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濟字丸方劑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散寒解表: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有散寒解表、祛風溼之功效。濟字丸以治風寒感冒爲主,羌活可幫助驅散外邪,緩解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疏風通絡: 羌活亦可通經活絡,對於風寒痹痛、關節疼痛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濟字丸中加入羌活,可幫助舒筋活絡,緩解因風寒侵襲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綜上所述,羌活在濟字丸中起到散寒解表、疏風通絡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感冒及風溼痹痛等病症。
濟字丸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獨活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濟字丸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筋骨麻木等症,而獨活恰能針對病根,驅散寒濕,緩解疼痛。
- 疏通經絡: 獨活入肝經,具有舒筋活絡的作用。濟字丸中常配伍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共同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活動不便等症狀。
因此,獨活在濟字丸中的加入,可以有效發揮其祛風濕止痛、疏通經絡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濟字丸」方劑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散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風、止痛止痙的功效。濟字丸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關節疼痛等症狀,防風有助於散寒解表,驅散風邪,緩解疼痛。
- 疏風通絡: 防風還具有疏風通絡的作用,可改善氣血流通,緩解痺痛。濟字丸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川芎、羌活等,共同發揮疏風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進一步緩解疼痛。
總之,防風在「濟字丸」方劑中發揮著散風止痛、疏風通絡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濟字丸方劑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的功效。對於風熱感冒、麻疹初起、風疹瘙癢等症狀,荊芥能幫助散發體內熱邪,使病邪從體表排出,達到解表透疹的目的。
- 通鼻竅,止流涕:荊芥氣味芳香,可通鼻竅,止流涕。對於因風熱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荊芥能有效改善。
因此,濟字丸方劑中加入荊芥,可有效治療風熱感冒、麻疹初起、風疹瘙癢等症狀,並起到通鼻竅、止流涕的功效。
濟字丸中加入威靈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濕止痛: 威靈仙性寒,味苦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濟字丸多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症,威靈仙能有效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
- 利水消腫: 威靈仙亦有利水消腫之效,可通利關節,消散水腫,配合其他藥材,可更好地改善因風濕痺痛引起的關節腫脹。
因此,濟字丸中加入威靈仙,旨在發揮其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風溼痹痛、筋骨疼痛等症狀的目的。
濟字丸中包含桑寄生,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補肝腎、強筋骨:桑寄生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功效。其能滋養肝腎精血,改善因肝腎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
- 祛風濕、止痛:桑寄生亦具有祛風濕、止痛的作用。它能通經絡、散寒濕,對於風濕痹痛、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桑寄生在濟字丸中起到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止痛的綜合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濟字丸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散風止痛: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散風寒、止痛止癢、消腫生肌的功效。濟字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白芷有助於散風寒,減輕頭痛和鼻塞,達到止痛的效果。
- 通竅排膿:白芷同時具有通竅排膿的作用,對於風寒引起的鼻淵、鼻塞不通等症狀,白芷能促進鼻腔分泌物排出,通暢鼻竅,改善鼻塞狀況。
濟字丸方劑中包含白僵蠶,其主要原因有二:
- 疏風解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疏散風熱、解痙止搐的功效,可治療因風熱內侵、肝風內動所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天麻、全蠍等共同發揮解痙止痛的作用。
- 清熱化痰:白僵蠶亦具清熱化痰之效,可治療痰熱壅盛、痰迷心竅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半夏、茯苓等共同起到清熱化痰、開竅醒神的功效。
白僵蠶的加入,使濟字丸的功效更加全面,能夠更好地治療風熱痰濁、肝風內動所致的痙攣、抽搐、昏迷等症狀。
濟字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濟字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胸痛、腹痛、腰痛等症,細辛能溫散寒邪,緩解疼痛,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細辛與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芍藥等配伍,可增強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功效,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濟字丸方劑中包含何首烏,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補益精血,烏髮黑鬚: 何首烏性微溫,味甘苦,入肝腎經,有補益精血、烏髮黑鬚之效。濟字丸主治腎虛精虧,頭昏耳鳴,腰膝酸軟,鬚髮早白等症,而何首烏恰好能補益腎精,滋養肝血,從根本上改善這些症狀。
- 滋陰潤燥,抗衰老: 何首烏還有滋陰潤燥、抗衰老的功效。濟字丸除了治療腎虛精虧之外,亦可用於治療肝腎陰虛所致的燥熱、失眠等症。何首烏可以滋陰降火,改善睡眠質量,延緩衰老,從而達到更好的療效。
濟字丸中包含龜板,主要原因有二:
一、 滋陰潛陽:龜板味甘鹹,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陰虛火旺、肝腎不足、心煩失眠、盜汗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 補益肝腎:龜板富含膠原蛋白,可滋補肝腎,強筋健骨,對於因肝腎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濟字丸中加入龜板,可發揮其滋陰潛陽、補益肝腎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改善體質的目的。
濟字丸方劑中包含枸杞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原因:
- 滋補肝腎,益精明目: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明目的功效。濟字丸主要用於治療肝腎陰虛、精血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狀,而枸杞子的滋補作用正好能改善這些症狀。
- 配伍增效:濟字丸中其他藥物,如熟地黃、山藥等,也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枸杞子與之配伍,可以起到相輔相成、增強藥效的作用。
濟字丸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濟字丸多用於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恰好可以改善這些症狀。
2. 和解藥性:濟字丸中往往包含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芍等,這些藥材可能存在一定的藥性偏頗,而當歸性溫和,可以和解藥性,使方劑整體功效更協調,減少副作用。
濟字丸方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解鬱之效。濟字丸主治頭風眩暈、頭痛齒痛等症,而川芎能疏風散寒,通經活絡,有助於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其二,川芎氣味芳香,能提振氣血,改善精神狀態。濟字丸針對頭風眩暈,不僅要止痛,更要提升患者元氣,而川芎的芳香之氣,能起到振奮精神、提振氣血的作用,輔助緩解頭風眩暈的症狀。
濟字丸方劑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 緩解疼痛: 白芍具有鎮痛、解痙作用,可以緩解因氣滯血瘀、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如腹痛、頭痛、腰痛等。
- 調和肝脾: 白芍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調經止痛的功效,可以平衡肝脾功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因肝脾不和引起的各種症狀。
濟字丸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作用,與白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濟字丸方劑中包含玄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濟字丸方劑中多以玄參配伍其他清熱涼血藥物,如生地黃、丹皮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效果,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
- 滋陰潤燥,養陰生津: 玄參同時具有滋陰潤燥、養陰生津的功效,能滋養陰液,緩解燥熱之症。在濟字丸方劑中,玄參與其他滋陰藥物如麥冬、天花粉等配伍,共同發揮滋陰潤燥、養陰生津的作用,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津液不足的各種疾病。
濟字丸中包含牡丹皮,主要是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能清熱涼血,解毒消腫,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斑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活血化瘀:牡丹皮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對於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瘀血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濟字丸中加入牡丹皮,能夠有效地發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濟字丸方劑中含有烏藥,主要源於其行氣止痛的功效。烏藥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濟字丸的組成中常有脘腹脹痛、氣滯血瘀等症狀,而烏藥能有效疏通氣機,緩解疼痛,故而成為濟字丸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烏藥還有溫中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氣凝滯導致的胃痛也有一定的療效,進一步增強了濟字丸的治療效果。
濟字丸方劑中包含檳榔,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積導滯: 檳榔味辛性溫,具有消食積、導滯氣、行水濕之效。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大便不暢等症狀,檳榔可以幫助消化,促進排泄。濟字丸本身多用於治療食積、脹滿、腹痛等症狀,檳榔的加入可增強其消積導滯之效。
- 降氣止嘔: 檳榔入胃經,能降逆氣,止嘔吐。對於胃氣上逆、嘔吐反胃等症狀,檳榔可以起到降氣止嘔的作用。濟字丸在治療食積停滯的同時,也可能兼治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因此也需要加入檳榔來緩解嘔吐症狀。
濟字丸方劑中包含金銀花,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消炎止痛的功效。
濟字丸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金銀花可清解外感風熱,並能消炎止痛,緩解咽喉腫痛等不適。因此,金銀花是濟字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濟字丸方劑中包含牛蒡子,主要基於其 疏散風熱 及 解毒消腫 的功效。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入肺、胃經。其藥性擅於 疏散外感風熱,並能 清熱解毒,對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此外,牛蒡子還具有 消腫止痛 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風熱引起的局部腫脹和疼痛,因此常被用於治療 癰腫瘡毒 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濟字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瘋病已癒,唯皮膚不能復原光潤,或骨節間有痠疼」。古代所謂「瘋病」,多指風邪深伏、氣血閉阻之症,如麻風、慢性風濕痹痛等。病後雖邪氣漸退,但餘毒未清,導致皮膚枯槁不潤,或關節痠痛殘留。此方旨在清除餘毒,調養氣血,兼祛風通絡,使皮膚復榮、筋骨得舒。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通絡,清除餘毒
- 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辛溫散風,透達表裏,善除深伏風邪,緩解骨節痠痛。
- 荊芥、僵蠶、牛蒡子:疏風透表,清解皮膚餘毒,兼能止癢潤燥。
- 威靈仙、豨薟草:祛風濕、通經絡,針對關節痠痛及風濕留滯。
- 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助殘留風濕之邪外排。
2. 養血滋陰,潤膚復榮
- 當歸、川芎、白芍(四物湯去熟地):養血活血,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皮膚枯槁。
- 首烏、枸杞、龜版:補益肝腎,滋陰填精,濡養筋骨及皮毛。
- 玄參、丹皮、銀花:清熱涼血,解毒散結,防餘熱傷陰。
3. 行氣調血,貫通壅滯
- 烏藥、檳榔:行氣導滯,助藥力周流全身,兼除風濕痺阻之氣滯。
4. 隨證加減(熱象明顯)
- 黃連、黃柏:清熱燥濕,加強解毒之力,適用於熱毒未盡者。
治療原理總述:
此方以「祛風透毒、養血滋陰」為主軸,配合行氣通絡之品。風邪久伏易耗傷陰血,故祛風藥與補血藥並用,既除殘留之邪,又修復受損之體;更佐清熱、行氣之品,使氣血暢通,皮膚與筋骨得養。米糊為丸緩圖藥效,茶水送下取其清上通下之功,適宜病後調理。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除原文所述,此方或可應用於 慢性皮膚病後期調養(如瘡瘍癒後乾燥)、風濕痹痛緩解期殘留症狀,屬「餘毒未清、氣血兩虛夾風」之證者。
傳統服藥法
羌活2錢,獨活2錢,防風2錢,荊芥2錢,豨薟2錢,靈仙2錢,桑寄生2錢,白芷1錢半,僵蠶1錢半,細辛1錢,首烏1兩,龜版5錢,枸杞5錢,當歸5錢,川芎2錢,白芍2錢,玄參2錢,丹皮2錢,烏藥5錢,檳榔2錢,銀花2錢,牛蒡子2錢。
有熱,加川連1錢半,黃柏1錢半。
去余毒。
米糊為丸。
每次服2錢,早、午、晚3次,茶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 本品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濟字丸, 出處:《瘋門全書》。 組成:羌活2錢,獨活2錢,防風2錢,荊芥2錢,豨薟2錢,靈仙2錢,桑寄生2錢,白芷1錢半,僵蠶1錢半,細辛1錢,首烏1兩,龜版5錢,枸杞5錢,當歸5錢,川芎2錢,白芍2錢,玄參2錢,丹皮2錢,烏藥5錢,檳榔2錢,銀花2錢,牛蒡子2錢。 主治:去餘毒。主治:瘋病已癒,隻皮膚不能復原光潤,或骨節間有痠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