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濕蠲痹湯

除濕蠲痹湯

CHU SHI JUAN B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14)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20%
脾經 19%
胃經 16%
肺經 15%
肝經 9%
心經 9%
腎經 8%
膀胱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除濕蠲痹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燥濕祛寒: 蒼朮性溫燥,能燥濕化痰,祛除體內寒濕之邪,對於因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痹痛、關節疼痛、肢體沉重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 健脾利濕: 蒼朮味苦辛,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的作用。濕邪困脾,脾失健運,則水濕停聚,加重濕痹。蒼朮健脾利濕,可助脾運化水濕,從根本上消除濕邪。

因此,蒼朮在除濕蠲痹湯中起到燥濕祛寒、健脾利濕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痹證。

除濕蠲痹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健脾利濕: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方中濕邪困脾,導致水濕停滯,赤茯苓有助於健脾運化,利水滲濕,將體內過多的水濕排出,達到祛濕之效。
  2. 化痰止咳:赤茯苓亦可化痰止咳,對於濕痰阻滯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濕邪阻滯經絡,可導致痹痛,赤茯苓有助於祛除濕邪,改善痺痛症狀。

除濕蠲痹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對於脾虛濕困所致的關節疼痛、腫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補氣升陽:白朮還具有補氣升陽的作用,能提升人體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改善因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

因此,白朮在除濕蠲痹湯中起到健脾燥濕、補氣升陽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祛濕止痛的效果。

除濕蠲痹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之效。方劑中加入澤瀉,可幫助利尿排泄體內積聚的濕氣,改善關節腫脹、疼痛等濕痹症狀。
  2. 健脾利濕:澤瀉還具有健脾利濕之效,能促進脾胃運化水濕,減少濕邪在體內積聚。濕邪去除了,痹症自然得以緩解。

因此,澤瀉在除濕蠲痹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過利水滲濕和健脾利濕的作用,幫助祛除濕邪,改善痹症症狀。

除濕蠲痹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是為了其理氣燥濕之效。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揮發油能行氣解鬱、燥濕化痰,並能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利於水濕代謝。

此外,陳皮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濕邪上擾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因此,在除濕蠲痹湯中加入陳皮,能協同其他藥材,更有效地祛除濕邪、舒筋活絡,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的效果。

除濕蠲痹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溫經通絡,散寒止痛: 桂枝性溫,具有溫經通絡之效,可溫暖肢體,改善因寒邪阻滯所致的痺痛,緩解關節僵硬、疼痛等症狀。

二、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 桂枝能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利於祛除體內濕氣,促進關節部位的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給,進一步減輕痺痛。

除濕蠲痹湯中加入滑石,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

滑石性滑潤,質地輕,入膀胱經,能利水滲濕,通淋化石,對於濕邪阻滯經絡,導致關節疼痛、肢體沉重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滑石還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清熱解毒,緩解濕熱引起的疼痛腫脹。

因此,在除濕蠲痹湯中加入滑石,可以促進體內濕邪排出,緩解關節疼痛,達到除濕蠲痹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除濕蠲痹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主治

此方主治「着痹」,屬痹證之一,特點為肢體沉重、關節腫脹、麻木不仁,病機多因濕邪偏盛,留滯經絡關節,阻遏氣血運行所致。濕性黏膩,故病程纏綿,伴見肌膚麻木、活動不利。方名「除濕蠲痹」直指其效,以祛濕為主,兼通經活絡,緩解痹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除濕健脾為核心

    • 蒼朮、白朮(生於朮):蒼朮燥濕力強,兼祛風散寒;白朮健脾益氣,二者相配,標本兼顧,既能祛肌表之濕,又固中焦脾土,斷濕邪生化之源。
    • 赤苓、澤瀉、滑石:滲濕利尿,引濕從小便而出。赤苓偏活血利濕,澤瀉泄腎濁,滑石清利濕熱,尤以「桂枝拌研滑石」巧妙結合,桂枝辛溫通陽,可制滑石寒涼,防冰伏濕邪。
  2. 通絡蠲痹兼行氣

    • 酒炒桑枝、青松針煎湯代水:桑枝祛風濕、通經絡,酒炒增強活血之效;松針苦燥祛濕,兼能散風。二者先行煎煮,取其濃郁藥力引導全方專注痹證。
    • 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促進濕邪消散,兼調和營衛。
    • 廣皮(陳皮):理氣健脾,氣行則濕化,且防諸藥壅滯之弊。
  3. 化痰開竅佐藥

    • 淡竹瀝、薑汁:竹瀝清熱化痰,薑汁溫中化痰,二者沖服宣通經絡痰濁,針對麻木不仁之痰濕瘀阻病機,增強開痹之效。

三、配伍特點

全方以「燥湿、渗湿、健脾、通络」為綱,層次分明:

  • 上焦:桂枝配桑枝,通陽達表。
  • 中焦:二朮健脾,陳皮理氣,杜絕生濕之因。
  • 下焦:澤瀉、滑石引濕下行。
  • 輔以:松針祛風、竹瀝化痰,標本同治,共奏除濕蠲痹之效。

此方體現中醫「治濕先理氣,氣化濕自化」及「通絡必祛痰」的辨治思路,尤適合濕邪偏重、病程纏綿之着痹。

傳統服藥法


杜蒼朮2錢,赤苓2錢,生於朮1錢半,澤瀉1錢半,廣皮1錢半,川桂枝8分,拌研滑石4錢(包)。
先用酒炒桑枝、青松針各1兩,煎湯代水煮藥,再用淡竹瀝3瓢,薑汁3滴,和勻同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除濕蠲痹湯具有健脾利濕、溫經通絡的功效,適合於著痹,麻木不仁的患者使用。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腰膝軟弱無力四肢感到疼痛坐骨神經痛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除濕蠲痹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引林羲桐經驗方。 組成:杜蒼朮2錢,赤苓2錢,生于朮1錢半,澤瀉1錢半,廣皮1錢半,川桂枝8分,拌研滑石4錢(包)。 主治:著痹,麻木不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