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砂五苓散

辰砂五苓散

CHEN SHA W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4.5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腎經 20%
心經 16%
膀胱經 15%
肺經 10%
肝經 5%
胃經 5%
脾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辰砂五苓散方中包含硃砂,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五苓散原方主治水腫,而硃砂的加入,可針對水腫兼發熱、煩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狀,起到清熱鎮驚的作用。
  2. 緩解心悸、失眠: 硃砂可平肝熄風,安神定志,對於因心火亢盛或心神不寧所致的心悸、失眠,有緩解作用。在五苓散中加入硃砂,可增強其利水滲濕、清熱安神之功效。

辰砂五苓散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補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等功效。五苓散主治濕邪困脾,脾虛不運,水濕停滯。白朮的健脾作用,能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使水濕代謝正常,達到利水消腫之效。

2. 固表止汗:白朮還有固表止汗的功效,可以防止因脾虛而導致的汗出不止,進一步加強利水消腫的作用。辰砂五苓散中加入白朮,可以更好地改善濕邪困脾導致的諸症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辰砂五苓散方中包含豬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滲濕: 豬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五苓散主治濕熱內蘊、水停膀胱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而豬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濕熱,恢復水液代謝功能。
  2. 健脾益氣: 豬苓還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水液的正常運化,進一步加強利水滲濕的效果。

辰砂五苓散中加入豬苓,可以加強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作用,更好地治療濕熱內蘊、水停膀胱所致的各種症狀。

辰砂五苓散中加入澤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將體內過多的水濕排出,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五苓散本身也具利水功效,加入澤瀉可加強利水效果,更有效地消除水濕。
  2. 清熱解毒:辰砂五苓散以辰砂為主藥,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而澤瀉亦具清熱之性,二者相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功,更有效地清除體內毒素,改善熱證,並有助於改善肝腎功能。

辰砂五苓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

赤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胃經,能利水滲濕,消腫退黃,並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

五苓散本身主治濕困脾胃,水停證候,而赤茯苓的加入能增強利水滲濕的效果,促進體內濕氣的排出,並改善脾胃功能,使水液代謝恢復正常,達到治療濕困脾胃,水停證候的效果。

辰砂五苓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五苓散本為利水滲濕之劑,而肉桂性溫,可溫陽散寒,對於脾陽不足、寒濕內停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狀,能起到溫中散寒、利水消腫的作用。
  2. 助藥力:肉桂辛溫,能引導藥力下行,促進五苓散利水滲濕的作用,提高藥效。

總而言之,肉桂的加入,既可溫陽散寒,又可助藥力,使辰砂五苓散的療效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辰砂五苓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範疇廣泛,主要包括:

  1. 外感表裏不和:傷寒未解時,見頭痛發熱、胸悶口乾,甚則神昏譫語、如見鬼神,反映表邪未透,裏溼鬱熱上擾心神之證。
  2. 瘴瘧煩悶:溼熱穢濁之氣鬱阻,導致煩躁昏昧。
  3. 中暑溼熱:暑邪挾溼,傷津耗氣,故發渴、小便赤澀。
  4. 小兒熱擾心神:邪熱內蘊,見五心煩熱、夜啼驚躁,乃心火亢盛之象。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五苓散架構(白朮、豬苓、澤瀉、赤茯苓、肉桂)

    • 利水滲溼:豬苓、澤瀉、茯苓導下焦水溼,白朮健脾制溼,疏通三焦水道。
    • 溫陽化氣:肉桂助陽化氣,既解表邪,又促水液氣化,解決「水停熱鬱」之病機。
  2. 辰砂(朱砂)之核心作用

    • 重鎮安神:針對神昏譫語、小兒驚躁,其性寒質重,能清心降火、鎮驚安神,直接安定亢奮之心神。
    • 協同清熱:與茯苓配伍,增強清心利尿之效,使熱從小便而解。

全方配伍思維

  • 通利與鎮潛並行:五苓散通調水道、分消溼熱,辰砂鎮攝心神,共奏「導溼熱下行、安浮越之火」之效。
  • 標本兼顧:水溼得利則熱無所附,心神得寧則津液自復,尤適於溼熱夾雜、上擾神明之複雜病證。

適應證關鍵點
此方特重於「水溼停滯兼心神不寧」,凡因溼熱鬱阻導致之煩躁、昏譫、小便不利,或小兒心火亢盛之夜啼驚跳,均屬其治療範疇。透過分消溼熱與安神並施,體現中醫「開鬼門、潔淨府、安定神魂」的綜合調治理念。

傳統服藥法


辰砂(研)12兩,白朮(去蘆)12兩,木豬苓(去黑皮)12兩,澤瀉(洗,銼)12兩,赤茯苓(去皮)12兩,肉桂(去粗皮)8兩。清導小便。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沸湯點下,不拘時候。如中暑發渴,小便赤澀,用新汲水調下;小兒五心煩熱,焦躁多哭,咬牙上竄,欲為驚狀,每服半錢,溫熟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滲濕作用,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避免出現脫水。
  2. 本方具有較強的溫陽散寒作用,因此體質虛寒者慎用。
  3.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加重脾胃負擔。

相關疾病


頭痛牙齦腫脹痛瘧疾排尿困難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睡眠時磨牙腹瀉手心腳心發熱小便顏色偏黃口乾口渴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辰砂五苓散, 出處:《種痘新書》卷十二。 組成:五冬散加辰砂、滑石、木通。 主治:分陰陽,利水道。主治:熱瀉煩譫。

辰砂五苓散, 出處:《種痘新書》卷十一。 組成:辰砂(另乳)、白朮、茯苓、豬苓、澤瀉、肉桂、炒芩、黃連(炒)。 主治:退心經火邪,利小便。主治:麻退之後,餘熱未盡,熱乘於心,日夜煩躁,狂言妄語,人事不清。

辰砂五苓散, 出處:《局方》卷二(寶慶新增方)。 組成:辰砂(研)12兩,白朮(去蘆)12兩,木豬苓(去黑皮)12兩,澤瀉(洗,銼)12兩,赤茯苓(去皮)12兩,肉桂(去粗皮)8兩。 主治:清導小便。主治:傷寒表裏未解,頭痛發熱,心胸鬱悶,唇口乾焦,神思昏沉,狂言譫語,如見鬼神,及瘴瘧煩悶未省者;中暑發渴,小便赤澀,五心煩熱,焦躁多哭,咬牙上竄,欲爲驚狀。小兒邪熱在心之夜啼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