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滲二苓湯

淡滲二苓湯

DAN SHEN ER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60)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30%
脾經 18%
胃經 15%
肺經 14%
腎經 14%
心經 6%
膀胱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淡滲二苓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其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2. 清熱解毒:澤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熱利濕,消炎解毒。在淡滲二苓湯中,與其他藥物配合,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病症。

因此,澤瀉在淡滲二苓湯中,發揮了利水滲濕和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濕熱蘊結等病症。

淡滲二苓湯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滑石性寒滑利,入膀胱經,能利水滲濕,通利水道,對於水濕停滯所致的症狀,如小便不利、水腫、腹脹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2. 清熱解毒:滑石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熱毒蘊結於膀胱,導致小便赤澀、灼痛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淡滲二苓湯中加入滑石,可發揮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水濕停滯、熱毒蘊結所致的病症。

淡滲二苓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方中以淡滲二苓湯主治脾虛濕盛,水濕停聚,表現為腹脹、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赤茯苓有助於健運脾胃,利水滲濕,改善水濕停滯,達到消腫利尿的效果。
  2. 化痰止咳:赤茯苓亦能利水化痰,對於痰濕阻滯肺絡,引發咳嗽、痰多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淡滲二苓湯中加入赤茯苓,不僅可利水消腫,同時也能化痰止咳,提高治療效果。

淡滲二苓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方中以二苓滲濕,易傷脾氣,白朮可補脾益氣,防止滲濕過度損傷脾陽,並增強利濕效果。
  2. 固表止汗: 白朮還能固表止汗,防止利濕過程中出現汗出過多,造成氣虛加重。淡滲二苓湯主要針對脾虛濕盛之症,白朮的加入可平衡利濕與補脾,使治療更加完善。

淡滲二苓湯中包含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豬苓性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其能將體內過多的水濕排出,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2. 健脾益氣:豬苓亦具健脾益氣之效。其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改善因脾虛導致的水濕停滯。

淡滲二苓湯中,豬苓與茯苓、澤瀉等藥物相配伍,共同發揮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治療水腫、小便不利、脾虛濕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淡滲二苓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核心病機為「水濕停滯,氣化不利」,臨床表現多與水液代謝障礙相關:

  1. 外感夾濕:如「中濕似傷寒」,症見頭汗、身重、小便不利,屬濕邪阻遏陽明、太陽經氣。
  2. 三焦水停:留飲、心下停水、嘔瀉霍亂等,皆因水濕內聚,上逆下注所致。
  3. 誤治變證:如誤用巴豆下後協熱利,提示水熱互結;表裏俱熱自利,則為濕熱下迫大腸。
  4. 小兒驚風吐瀉:此屬小兒脾虛濕盛,肝風內動之證,方中滲濕可助土抑木。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澤瀉、滑石

    • 澤瀉(1兩)利水滲濕,直趨下焦,瀉膀胱濕熱。
    • 滑石(2兩)質重滑利,清熱通淋,分利三焦濕熱。二者合用,開濕熱下行之路。
  2. 臣藥:赤茯苓、豬苓、白朮

    • 赤茯苓偏走血分,除濕兼和營,治肢體疼重;豬苓專主利水,協同澤瀉增強滲濕之力。
    • 白朮健脾燥濕,固守中土,斷濕邪生化之源,與茯苓合為「治濕必健脾」之典範。
  3. 佐使:薑棗燈心

    • 生薑辛散外濕,大棗緩和藥性,燈心導濕熱從小便出,共調和營衛,引藥歸經。
    • 加減中阿膠用於陰傷煩喘,取其滋陰潤燥,防滲利傷陰。

方劑作用原理

  • 淡滲分消:以澤瀉、滑石為核心,仿「五苓散」之義而加重清利,使濕從小便解。
  • 表裏雙解:生薑助表散,茯苓、白朮調裏濕,對「表未解兼裏濕」之證尤宜。
  • 寒熱並調:滑石性寒清熱,白朮性溫健脾,適用於寒熱錯雜之霍亂、協熱利。

此方彰顯「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通過滲下為主、健脾為輔,恢復三焦氣化,濕去則諸證自除。

傳統服藥法


澤瀉1兩,滑石2兩,赤茯苓、白朮、豬苓(一方有桂2錢半)。嗽喘煩心不得眠臥者,加阿膠半兩。
每服2錢,加生薑3片,大棗3枚,燈心5莖,水煎,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霍亂癲癇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四肢抽搐腹瀉無尿及少尿上吐下瀉怕冷頭部出汗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淡滲二苓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五十六引《脩月魯般經》。 組成:澤瀉1兩,滑石2兩,赤茯苓、白朮、豬苓(1方有桂2錢半)。 主治:中濕,病似傷寒,頭汗自出,肢體疼重,難於轉側,小便不利者;欲作癇狀,或表熱裏寒而自利,或誤用巴豆熱藥下之而協熱利不止,或表裏俱熱,自利或嘔,或傷寒痞悶,脈尚浮而惡寒,表未解者;或一切留飲不散,水停心下,或太陽少陰俱病,或一切嘔瀉霍亂無問寒熱,及小兒吐瀉急慢驚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