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散

GAN L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8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21%
胃經 14%
膀胱經 14%
心經 13%
腎經 13%
肺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甘露散中添加滑石,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甘露散主治暑濕內蘊,發熱、口渴、小便不利、腹脹等症,滑石能清解暑熱,利濕化濁,幫助改善上述症狀。
  2. 清熱止瀉:滑石還能清熱解毒,止瀉止痢。甘露散除了治療暑濕,也可用於治療濕熱下痢,滑石可清熱燥濕,止瀉止痢,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甘露散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泄熱除煩之功效。甘露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蒸,症見口渴引飲、小便不利、身重睏倦等,澤瀉能有效利水滲濕,通調水道,緩解患者的尿頻、水腫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澤瀉亦能清熱解毒,可輔助其他藥物清除體內濕熱,緩解患者的發熱、口苦、咽痛等不適。

因此,澤瀉在甘露散中發揮着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溼熱蘊蒸的目的。

甘露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強烈之功效。甘露散中常包含多種藥材,如黃芩、黃連等苦寒藥,甘草可緩解其寒性,使藥性更溫和,避免傷胃。

二、增強療效:甘草能益氣補脾,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藥效。甘草與黃芩、黃連等藥物同用,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甘露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脾:人參味甘性溫,能益氣補脾,健脾益氣,對於脾胃虛弱所致的症狀,如食慾不振、乏力倦怠、面色蒼白等,能起到改善作用。甘露散主要用於治療氣虛津虧、口渴咽燥等症,而人參的補氣功效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津液的生成,改善口渴症狀。
  2. 扶正祛邪:人參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對於一些外邪侵襲所致的疾病,可以起到抗邪作用。甘露散中加入人參,除了補氣益脾,更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強抵抗力,更有效地抵抗外邪的侵犯,達到治療的目的。

甘露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甘露散主治脾虛濕困,症見脘腹脹滿、納呆食少、大便溏泄等。茯苓可健脾胃,促進水濕運化,改善消化功能,從而達到祛濕止瀉之效。
  2. 寧心安神:茯苓同時入心經,具有一定寧心安神的作用。甘露散亦可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茯苓可安神定志,改善睡眠質量,輔助治療心脾兩虛所致的失眠。

總之,茯苓在甘露散中既能健脾利濕,又能寧心安神,與其他藥材配合,可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甘露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甘露散主治脾虛濕盛、泄瀉腹痛等症,白朮可健脾益氣,助消化吸收,並利水滲濕,改善脾胃功能,從根本上緩解泄瀉。
  2. 固攝止瀉: 白朮能固攝脾氣,防止氣津外泄,達到止瀉的效果。甘露散中常用於治療脾虛氣陷導致的泄瀉,白朮能固攝脾氣,防止氣津下陷,起到止瀉作用。

甘露散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 豬苓性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有效清除體內濕氣,改善因濕邪困阻導致的諸多症狀,如水腫、小便不利、腹瀉等。甘露散本身也以利水滲濕為主要功效,豬苓的加入則加強了這一功效。
  2. 健脾利濕: 甘露散常用於脾虛濕盛導致的病症,而豬苓不僅能利水滲濕,還能健脾益氣,進一步加強脾胃功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從根本上解決濕邪困阻的問題。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甘露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及現代藥理分析,「甘露散」主要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利濕: 多篇文獻提及「甘露散」可治「身熱」、「伏熱」、「暑熱」、「燥熱」等熱症,以及「小便數」、「泄利」、「吐瀉」等濕熱症狀。例如《脾胃論》指出「甘露散,主身大熱而小便數,或上飲下溲,此燥熱也」;《雜病源流犀燭》提到「其煩渴引飲或泄利者,宜桂苓甘露散」;《醫學正傳》也描述「玉露散(一名甘露散)」適用於「吐瀉身壯熱……吐乳不消,瀉深黃色」的症狀。現代藥理分析,方中滑石、澤瀉、豬苓皆有利尿作用,可協助排除體內濕熱;寒水石、石膏具有清熱作用。
  2. 健脾益氣: 《古今醫統大全》摘錄《良方》中「甘露散」的處方,指出其「治脾虛水濕不利,腹脹中滿」,並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等補益脾胃的藥材。現代藥理分析,人參可補氣養血,提高免疫力;白朮燥溼運脾;茯苓健脾化痰。
  3. 止渴生津: 多篇文獻提及「甘露散」可用於治療「煩渴」、「口渴」等症狀,例如《醫學綱目》提到「使用甘露散止渴,用以治療久泄久痢患者因腹瀉導致的口渴症状」;《古今醫案按》也記錄了「甘露散」用於治療病人的止渴症狀。
  4. 安神定驚: 《小兒推拿廣意》及《幼科証治準繩》皆提到「甘露散」可「安神穩睡」、「去驚涎,清心腑,止煩渴」,顯示其具有安神定驚的作用。可能與方中部分藥材如甘草、茯苓具有鎮靜安神作用有關。
  5. 其他功效: 根據不同醫家的經驗和處方加減,「甘露散」還被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瘡、牙齦出血、瘧疾等症狀。例如《醫學綱目》提到「咽喉或生瘡,與甘桔湯、甘露散」;《幼科証治準繩》描述「甘露散」的功效為「治小兒驚熱,通利小腸,去驚涎,清心腑,止煩渴」;《濟陽綱目》將「桂苓甘露散」列為瘧疾治療中可選擇使用的藥方之一。

治療原理:

「甘露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清熱利濕」、「健脾益氣」等法則,其作用機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 清熱瀉火,分消濕熱: 方中寒水石、石膏性味甘寒,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滑石、澤瀉、豬苓利水滲濕,可將體內濕熱從小便利出。諸藥合用,可有效清除體內熱邪,分消濕熱。
  2. 健脾益氣,運化水濕: 人參、白朮、茯苓皆為健脾益氣的要藥,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脾胃功能健旺,則水濕不易停聚,有助於消除濕熱產生的根源。
  3. 調和陰陽,恢復平衡: 根據部分文獻記載,如《溫熱暑疫全書》提到「加白茯苓以分陰陽」,顯示「甘露散」在應用時會考慮陰陽平衡的問題。通過清熱與補益的配伍,以及分陰陽的用藥思路,可調整機體陰陽失衡的狀態,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
  4. 藥性協同,增強療效: 方中各藥相互協同,共同發揮清熱利濕、健脾益氣的作用。例如,清熱藥與利水藥合用,可加速濕熱的排出;健脾藥與利水藥合用,可防止利水過度損傷脾胃。

總結:

綜上所述,「甘露散」是一個具有清熱利濕、健脾益氣、止渴生津、安神定驚等多重功效的經典方劑。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清熱利濕」、「健脾益氣」等法則,通過清熱瀉火、分消濕熱、健脾益氣、運化水濕等途徑,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不同的醫家根據臨床經驗,對「甘露散」的組成和應用進行了加減變化,使其應用範圍更加廣泛。

傳統服藥法


甘草半斤,不灰木半斤。
上藥須是臘月內預辦,修合取冰雪水浸泡,陰乾,又投入水中,如此三二十度後,陰令極乾,為細散。
每服1錢,以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甘露散具有健脾利水、消腫脹的功效,但是脾虛水濕不利、腹脹中滿的人群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原發性高血壓麻疹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嘔吐暴食症乾眼症感冒咽喉痛胃腸脹氣口臭腹瀉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甘露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乾豬胞10枚。 主治:渴疾,飲水不止。

甘露散, 出處:《聖惠》卷四。 組成:甘草半斤,不灰木半斤。 主治:心胸煩熱,不得安定。

甘露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二。 組成:白僵蠶(炒)、天南星各等分。 主治:咽喉腫痛。

甘露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黃連(去須,銼)1兩,吳茱萸半兩。 主治:暑氣。

甘露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五引《瑞竹堂方》。 組成:白滑石6兩半,澤瀉1兩,甘草(去皮)1兩,人參半兩,茯苓半兩,白朮半兩,木豬苓(去黑皮)半兩。 主治:分陰陽。主治:脾虛水濕不利,腹脹中滿;腫脹用下藥得利後,以此補之。

甘露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藿香5錢,茯苓5錢,薄荷葉5錢,川朴5錢,桔梗5錢,白芷5錢,半夏1錢,神曲2錢,香薷扁豆2錢,紫蘇2錢,陳皮2錢,朱砂2錢,蒼朮2錢,木瓜2錢,山楂2錢,甘草2錢,葛根2錢,明雄黃6分,大腹皮3錢。 主治:健胃解毒,清暑祛濕。主治:感冒發熱,中暑吐瀉,神識昏憒,傷食腹滿,頭痛嘔噦,肢節痠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