擾亂神明,導致精神失常。例如:
- 《仁齋直指方論》:「治五臟風、諸風,亦治風毒腳氣腫痛。」
- 《奇效良方》:「治中風邪氣入於五臟,令人狂言妄語,精神錯亂,手足不仁,痰涎壅盛。」
- 《婦人大全良方》:「治男子、婦人風虛濕冷,邪氣入臟,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及風入五臟等證。」
風毒腳氣腫痛: 風邪與濕毒相合,流注下肢,導致腫痛。例如:
- 《仁齋直指方論》:「排風湯,治五臟風、諸風,亦治風毒腳氣腫痛。」
風虛耳聾: 風邪侵襲,阻滯耳竅,導致聽力下降。例如:
- 《奇效良方》:「治風虛耳聾。」
- 《世醫得效方》:「排風湯,治風虛耳聾。」
中風、中臟、中血脈: 雖然排風湯並非中風的主方,但古文也提到可用於中風相關的症狀,特別是伴有情志異常者。
- 《証治準繩‧女科》:「用大秦艽湯主之,中腑者多兼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目瞤,頭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用犀角散之類。」也提及了「排風湯亦可用。」及一老婦「服祛風之藥,反致筋攣骨痛。餘謂此肝火血虛所致,用八珍湯補氣血,用地黃丸補腎水,佐以排風湯,年餘而愈。」
- 《活幼心書》:「治中風狂言,失音不語,精神昏困,驚癱鶴膝等證,及腫疾才愈後,偶感外風,滿面遍體虛浮,並宜可服。」
面目暴腫、手足腫: 風邪外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腫脹症狀。例如:
- 《幼幼新書》:「《外臺》:《千金》排風湯,主大人小兒諸毒風氣、邪風所中,口噤悶絕、不識人;身體疼煩,面目暴腫、手足腫方。」
- 《活幼心書》:「如愈後再感外風,滿面虛浮,用排風湯和解,仍服前救脾湯劑,免致反復。」
身體不仁、不能行步、手足不隨、腰痛難以俯仰、冷痹骨疼: 這些症狀都與風邪侵襲經絡、筋骨有關。例如:
- 《婦人大全良方》:「身體不仁,不能行步,手足不隨,不能俯仰,冷痹骨痛。」
五臟風證: 根據《婦人大全良方》的病例分析,排風湯可治療肝風、心風、脾風、腎風等五臟風證,表現為頭目眩暈、面赤、身體不仁、手足不隨、腰痛等。
總結:
排風湯以疏風散邪、補益正氣、安神定志為主要治療原則,適用於風邪侵襲人體所引起的各種病症,尤其是風邪入臟所致的精神情志異常、肢體疼痛、腫脹等症狀。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古文中提到的“風”與現代醫學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古代醫家常將多種病因引起的病症歸為“風”證,因此排風湯的應用範圍可能比現代醫學的“風病”更廣泛。然而現代中醫臨牀應用仍需辨證論治,不可盲目套用古方。
傳統服藥法
犀角1兩,羚羊角1兩,貝子1兩,升麻1兩。
排散毒風邪氣。
上為粗散。
以水2升半,納4方寸匕,煮取1升,去滓,服5合,殺藥者以意增之;若腫,和雞子敷上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合氣血不足、心神失養所致的健忘。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滋補的功效,不宜與寒涼的藥物同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排風湯, 出處:《普濟方》卷十七引《聖惠》。 組成:茯苓半兩,茯神半兩,酸棗仁半兩,人參半兩,黃耆半兩,當歸半兩,白芍藥半兩,遠志半兩,甘草2錢,蓮肉半兩。 主治:健忘。
排風湯,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犀角1兩,羚羊角1兩,貝子1兩,升麻1兩。 主治:排散毒風邪氣。主治:諸毒風邪氣所中,口噤,悶絕不識人,及身體疼煩,面目暴腫,手足腫者。
排風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三。 組成:防風1兩(去叉),當歸1兩(洗,切,焙),白鮮皮1兩,白朮1兩,芍藥1兩,桂1兩(去粗皮),芎窮1兩,獨活1兩(去蘆頭),杏仁1兩(去皮尖雙仁,炒,别研),枸杞根1兩(銼),茯神1兩(去木),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1兩。 主治:風消,肢體酸疼,血脈枯耗。風毒腳氣腫痛。
排風湯,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白鮮皮2兩,白朮2兩,芍藥2兩,桂心2兩,芎藭2兩,當歸2兩,杏仁2兩,防風2兩,甘草2兩,獨活3兩,麻黃3兩,茯苓3兩,生薑4兩。 主治:安心定志,聰耳明目,通臟腑。主治:男子、婦人風虛濕冷,邪氣入臟,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其肝風發,則面青心悶亂,吐逆嘔沫,脅滿頭眩,重耳不聞人聲,偏枯筋急,曲拳而卧;其心風發,則面赤翕然而熱,悲傷嗔怒,目張呼喚;其脾風發,則面黃身體不仁,不能行步,飲食失味,夢寐倒錯,與亡人相隨也;其肺風發,則面白咳逆唾膿血,上氣奄然而極也;其腎風發,則面黑手足不遂,腰痛難以俯仰,痹冷骨痛。諸有此候,令人心涼,志意不安,恍惚多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