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卻暑丹方劑中包含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暑熱易傷津液,導致體內水濕停滯,引發暑濕症狀。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可將體內積聚的濕熱排出,改善暑熱所致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 清熱解暑:澤瀉性寒,兼具清熱解暑之功效,可清泄暑熱,降低體溫,緩解暑熱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綜上,澤瀉在卻暑丹方劑中發揮利水滲濕、清熱解暑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暑濕證。
卻暑丹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其兩項功效:
1. 清熱利濕: 赤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胃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能有效清除暑濕之邪,解除暑熱所致的胸悶、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2. 燥濕健脾: 赤茯苓能燥濕健脾,改善因暑濕困脾所致的脾胃運化功能障礙,促進消化吸收,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祛暑的效果。
因此,赤茯苓作為卻暑丹中的組成成分,能有效清熱利濕、燥濕健脾,幫助機體抵禦暑熱侵襲,達到祛暑止渴、健脾和胃的功效。
卻暑丹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燥濕的功效,可補脾氣、燥脾濕,有助於提升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暑濕所致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
- 固表止汗: 白朮能固表止汗,可減少因暑濕所致的汗出過多,進而防止體內津液流失,有助於維持機體正常運作,緩解暑熱引起的疲乏無力、頭昏眼花等症狀。
因此,白朮在卻暑丹中起到健脾燥濕、固表止汗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暑濕所致的各種不適,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卻暑丹方劑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效。暑熱傷人,常導致心煩、口渴、尿赤等症狀,而黃芩能有效清泄暑熱,改善這些症狀,故列入方劑之中。
- 止血生肌:黃芩除了清熱功效外,還有止血生肌的作用。暑熱易導致皮膚損傷,而黃芩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感染,對暑熱所致的皮膚問題有輔助治療作用。
「卻暑丹」方劑中包含「豬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溼之功效。
豬苓味甘性寒,歸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溼、清熱解暑的作用。暑溼之邪,常侵犯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調,水溼停滯,出現身重睏倦、小便不利、食慾不振等症狀。豬苓能利水滲溼,將暑溼之邪從體內排出,從而緩解暑溼所致的種種不適。
此外,豬苓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暑作用,可以幫助人體抵抗暑熱,預防中暑。因此,在「卻暑丹」方劑中加入豬苓,有助於清熱解暑、利水滲溼,更好地達到治療暑溼病的效果。
卻暑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以其獨特的功能而被廣泛應用於炎熱季節的健康保健中。其中,硃砂作為主要組成之一,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硃砂的化學成分主要是三氧化二汞,具有清熱解毒的特性。它能有效地清理體內的熱毒,幫助緩解由於夏季高溫引起的煩躁、口渴、頭暈等不適症狀。
此外,硃砂具有鎮靜的效果,有助於減輕由環境變化帶來的焦慮與不安。其甘寒的性質配合其他藥材,能一起發揮協同作用,使整個方劑的效果更為顯著。在夏季,人們常常受到暑氣的侵擾,硃砂的加入能夠讓卻暑丹在清熱的同時,達到滋養心神的效果,這使得它不僅僅是對抗暑熱的藥物,也是調整身心狀態的重要方劑。因此,硃砂在卻暑丹中的運用,充分體現了中醫對於整體健康的重視及中藥的獨特智慧。
卻暑丹方劑中加入滑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暑熱傷人,常導致濕熱內蘊,出現口渴、尿赤、小便不利等症狀。滑石能清熱利濕,將體內濕熱排出,達到解暑止渴的效果。
- 化痰止咳: 滑石還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暑熱容易導致痰熱鬱結,出現咳嗽、痰多等症狀。滑石能化痰止咳,有助於緩解暑熱所致的呼吸道不適。
總而言之,滑石在卻暑丹方劑中發揮清熱利濕、化痰止咳的功效,有助於解暑、止渴、通淋、化痰,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卻暑丹」之主治,集中於小兒夏月中暑所引發的諸多熱證與心神不寧之象,其症狀特徵可分三層剖析:
- 暑熱侵擾,氣陰兩傷
暑為陽邪,易耗氣傷津。症見「發熱」「煩躁作渴」「面赤唇紅」「小便赤」,皆為熱盛於內、津液受灼之徵;「嘔吐洩青」則示暑熱擾胃,升降失常。 - 熱擾心神,驚悸不寧
小兒臟腑嬌嫩,暑熱易内陷心包,引動肝風。症如「驚悸」「睡卧不寧」「心神恍惚」,乃因心主神明,受熱擾則神志不穩,甚則朱砂所主之「驚」症現。 - 暑挾濕邪,脾胃困頓
「嘔吐洩青」除熱外,亦見濕濁阻中之象,然方中未專用化濕藥,推測其泄瀉以熱迫為主(便色青綠或熱臭),濕邪次之。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藥僅三味,然結構清晰,直指暑熱核心:
黃芩(君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性苦寒,入肺胃膽經,善清上焦濕熱。
- 針對暑熱夾濕之「發熱」「嘔吐」「泄青」,既能清瀉火邪,又可燥濕止瀉,一藥雙功。
朱砂(臣藥)——鎮心安神,清心降火
- 質重沉降,直折心經浮火,鎮驚安神。
- 對治暑熱內攻所致「驚悸」「心神恍惚」,其色赤入心,兼清血分伏熱。
甘草(佐使)——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 甘平緩急,能補脾益氣,助黃芩緩和苦寒之性,防傷小兒稚陰之體。
- 蜜丸配伍,更增潤燥護脾之效。
加減配伍深意:
- 麥冬湯送服:麥冬甘寒養陰,輔助黃芩生津止渴,彌補暑熱傷津之弊,為「標本兼顧」之妙筆。
- 煉蜜為丸:蜜性甘緩,既矯味利於小兒服用,亦能潤燥解毒,緩和朱砂毒性。
全方核心思路:
以黃芩為主力清瀉暑熱,朱砂鎮驚安神,甘草調護中州,佐以麥冬養陰,共成「清暑熱、寧心神、護脾胃」之功。其方簡效專,針對小兒暑熱急證而設,尤重心神不寧之變,反映古代醫家對「暑病入心」病機的深刻把握。
傳統服藥法
黃芩5錢,甘草5錢,朱砂2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
麥冬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清熱利水、化痰止嘔的功效,適合小兒夏天中暑引起的發熱、驚恐、睡不著覺、心神不寧、煩躁、口渴、嘔吐、腹瀉、小便發紅、面部和嘴唇發紅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本方有滑石,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卻暑丹, 出處:《麻疹備要方論》。 組成:黃芩5錢,甘草5錢,朱砂2錢。 主治:中暍。
卻暑丹, 出處:《幼幼集成》卷二。 組成:漂白朮5錢,白茯苓5錢,潔豬苓5錢,宣澤瀉5錢,青化桂2錢,片黃芩5錢,正川連3錢,鏡辰砂2錢,炙甘草5錢。 主治:小兒傷暑,誤用風藥,致心神昏悶,煩躁不安,甚則搐搦。
卻暑丹,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八。 組成:澤瀉8錢,赤苓5錢,白朮(土炒)、炙草5錢,黃芩(炒)、豬苓(面糊漿,曬,淨末)5錢,朱砂4錢,滑石5錢。 主治:小兒夏月中暑,發熱驚悸,睡卧不寧,心神恍惚,煩躁作渴,嘔吐泄青,小便赤,面赤唇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