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家傳異功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利水消腫: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 清熱解毒: 澤瀉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小便赤澀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家傳異功丸中加入澤瀉,主要目的是利用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來改善患者的症狀。具體作用需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進行辨證論治。
家傳異功丸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藥性,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豬苓性寒味甘,入脾、腎經,擅長利水滲濕,對於水濕停滯所致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豬苓還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改善因濕熱毒邪侵犯機體所致的各種症狀。
因此,家傳異功丸中加入豬苓,有助於利水消腫,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家傳異功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其利水滲濕之功,能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肢體沉重等症狀,有助於提高人體整體機能。
二、 化痰止咳: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之性,同時也能化痰止咳。對於痰濕阻肺所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茯苓能有效緩解,提升呼吸道通暢度,改善肺功能。
家傳異功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燥濕健脾。家傳異功丸若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白朮則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血生成,提高藥效。
- 除濕利水:白朮兼具利水滲濕功效,可將體內積聚的濕氣排出體外。若方劑中其他藥物具有溫燥之性,加入白朮則能起到緩和作用,防止藥性過於燥烈,更能協調藥性,達到最佳療效。
「家傳異功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其補益元氣、振奮精神的功效。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其補氣之力尤為突出,可改善因氣虛導致的疲乏無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等症狀,同時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此外,人參還具有健腦益智的作用,能改善記憶力、提高學習效率,對於因氣虛而導致的頭昏腦脹、失眠多夢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在「家傳異功丸」中加入人參,有助於整體提升藥丸的補益功效,使其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體質。
「家傳異功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一、 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靜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
二、 解毒止痛:硃砂亦具解毒止痛之功效,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疔瘡腫毒等外傷。
然而,硃砂含有汞元素,長期服用或過量使用可能造成汞中毒,因此需謹慎使用,並遵醫囑。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家傳異功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暑熱口渴」,專治夏季受暑邪侵襲,津液耗傷所致之煩渴引飲,兼可預防行旅途中脫水。其命名「異功」或寓「常法之外別具殊效」之意。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生津滲濕為基
- 主以澤瀉(用量獨重達一兩二錢)配伍豬苓、茯苓,構建「甘淡滲濕」之勢,通利水道而不峻烈,使濕熱下行,助津液上承而止渴。此暗合《內經》「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思,濕去則熱孤,津液自復。
- 白朮健脾燥濕,與茯苓形成「茯苓-白朮」藥對,健運中焦以斷濕熱之源,亦防滲利過度傷脾。
溫陽化氣為樞
- 官桂(半量使用)辛甘溫煦,既能助膀胱氣化以協滲濕藥力,又可防暑月過服寒涼冰伏濕邪。其性溫而不燥,猶如「釜底加薪」,使水液蒸騰氣化,津隨氣布。
益氣安神為助
- 人參補元氣而生津,直接針對暑熱耗氣傷津之病機;辰砂鎮心安神,既治暑熱擾心之煩,又防津傷液脫所致的神躁不安。此二者構成「氣陰雙顧」之局。
全方配伍特色:
以「通利小便→透熱存津」為主軸,結合「溫陽化氣→益氣固本」,形成標本兼治之結構。暑熱傷津者,若純用清潤恐滋膩礙濕,單用滲利又恐津液更傷。此方妙在通過利水使濕熱自去、氣化復常,則口乾自緩,暗合「以瀆為補」之理。丸劑含化設計,既適合行旅攜帶,亦使藥力緩釋,符合「治暑當緩」的古訓。小兒心熱煩渴用燈草、竹葉湯送服,則取其輕清透熱,導藥入心經之巧思。
傳統服藥法
澤瀉1兩2錢,豬苓(湯浸,去皮)3分,官桂半兩(減半)茯苓3分,白朮半兩,人參半兩(去蘆),辰砂半兩(另研)。
消暑生津。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若夏月行路,轎里含化,免吃水;若小兒夏月心熱,煩渴引飲,煎燈草、竹葉湯化下,遇渴投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尿作用,服用後應注意多喝水,以免引起脫水。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家傳異功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九。 組成:澤瀉1兩2錢,豬苓(湯浸,去皮)3分,官桂半兩(減半)茯苓3分,白朮半兩,人參半兩(去蘆),辰砂半兩(另研)。 主治:消暑生津。主治:暑熱口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