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葶藶木香散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味苦,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降氣、利水消腫之功效。對於肺氣壅滯、水溼停滯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喘、水腫等症,可起到緩解作用。
- 調和藥性: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有行氣止痛、健脾燥溼之效。而葶藶子性寒,二者搭配,寒溫相濟,既能利水消腫,又能行氣止痛,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葶藶木香散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作用。方中葶藶子利水消腫,但易傷脾胃,導致水停氣滯,腹痛難消。木香行氣止痛,能緩解葶藶子所致的胃腸不適,並促進水液代謝,利於水腫消退。
- 健脾益氣: 木香兼具健脾益氣之效。方中葶藶子利水耗氣,長時間服用易損傷脾氣。木香補脾益氣,可防止脾氣虛弱,維持機體正氣,有利於整體療效。
葶藶木香散中加入滑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滑石性滑潤,能利水消腫,配合葶藶子、木香等藥材,加強利水通淋的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現象。
- 清熱解毒:滑石味甘淡,性寒,能清熱解毒,與葶藶子、木香等藥材共同作用,可清熱利濕,排解體內濕熱,緩解因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不適。
滑石的加入,不僅加強了方劑的利水通淋作用,更增強了其清熱解毒的功效,使葶藶木香散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葶藶木香散中包含澤瀉,主要原因有二:
一、利水滲濕,健脾消腫:
澤瀉性寒,入膀胱、脾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消腫之功。方中葶藶子、木香等藥材利水燥濕,但可能損傷脾氣,而澤瀉可健脾利濕,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消腫利水而不傷脾之效。
二、配合木香,行氣利水:
澤瀉利水滲濕,而木香行氣止痛,二者合用,可使水濕通暢,氣血流通,有利於水腫消退。
葶藶木香散中包含豬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的作用。
豬苓性平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濕之效。方中葶藶子苦寒泄熱,木香辛溫燥濕,二藥並用,燥濕泄熱,但易傷脾胃。加入豬苓,可緩解二藥燥脾之弊,並協助利水滲濕,使藥力更加平和,達到利水消腫、健脾除濕之效。同時,豬苓還能配合木香,增強其行氣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完善。
葶藶木香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燥濕之效。方中葶藶子、木香等藥性偏寒涼,容易傷脾胃,白朮可起到溫脾健胃、燥濕利水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損傷脾胃,使藥效更穩定、更持久。
- 助運脾陽:脾陽是人體消化吸收和運化水濕的動力。白朮可補脾陽,促進脾胃運化,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利水消腫、行氣止痛的功效。
葶藶木香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赤茯苓具有健脾燥濕之效,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清除體內濕氣,配合葶藶子、木香等藥物,共同發揮利水消腫、健脾止瀉之效,對於水濕停滯導致的腹脹、泄瀉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佐使之用:赤茯苓性味甘淡平,能緩和葶藶子、木香等藥物的寒涼之性,使其藥力更加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提高藥物安全性,並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葶藶木香散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方中葶藶子、木香皆擅長利水,木通的加入有助於增強利水消腫的功效,並促進水液代謝,解除水腫。
- 通絡止痛: 木通兼具通絡止痛之效。方中木香能行氣止痛,與木通相配,可更有效地疏通經絡,緩解因水腫引起的疼痛,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葶藶木香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脾運化: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腎經。方中葶藶、木香等藥性偏寒,容易傷脾陽。肉桂溫陽散寒,可助脾陽運化,促進水濕代謝,避免寒邪傷脾。
- 溫通腸道,助瀉下:肉桂可溫通腸道,促進腸蠕動,利於水濕排出。葶藶、木香等藥性偏寒,容易導致腸道寒凝,影響排泄。肉桂溫通腸道,可助瀉下作用,使水濕順利排出體外。
葶藶木香散中包含甘遂,主要因為甘遂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瀉水逐飲:甘遂性寒,味苦,入膀胱經,能強力利水消腫,對於水腫、腹水、痰飲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通便排毒:甘遂亦能通利大便,清除腸道積滯,對於便祕、腹脹等症狀亦有幫助。
因此,在葶藶木香散中加入甘遂,有助於促進水液代謝,通暢大便,達到消腫利水,通泄濁氣的功效。
葶藶木香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溫脾止嘔:葶藶木香散主治水氣上泛之證,其中葶藶子、木香皆屬寒涼之品,易傷脾陽,致使嘔吐加重。生薑性溫,可溫脾止嘔,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寒涼之性,使藥物更易於吸收。
二、助藥力:生薑辛溫,具有發散、止痛、化痰之效,可助木香理氣止痛,並促進葶藶子利水消腫,使藥力更趨顯著。
主治功效
葶藶木香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葶藶木香散,一方多見於古代治療水腫、泄瀉等疾病的醫籍中,主治暑濕傷脾,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利,上氣喘急。其組成為:葶藶子、木香、滑石、澤瀉、豬苓、白朮、赤茯苓、木通、肉桂、甘遂、生薑。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葶藶木香散的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利水消腫,健脾燥濕: 方中以葶藶子為君藥,其性味辛、苦、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降氣、利水消腫的功效,可導水濕從膀胱而出。《仁術便覽》明確指出此方“下水濕,消腫脹,止泄,利小便聖藥也”。《仁齋直指方論》亦云:“葶藶木香散下神芎丸,此藥下水濕,消腫脹,利小便,理脾胃,無出乎此也。”臣以澤瀉、豬苓、赤茯苓、木通利水滲濕,增強葶藶子利水消腫之功;白朮健脾燥濕,助脾運化水濕。滑石清熱利尿,導熱下行。諸藥合用,共奏利水消腫、健脾燥濕之功,使水濕得去,腫脹得消。
行氣止痛,調和脾胃: 佐以木香行氣止痛,調和脾胃,既可緩解水濕內停所致的腹脹、腹痛等症狀,又能防止利水藥物損傷脾胃之氣。肉桂溫陽散寒,助膀胱氣化,且能制約苦寒藥物過於寒涼。甘遂雖為峻下逐水之品,但在本方中用量較小,且與諸多利水滲濕藥同用,意在增強利水消腫之效,而非峻下攻逐。生薑溫胃止嘔,調和脾胃,並能制約苦寒藥物之寒性。
針對不同症狀的應用:
- 水腫腹脹:《奇效良方》、《御藥院方》均明確記載本方“治暑濕傷脾,水腫腹脹,小便赤,大便滑”。《仁術便覽》亦指出“治濕熱內外甚,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泄”。
- 大便滑泄:《仁術便覽》、《奇效良方》、《御藥院方》均提到本方能治“大便滑泄”。這與方中白朮健脾燥濕、肉桂溫陽止瀉的功效有關。
- 小便赤澀:《仁術便覽》、《奇效良方》、《御藥院方》均提到本方能治“小便赤澀”。這與方中葶藶子、滑石、澤瀉、豬苓、赤茯苓、木通的利水通淋作用有關。
- 上氣喘急: 原方主治中包含“上氣喘急”,這可能與水濕壅肺有關,葶藶子具有瀉肺降氣的作用,故能緩解此症狀。《証治準繩‧幼科》中提到“收靨後,腹脹喘渴,大便利,小便澀,葶藶木香散。喘而嗽,五味子湯。喘渴,靨後餘毒不除,大便堅實,前胡枳殼散。”
- 疝氣:《仁術便覽》中提到“治疝氣外腎腫痛亦好”,“一方,治疝氣偏墜疼痛,諸疝皆治”,但此處的方劑組成與葶藶木香散不同,可能是另一方劑。
- 痘疹:《保嬰撮要》中多處提到葶藶木香散用於痘疹的治療,如“痘瘡已出未靨之間,喘渴,白朮散;甚者木香散。收靨後,腹脹喘渴,大便利,小便澀,葶藶木香散。”
從古文記載分析,葶藶木香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暑濕傷脾,水濕內停”的病機: 多部文獻均提到了“暑濕傷脾”、“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泄”等病機,說明本方所治之水腫、泄瀉主要是由於暑濕之邪損傷脾胃,導致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所致。
“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治療原則:《仁齋直指方論》和《醫門法律》均強調了“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說明利小便在治療水濕病證中的重要性。本方以葶藶子為君,配伍多種利水滲濕藥物,體現了這一治療原則。
“健脾與利水並用”: 本方既有利水消腫的葶藶子、澤瀉、豬苓、赤茯苓、木通、滑石,又有健脾燥濕的白朮,還配伍了行氣和胃的木香、溫陽散寒的肉桂、溫胃止嘔的生薑,體現了健脾與利水並用、標本兼顧的治療思想。
總結:
葶藶木香散是一個以利水消腫、健脾燥濕、行氣止痛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治療暑濕傷脾,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利,上氣喘急等症。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暑濕傷脾,水濕內停”、“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健脾與利水並用”等理論,通過利水消腫、健脾燥濕、行氣和胃,達到祛除水濕、恢復脾胃功能的目標。本方用藥較為複雜,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同時,由於方中含有甘遂,使用時需謹慎,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葶藶5分,木香5分,滑石1錢,澤瀉1錢,豬苓1錢,白朮1錢,赤茯苓1錢,木通1錢,官桂、甘遂、生薑3片。
上(口父)咀。水煎7分,不拘時候服。
方中官桂、甘遂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葶藶木香散具有利水消腫、行氣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此外,葶藶木香散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腹痛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葶藶木香散, 出處:《杏苑》卷六。 組成:葶藶5分,木香5分,滑石1錢,澤瀉1錢,豬苓1錢,白朮1錢,赤茯苓1錢,木通1錢,官桂、甘遂、生薑3片。 主治:暑濕傷脾,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利,上氣喘急。
葶藶木香散, 出處:《宣明論》卷八。 組成:葶藶1分,茯苓(去皮)1分,豬苓(去皮)1分,白朮1分,木香半錢,澤瀉半兩,木通半兩,甘草半兩,辣桂1分,滑石3兩。 主治:下水濕,消腫脹,止泄瀉,利小便。主治:濕熱內外甚,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