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砂膏

LING SHA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膀胱經 20%
腎經 17%
心經 12%
肺經 7%
胃經 7%
肝經 5%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苓砂膏中含有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效。苓砂膏主要針對水濕停滯、水腫脹滿等症,而澤瀉能有效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
  2. 健脾化濕: 澤瀉亦具健脾化濕之效,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改善因濕邪困脾而引起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苓砂膏中加入澤瀉,不僅能利水消腫,更能兼顧脾胃功能,達到整體調治的效果。

苓砂膏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化溼:苓砂膏主治脾胃虛寒,水溼停滯之症,肉桂性熱,味辛,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化寒、散寒止痛、溫脾止瀉的功效,可助苓砂膏溫陽化溼,驅除寒溼,改善脾胃功能。

2. 扶正祛邪:苓砂膏以苓桂甘湯爲基礎,桂枝入心經,助陽氣,爲君藥,肉桂與桂枝相輔相成,溫陽化溼的同時,也能扶助正氣,對抗邪氣,提高機體抵抗力,增強療效。

苓砂膏中包含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水滲濕: 豬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擅長去除體內濕氣,並促進水液代謝。苓砂膏本身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濕熱證,而豬苓的利水滲濕作用正好可以協助藥方發揮其功效。
  2. 健脾利濕: 豬苓除了利水滲濕外,還有健脾利濕的作用,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進一步改善水腫等症狀。而苓砂膏中其他藥材如滑石、澤瀉等,也具有利水滲濕和健脾利濕的作用,與豬苓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

苓砂膏方中包含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健脾燥濕,利水消腫。苓砂膏方主治脾虛濕盛,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泄瀉、水腫等症狀,赤茯苓有助於利水滲濕,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達到祛濕止瀉的效果。
  2. 健脾和中: 赤茯苓兼具健脾和中的功效,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消化功能。苓砂膏方中常與白術、砂仁等健脾藥同用,共同起到健脾益氣、調理脾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虛濕盛的病症,使患者的消化功能恢復正常。

苓砂膏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方中以茯苓、砂仁等利水滲濕,但易傷脾胃,白朮則可補脾益氣,防止利水過度傷及脾陽,並助茯苓、砂仁更好地發揮利水滲濕之功。
  2. 固澀止瀉: 苓砂膏主治脾虛濕困、泄瀉腹痛,白朮可固澀止瀉,與茯苓、砂仁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止瀉止痛之效。

主治功效


苓砂膏,中藥方劑,中醫傳統經典方劑之一。

中藥方劑「苓砂膏」,主要成分包括澤瀉、肉桂、豬苓、赤茯苓、白朮等。

  • **白朮:**性溫,味甘、微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生津止渴等功效。常用於脾虛泄瀉、水腫、自汗、盜汗、口乾舌燥等症。

  •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補火助陽等功效。常用於陽虛畏寒、宮寒痛經、血瘀經閉、寒疝腹痛等症。

  • **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除濕、澀精固遺等功效。常用於水腫、小便不利、遺精、早洩等症。

  • **豬苓:**性平,味甘、淡,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除濕、固表止汗等功效。常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自汗、盜汗等症。

  • **赤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除濕、健脾益氣等功效。常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脾虛泄瀉等症。

「苓砂膏」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等功效,主治傷寒脈搏數疾,熱邪侵犯胃腑引起嘔吐;也用於治療發熱煩渴,飲水即吐,或小便不利;鬱滯熱邪蘊積體內導致黃疸。

中藥方劑「苓砂膏」,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在中醫臨牀中廣泛應用,可有效緩解多種疾病的症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傳統服藥法


澤瀉2兩5錢,桂(去皮)1兩,豬苓(去皮)1兩半,赤茯苓(去皮)1兩半,白朮(去 蘆)1兩半。
上為末,煉蜜和膏,如雞子大。
每服1丸,生薑自然汁化破與服;瘀熱在里發黃,茵陳蒿湯調下。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苓砂 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嘔吐排尿困難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黃熱病腹瀉無尿及少尿口乾口渴皮膚顏色發黃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苓砂膏, 出處:《衛生總微》卷七。 組成:澤瀉2兩5錢,桂(去皮)1兩,豬苓(去皮)1兩半,赤茯苓(去皮)1兩半,白朮(去蘆)1兩半。 主治:傷寒脈數,熱入胃嘔吐;亦治發熱,煩渴飲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瘀熱在裏發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